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写意精神笔谈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住底线
  高庆春
  我看过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举办的当代中国写意篆刻研究展,展示形式新颖、风格面目多样,囊括了除工稳印风以外的所有风格,展现了很强的包容性。无论是写意篆刻、写意印风,还是创意印风、新概念篆刻等等,展览的名称都可以商榷,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存在,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必要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
  篆刻艺术是小众艺术,从古玺秦汉印的实用,到明代文人以石料介入篆刻,到清代流派印风的兴起,再到改革开放后篆刻艺术的复兴发展到今天,可谓小中见大,印章已经完成了从实用到艺术欣赏和艺用价值的转换。在当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篆刻也难免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也正在经历着不断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和经典的稀奇古怪的作品,至少可以对他们持宽容的态度,然后再来探讨。
  篆刻艺术毕竟是高雅的艺术,有其传承发展的艺术规律,尊重其艺术规律,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时代的发展及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使重视形式美感成为当今书法篆刻艺术的共同特性,也因此对写意篆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无可厚非,重要的是把握好『度』。如果是以丢掉文字的可读性及随意肢解结体、线条作为前提或是过分美术化、图案化,仅仅留下形式的外壳,彻底变味导致昙花一现,那终将被历史淘汰。
  我以为,当代写意印无论怎么发展,艺术的基本规律还是要遵循的,以下底线还有坚守的必要:
  其一,古文字的底线。无论是何种风格,最基本的文字取法要准确,篆法的变通要合理,基本风格要协调。文字取法有出处、不杜撰,总体风格把握在一个适度范围内,体现作者对古文字的充分尊重、传承文化的担当。这不能含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
  其二,写篆的底线。『以书入印』是老话题。过去讲篆刻,重在先『篆』后『刻』,现在往往是重『刻』轻『篆』。写篆书是慢功夫,很难立竿见影,故而时人多愿在『刻』上做文章。但书法与篆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写篆书是长远大计。入印篆书的书写性是不容置疑的,有了书写性,印章才有高品味的基础,才有可能进而通过『刻』达到笔意兼刀趣的完美艺术意境。这一点也是中国印区别于日本印的本质所在。当然写篆允许有一些夸张变形,允许个性化的理解和创意,但本质的东西不能丢。
  其三,技法的底线。篆刻艺术既讲究篆法的书写性和笔意,更讲究刀法的精湛和丰富性。写意印因其强调虚实对比及节奏感,对技法特别是对刀法的要求更高。无论是钝刀还是直冲或是其他刀法,关键是要在兼顾共性和个性技法特性的同时,在印石上呈现出不同质感的线条之美、令人新奇愉悦的章法之美。审美观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技法的转换与变化,这里的技法还包括为达到印面艺术效果所采用的一切技法和手段,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积累。
  其四,『印外求印』的底线。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在印章的取法上视野十分宽泛,举凡金文彝器、权量文字、古泉镜铭,石鼓碑额,以及砖瓦、陶文、泥封等民间的资源都悉心研究,加以变化入印,既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又有不屈从于现状的变革精神,这需要培养一双能将『俗』变『雅』的慧眼。如今,吾辈所能见到的,包括楚简帛书、盟书、秦简及其它民间书法刻石等,已比吴昌硕那一辈人大为丰富。我们完全有理由创造出时代特色的新印风、新书风。关键是选择什么、怎么吸收和运用,最终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
  其五,人文关怀的底线。今人作品虽然重视『读』,但作者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读者『读』的层面,即需由『技进乎道』,挖掘方寸之间内涵的丰富性,从刻制的技术层面延伸到篆刻艺术的精神层面,这一点或许是决定作品格调高下和品味的关键。『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炼、悟道,不断地将自身的修养、颖悟渗透到笔墨刀石中,作品才能展现出更深厚的底蕴和更持久的艺术魅力。多读书以及其他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研究借鉴、触类旁通,这是每一个要提升自身修为的作者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书法篆刻艺术特别之处就在于有了学养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学习、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其转化为技术层面的因素,最终转变为有益于篆刻艺术创作的直接推动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刻印与书法一样,最高境界是要达到『印如其人』,不断追求『印』与『人』的契合点,探求自身修养与作品的协调一致性。当代印人肩负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尚需积累、充实、调整、思考和实践,尚需岁月的磨砺和滋养,尚需耐得住清苦寂寞。
