创新流程,没客户不成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GE中国研发中心启动了“在中国为中国”项目,专门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解决方案。2012年5月和7月,GE中国创新中心分别在成都和西安成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客户全方位引入公司内部的创新流程。不难看出,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上,GE中国坚持了贴近市场、协同客户的开放式创新之路。GE中国对这种开放式创新是怎么认识的?它又是如何与客户协同创新,从而创造出新价值的?GE中国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对中国本土企业有何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刊高级编辑陈赋明对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博士进行了采访。
  2003年,哈佛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这个概念。作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企业GE的中国研发中心总裁,你怎么看待这种创新模式?
  说到开放式创新,宝洁公司把它叫做“联系与开发”(Connect and Develop,C&D)。宝洁是B2C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完全的开放式创新。而GE则基本上是B2B公司,技术门槛非常高。也就是说,GE开放式创新的外部对象可能是相关领域的几十个专家和特定客户,所以我们是有限的开放式创新。
  GE中国在开放式创新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2000年前后,国内对高新技术非常饥渴。只要有,不管这个技术适不适合我,我都引进。过了三五年,我们发现,在很多引进的技术和产品上,我们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做出改动。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开放式的。我们不能只是出去了解一下客户需求,然后回到实验室或工厂把东西做出来给人家就完事了,而是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把客户请进来,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定位解决方案或技术,并在开发过程中持续保持沟通。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更多的客户元素带进研发和创新流程里面。
  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我觉得普遍的障碍是知识产权问题。在协同创新前期,我们通常会就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双方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情况,确定知识产权是独有还是共享。除了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我觉得很多大公司的内部观念也需要改变。多年来,很多企业都是封闭式的,自己把产品做好了才拿出来见人。而且,考虑到品牌形象,企业往往不会把不成熟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试。但是,在开放式创新中,我们有时候必须这样做,把不成熟的概念或产品拿去和客户交流,去试用。当然,这中间也有个度的问题。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
  我觉得要转变内部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出几个成功的例子,这样,大家才会跟着你走。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得冒一些风险。你不能说什么事情都要领导批准了才去做。有时候你可能要先斩后奏,你把事情做好了,谁都会成为你的支持者。当然,你自己心里要有一定的把握。
  2012年5月和7月,GE分别在成都和西安成立了中国创新中心,这是专门为客户协同创新而设立的机构,而且成都创新中心是GE在全球设立的首个此类机构。GE设立创新中心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首先选在中国?
  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客户需求不一样。在发达国家,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企业都有很强的工程能力,它们能自己集成不同公司的技术,实现最佳配置。但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消化和集成技术方面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供的就不能只是一项技术或一个设备,而应该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交钥匙”工程。换句话说,在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与客户有更多互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开展协同创新。这是我们设立客户创新中心的首要考虑因素。
  而首先选择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则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市场。无论从“十二五”规划,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石化、钢铁、基础医疗等领域都是中国今后要重点发展的。而且,设立客户创新中心这个想法也是GE中国首先提出来的。
  此外,还与中国的西部开发政策相关。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很多资源都集中到了这些地区,当地对技术的渴求会更加强烈,这也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地区。
  创新中心的成立无疑为客户协同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创新中心今后的运作中,你估计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除了前面提到的知识产权和内部观念障碍,我觉得在客户协同创新过程中,我们还可能遇到双方的磨合问题。如果双方磨合顺利,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合作项目细节达成一致,并很快交付最终产品。但有时候,虽然某项技术看上去很不错,双方也觉得能带来很大好处,可是一旦具体实施,就会冒出许多问题。比如,电驱动技术是GE的一个强项,在很多领域都能应用。无论从节能减排、安全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来看,电气化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大家都很看好这项技术,也觉得应该广泛应用,但在具体做的时候,还要面临平台选择、技术的二次开发等问题。合作开发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双方需要定义具体的工作流程,确定我们应该做什么,客户应该做什么,哪些是双方可以共享的。
  就你的观察,你认为国内企业目前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做得怎么样?
  国内有几家企业给人一枝独秀的感觉,比如华为、海尔等。我们很佩服华为。去年我们还专门走访了华为总部,进行相互交流。他们在有些方面做得很不错,比如他们要在非洲某地建个基站,但那个地方没有电,他们了解了客户需求后,就考虑是不是集成GE的电池或太阳能,用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他们在客户创新方面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工程师派到客户那里,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有时候,他们还会和客户一起成立创新中心,而且就设置在客户那里。
  但是,这样的企业在国内是少数。其实,国内有更强研发能力的还是国企,可是它们的创新步伐要慢很多。这里存在机制上的局限性。不过最近两三年,我发现很多国企也开始积极考虑怎样能够在创新方面做得更好。
  国内的中小企业呢?
