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系统的“护农卫士”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由汪玉奎编写的一本系统介绍农资市场执法方面的书籍即将出版,此书详细地介绍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鉴别、监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一些农资企业为了阻止汪玉奎出版此书,要出50万元买断此书的出版权,诱惑面前,汪玉奎坚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保护农民的利益是我的本分。”最终,20万字的《农资市场执法实用手册》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如期出版。出版后,立即在全国工商系统引发了一股“农资监管热”,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熟悉汪玉奎的人都知道,成为工商系统专家型的执法干部与他长年行走于基层,不断钻研农资产品是分不开的。
  1986年,汪玉奎毕业于熊岳农业专科学校农学专业,进入普兰店市基层工商所工作。利用在学校学到的农学知识,汪玉奎通过找手感、口感、嗅感,以及在家里做实验等方式掌握农资的特性。为此,他的手经常被化肥烧破皮,鼻子闻出鼻炎,嗓子也哑了,家里的电风扇用坏了好多台。1999年,汪玉奎调至普兰店市工商局工作。为了解市场信息,一有时间他就走访农资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高识假辨假能力。
  2006年,大连市工商局市场分局指派汪玉奎带队检查农资市场。在瓦房店市的一家农资经销店里,汪玉奎用手在一个袋子里抓出一把化肥握了握说:“你这袋化肥基本上就是土。”送检结果表明,氮、磷、钾总含量不足3%,等于是一袋晒干的泥土。
  在汪玉奎的努力下,普兰店的农资投诉率大幅下降。汪玉奎也成为工商系统有名的“打假专家”。2010年,汪玉奎被调入辽宁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全省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站在指导全省农资市场监管这个大平台上,汪玉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和培养基层能手上。他常说,基层的同志都成了农资专家,辽宁的农资市场监管才能整体上水平。
  每年,汪玉奎都要跑遍全省所有农业县和部分乡镇,边走访边调研边现场培训。目前,全省经汪玉奎带出来的“徒弟”,已经发展到几十人,都成了当地颇有影响的农资监管专家。
  为了让农民用上放心好用的农资产品,汪玉奎还通过查办案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等方式,使辽宁的农资市场逐步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2011年,铁岭一家经销商在宣传杂交玉米种子时,故意隐瞒了高感丝黑穗病,声称对病虫害都高抗,吸引了众多农民选购这种种子。汪玉奎得知后,立即责成铁岭市工商局市场分局封存该店的种子。他把说情人和当事人一块找来,耐心地说:“如果把这种种子种植在铁岭地区,很可能造成高感丝黑穗病高发,将会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1万斤杂交玉米种子,种2500亩地,那损失就是300万元啊!”听汪玉奎这么一说,当事人不但接受了处罚,还积极主动消除不良后果。
  经过调研,汪玉奎了解到,辽宁的肥料生产企业因设备老化达不到生产复合肥的工艺,只能生产掺混肥,掺混肥市场竞争力低,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增产。
  汪玉奎主动走访企业,不厌其烦地讲解生产高端肥料的市场前景。逐渐地,一批批生产企业开始转型升级。辽宁盛源肥业有限公司在汪玉奎的引导下,开始生产高端肥料,不仅在辽宁地区增加了销量,还远销到了外省,打出了辽宁高端肥料产品的优质品牌。
  汪玉奎说:“我脱下制服是农民,穿上制服是保护农民的卫士。”在爱农护农的道路上,汪玉奎将越走越远,越走越踏实。
其他文献
1996年,只有24岁的孙爱丽刚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环境卫生管理处得胜清扫所当环卫工。尽管孙爱丽内心十分抵触,但是却无奈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没想到这一“忍”就是20年。  提起自己迈入环卫这个行当时,孙爱丽毫不掩饰地表示,当初是真的不愿意干这个工作——一个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就去当环卫工,怕被邻居、同学看笑话,心里很纠结。但是后来没有办法,为了一份工作,只好硬着头皮上班了。  孙爱丽还记得,第一次扫街
期刊
救死扶伤,是乃仁术,必为良医!胡伟从医30多年,一直工作在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急危重患者多、瘫痪病人多、疑难病患者多的繁忙工作中,三十多年如一日,对患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为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  带着对医生救死扶伤职业的敬仰,胡伟大学一毕业就成为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神经系统疾病疑难病患多,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胡伟深知,必须有深厚的
期刊