其他文献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成交价:1.69亿元  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  拍卖时间:2012年4月4日  点评:刷新了宋瓷的拍卖记录,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屈指可数的汝窑瓷器之一。  清乾隆 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成交价:9775万元  拍卖公司:北京盈时  拍卖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点评:这件器物上的应龙绘制精美,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庄严的形象隐喻化地呈现。瓶身下方的海水纹样,以浅蓝色
期刊
作为玉,翡翠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玉质、玉色、玉感、玉纹、玉瑕都是变化最多的,即使在同一块玉料上,也常常会有很多莫测的变化。怎样将翡翠原料本身的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一件璞玉经过琢、磨成为出神入化的艺术品,是翡翠雕刻的关键所在。好的雕刻师是能提升玉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的大师。自从翡翠传入我国,清中期开始盛行,在玉雕中使用的传统手法均被继承到翡翠雕刻之中。我国的玉雕工艺手法主要有线刻
期刊
当下青年的发型新潮多变,甚至一日数款,乃至光怪陆离,不足为奇。流行有时会出现一种轮回。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各种“刘海儿”、波浪发等再度成为时尚,古今中外的造型理念相互交融,可谓变化多端,美不胜收。随意束个发髻出门,逛逛街、喝喝茶、看看电影当是惬意的小日子。  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似乎早已淡了,或许只有在古装影视剧里才偶尔能听到这样的台词。古人认为,头发是不可随意改变
期刊
这件作品料形规整匀称,体量硕大,手感厚重,玉质细腻油润,皮色金黄浓郁,呈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之状,如同一把斧头。雕刻大师在原石表面印刻和浅浮雕9枚图章,完整地保留了原石天然原貌,浑然天成。  此作出自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之手,“斧形”即“复兴”,故取名《复兴石》,苏然利用原料顶部天然的黑红皮色,阳雕传国玉玺之鸟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规则排列8枚阴刻闲章“汉并天下”、“大唐天威”、“宋文元武”、
期刊
1936年,当浙江余杭良渚镇上一位叫施昕更的小职员,发现了一些看似普通又零星散落的黑衣陶器、有孔石斧之类的古董时,谁也没能想到,过了五六十年后,这些古董居然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文化之一的良渚文化的星星之火,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中华文明进程的研究。  玉纹可能是神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江苏草鞋山、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等大型著名古遗址的集中发现和科学发掘,证实良渚文化已经具备犁耕、镰割等发达的稻
期刊
张氏帅府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吉服袍。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袍服,它是末代皇帝溥仪御赐张作霖的,后来张作霖又将它转赠给日本守备队长。79年后,这件袍服辗转被送回中国。它穿越了清末、民国、新中国3个历史时期,历经了溥仪、张作霖、植田照猪父女、汤山愧平父子6位主人,跨越了中日两国的北京、沈阳、日本高知3个市县。  实为蟒袍非龙袍  此袍为蓝色丝麻质地,轻盈柔润,面料透薄,是一件用于夏季穿着的袍服。此袍长145厘米
期刊
当代写意篆刻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需要交流融合但不是机械的嫁接。近些年来,篆刻领域出于创作形式表现的需要,为了强化突出作为表现手段的刀法和艺术形式构成的章法的重要性,把印文的可识、可读性置于服从于艺术形式美的地位,篆刻艺术从篆法、章法、刀法诸方面进行着一场形式革命,有的篆刻研究者提出『形式至上』论。提出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往往还会提到『印外求印』创作观念。其实这是将两种美学概念混淆的结果,
期刊
岁末年初,各位艺术达人打算如何度过一个诗意又温馨的节日呢?在旅游、购物、饕餮之外,不如也给自己“筹办”个艺展大“趴体”吧!  帝都这个时节天寒地冻,此时,“躲”在有暖气的室内看看大展真是个不错的选择;魔都近期卯足了劲儿要在美术馆领域大干一场,新开馆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都准备了丰盛的开馆“大餐”;一向被潮人们青睐的时尚之都、购物天堂——香港也丝毫不缺艺术范儿,正在这个国际化大都
期刊
蒋乐志,别署海印居士,琅琊临沂人。蒋君英骨秀气,豪迈洒脱;乐志垂颖,洒落毫素,夺人眼球,动人心魄。书者仁智,乐蒙山沂水,山水之间笃志在其所好;观者可味其法书阴阳之变,动则同参坐隐之玄妙,静亦能体察行藏之趣旨。  『琅琊古城秀,沂州圣贤多。』临沂自古美名远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沂历来素与书法结缘,名家辈出,成为我国书法的重镇名城。王羲之一代书圣龙凤姿,颜真卿庙堂忠臣铮铮骨,两位不同时代巨擘的扛鼎之
期刊
写字是骨子里的东西  在我看来,写字是个人的行为,没必要跟人多解释。假如需要去解释什么,或对我自己进行评价的话,那就是我在追求一个书写的自然的状态。历代留下来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这样,时过境迁就没有这种感觉了。至于别人会怎么看,对书写者来说并不重要。如《兰亭序》也是大伙高兴一场,王羲之也没想到记录这件事的过程会这么精彩,会留下书法史上所谓的千古绝唱。  我很简单,很直白,也没有想给别人看什么。书写时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