  根据我的观察,国内中小企业有点急功近利,追求决出成果。它们使用最多的创新渠道是大学,它们经常给大学教授提供资金,让他们开发东西。这是中小企业的捷径,因为它们不可能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它们这种做法其实带来了多个好处。一是创新速度快,不过创新质量和技术连续性上就会大打折扣。二是可以用低成本得到一些新技术。三是为市场培养了很多人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我们经常拿中国和印度比,印度人有很好的分析能力,但动手不行。原因在哪里?我们发现,中国的研究生很多都在为导师打工,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
其他文献
困惑  王亦专(某农业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又到年末岁尾辞旧迎新的时候了,这本是合家团圆的幸福时刻,我却遭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我经营着一家规模中等的企业,年销售额达到四五亿元,银行流水近二十亿元。在别人眼里,我算得上是成功的企业家了,而我自己也在努力给别人强化这种印象。多年来的经历和故事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更喜欢赞赏和帮助强者,而不是去同情和扶助弱者,尤其是在商业界。所以,在相
期刊
心事重重的周末  十岁的洋洋正在用竹签子串鸡翅膀,泰迪犬嘟嘟吐着舌头,留着口水,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洋洋转过头说:“嘟嘟,你不能吃,这是我们烧烤用的。”  吴志远,江州市排名前三的天诚建筑事务所所长,此时正在草地上生烧烤炉。看到儿子因为用力过度而憋红的小脸,他急忙赶过来:“洋洋,这个危险,让爸爸来。”  洋洋噘嘴道:“我能行!”  吴志远稍一用力,抢过洋洋手里的竹签子:“洋洋,你太小了,和妈妈一起
期刊
很多时候,企业会忽视巨大灾难的危险信号。这是由于此类事件发生概率极低,经营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另外一些紧迫问题上。然而,这种疏忽大意让他们对重大隐患视而不见,同时错过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新的商机。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过程中失事,就是这种短视的一个充分例证。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发射时一块脱落的泡沫材料使机翼受损。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了泡沫材料脱落对机
期刊
在学习稻盛思想和阿米巴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家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什么?就是动机错误,这是思维方式和思考原点所决定的根本误区。  大多数企业家学习稻盛思想,尤其是学习阿米巴经营,都是以“成果主义”为导向,冲着稻盛先生成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以及挽救日航的奇迹而来。因此,大家希望从稻盛思想中获得某种绝招或者找到成功的捷径,从而拿到一张“500强俱乐部”的门票。还有部分企业家忽略稻盛哲
期刊
公司领导人一谈到变革,他们的脑海中期望出现这样的结果:公司业绩提高,与客户打交道更加顺畅,而且找到了应对艰巨挑战的方法。他们深知若要做到这些,全公司的人都需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处事习惯,但这种改变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命令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改变发生?过去几年里,神经学的一些发现开始为我们解答这个谜题。塑造新行为是可能的,但首先要改变工作态度;而态度是根深蒂固的,已经牢牢植根于公司员工的神经系统。
期刊
2012年10月,丰田公司(Toyota)因为电动车窗开关缺陷,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上百万辆汽车。这一次,丰田公司吸取了2010年的教训,采取了透明的做法,迅速做出决策。在2010年的那次危机中,丰田因为对机械故障反应过于迟钝,导致几款车型停产,并在全球范围内共修理了900万辆汽车,在美国被课以数百万美元的罚款,公司总裁做出公开道歉。总之,那次危机对丰田的生意和声誉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面对巨大风
期刊
过去15年间,为了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许多跨国公司提拔了众多三四十岁的中国籍中层管理者,让他们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然而,其中一些年轻的领导人发现,他们自身并不具备足够的生活和专业经验,不能满足国家或区域高管职位的复杂需求。一方面,管理层在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和责任时,没有帮助他们发展自我认识能力,也没有培养他们管理自我和他人所需的概念和冲突管理技能。另一方面,如今,领导技能变得
期刊
在中国,为国外客户做代工的制造型企业吸纳了众多劳动力,由于身处B2B行业,大多数代工企业都隐藏在国际品牌的背后,远离公众视线。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代工企业能够争取到的海外订单严重缩水,而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紧缺、成本上升、招工难、民工荒的现象开始浮现,于是,两头受到压力的广大代工企业纷纷开始思考如何转型。  在这些企业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一家叫“中兴精密工业”的公司已经在转型之路
期刊
“暂停”能成为高绩效的动力。这一言论看似自相矛盾,有悖于进取型领导者的直觉,但如果我们能在复杂多变、暧昧不明的形势下退后一步,就可更清楚地掌握全局、洞悉内情,灵活采取行动。高效的管理者会紧跟变化,而卓越的领导者深知“退一步才能进三步”的道理。  一天,一位杰出的进取型CEO来找我,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的感受。周围人似乎认为我干得还不错,董事会也很满意。可我总觉得自己
期刊
通过行动学习让领导者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解决问题,并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来发展领导能力是未来的大趋势。  最近在做信中看到一则老笑话:一群德国人到一家中国企业参观,正碰到员工吃午饭,德国人就去员工餐厅转了一圈,出来后他们感叹道:员工吃这样的饭怎么还肯为这家企业干活儿?之后他们又去车间参观,出来后他们又发了一通感慨:把活儿干成这样,怎么在这里还有饭吃?这说是个笑话,其实回味起来很苦涩。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