1995年,王峥嵘经人介绍与刘振生结婚,走进了老刘家这个“大”家庭。说这个家“大”,是因为老刘家有4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包括80多岁的聋哑人大爷公、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患有癫痫病的大伯哥。后来,她和丈夫又有了两个儿子,从此八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为了生活,丈夫刘振生外出打工,每年只能回家待20多天,王峥嵘就一直和公婆、大爷公、大伯哥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王峥嵘肩上。白
期刊
1991年,王立荣刚到居委会上班,有一天突降大雨,居委会辖区里一个胡同下水道堵塞了,居民找到她,她和卫生员冒着大雨,用一天时间把下水道修好了。第二天,群众给她送来了感谢信。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让王立荣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心里无比欣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2003年,王立荣走上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琐碎事没少,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却更重了。  2005年7月,正当王立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时
期刊
2008年8月,身为汤神庙镇中心小学调研员的孙占华被调到刚刚完成合并的汤神庙镇寄宿制初级中学任校长。摆在他面前的,是8栋低矮破旧的瓦房和杂草丛生、尘土飞扬的操场;学校教学管理粗放,学生学习氛围不浓,有的学生因教学质量差而转学,有的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还有的因跟不上课程而厌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经过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孙占华和同事们确定了奋斗目标:从教师队伍和班子建设抓起,用
期刊
17年前,20岁的丁琳从部队复员被安置到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工作。当领导看到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着“中共党员”时,热情地鼓励丁琳:“你可是我们单位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呀,我们期待你能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上,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丁琳记住了这句话,一直用它鞭策自己,十几年来未曾有丝毫懈怠。  2002年,丁琳服从工作安排到28路车做驾驶员。28路车终点站“阿金沟”地处城市边缘,线路比较长,很多
期刊
王绍永平常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92年,他领着几个村民在南大洋点起第一把炉火,创办前杜村轧钢厂,打起“工业强村”的大旗。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王绍永用140万元将村办小厂转制,并承诺每年向村里捐赠20万元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同时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商海弄潮,锤炼了他的胆魄,从此开始探索“村企共建”之路。  2010年,他满票当选前杜村党委书记,同年当选
期刊
“只要父老乡亲信任我,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当好家、领好路。”这是高启上任时说的话。1991年,村里的十多名老党员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重托,给他出了一道人生“难题”,邀请他回村挑起改变负债超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已经无法运转的“破烂村”面貌的担子。面临即将转为正式乡政府机关干部的紧要关头,面对着家乡父老渴望的眼神,高启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选择了他热爱的家乡。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干部。”刚回到
期刊
其实他很美丽,也很伟大,从来就以岗为家。多少个日夜,他废寝忘食,加工车间机床前一次次地挥汗如雨。就这样,走过春秋,度过冬夏,他依旧如初。  1994年,姜广敏研发的“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机”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的第一项创新成果,填补了盘锦地区变电站母线门构人字引下线带电断接引作业的空白,更让人们知道了姜广敏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大家少不了要问他:“您那儿有没有好用的工具?”  2
期刊
1999年,毕业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国艳华来到市政公司当了一名技术员,开始了她的筑路生涯。虽然看上去柔弱而文静,但国艳华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始终在工地一线打拼。2001年夏,市政对文化路拓宽改造,作为技术员的国艳华勇敢地挑起了技术负责人的重任。当时她已怀有五个月身孕,丈夫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婆婆也极力劝阻。国艳华忍着妊娠带来的各种不适,早出晚归,坚守在施工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身体越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