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教师掌握学科特点,深挖教材内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教材 设疑 体验实验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哪门学有科兴趣,这门学科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捕捉教材中的文学亮点,使生物课趣意盎然
一线的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都闪现着文学的素材。这一亮点适时应用到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景的:“……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这是七年级上册的开篇导语;用经典的诗句烘托主题的:欧阳修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烘托的是藻类植物。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写的是苔藓植物;用熟悉的诗句启疑诱思:白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
理科教材中渗透文学色彩有助于达成情感目标,过去生物教材语言枯燥,不用修辞,不加修饰,达成情感目标教师都觉得牵强附会。如今渗透在自然科学中的文学艺术素材及生动的表现形式打破了这种僵化模式。爱护生物的情怀、保护生态的意识、真善美的感受,这些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水到渠成,既强化了知识的应用性,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享受了轻松、愉悦,达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趣味化,那么不妨在这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兼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通晓一些文学艺术知识。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要把握文学素材在生物科学教学中运用的“度”。用好了是“画龙点睛”,用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
二、精心设疑,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相关知识制作成各种问题,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自主学习。比如:讲“茎的疏导作用”一节时,做演示实验,把两根芹菜茎以正立和倒立的方式分别放在红墨水里,一段时间后,取出两段芹菜茎横切和纵切后观察,根据观察的现象思考“为什么芹菜茎放置的方向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同时为茎的疏导作用、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方向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利用资源,深入生活,在体验中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初中生物教材安排了 “观察与思考”、“调查”等活动。重在让教师引领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对花的结构的观察。农村学生对桃花、梨花、果花太熟悉不过了,只不过没有从花的结构的角度去认识,这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个不同的视角,发现旧事物的新现象,不仅认识花的结构,还清楚了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兴趣十足。
“调查”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培养实践能力。农村学生相对来说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多,帮父母干农活,有很多的“无形资源”。比如八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种“乡村生物”— — 玉米进行调查。在玉米的播种季节到田间考察玉米的播种方法,了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思考: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季节播种?几天长出来?玉米出土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考察。拍照、观察幼苗的形态,分析幼苗生长快慢的原因。什么时候开始拔节?玉米长出花丝,顶部出现雄花粉是什么时间?怎么就长成了玉米棒子?学生观察、研究玉米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最后写出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调查”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更能获得一种对知识、生活、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内涵,深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四、加强实验、亲自动手,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先做实验后得结论,尽量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燃烬的木条复燃时,学生中竟有的吃惊的“啊”了出来。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学生在边讲课边实验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咿呀,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2、探索性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例如,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让学生去捉鼠妇,观察捉鼠妇时鼠妇有什么反应?对做出的假设,学生自己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试验过程自己统计、记录在表格中,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鼠妇会选择阴暗或潮湿的环境。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深挖教材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 设疑 体验实验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哪门学有科兴趣,这门学科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捕捉教材中的文学亮点,使生物课趣意盎然
一线的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都闪现着文学的素材。这一亮点适时应用到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景的:“……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这是七年级上册的开篇导语;用经典的诗句烘托主题的:欧阳修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烘托的是藻类植物。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写的是苔藓植物;用熟悉的诗句启疑诱思:白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
理科教材中渗透文学色彩有助于达成情感目标,过去生物教材语言枯燥,不用修辞,不加修饰,达成情感目标教师都觉得牵强附会。如今渗透在自然科学中的文学艺术素材及生动的表现形式打破了这种僵化模式。爱护生物的情怀、保护生态的意识、真善美的感受,这些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水到渠成,既强化了知识的应用性,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享受了轻松、愉悦,达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趣味化,那么不妨在这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兼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通晓一些文学艺术知识。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要把握文学素材在生物科学教学中运用的“度”。用好了是“画龙点睛”,用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
二、精心设疑,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相关知识制作成各种问题,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自主学习。比如:讲“茎的疏导作用”一节时,做演示实验,把两根芹菜茎以正立和倒立的方式分别放在红墨水里,一段时间后,取出两段芹菜茎横切和纵切后观察,根据观察的现象思考“为什么芹菜茎放置的方向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同时为茎的疏导作用、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方向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利用资源,深入生活,在体验中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初中生物教材安排了 “观察与思考”、“调查”等活动。重在让教师引领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对花的结构的观察。农村学生对桃花、梨花、果花太熟悉不过了,只不过没有从花的结构的角度去认识,这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个不同的视角,发现旧事物的新现象,不仅认识花的结构,还清楚了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兴趣十足。
“调查”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培养实践能力。农村学生相对来说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多,帮父母干农活,有很多的“无形资源”。比如八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种“乡村生物”— — 玉米进行调查。在玉米的播种季节到田间考察玉米的播种方法,了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思考: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季节播种?几天长出来?玉米出土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考察。拍照、观察幼苗的形态,分析幼苗生长快慢的原因。什么时候开始拔节?玉米长出花丝,顶部出现雄花粉是什么时间?怎么就长成了玉米棒子?学生观察、研究玉米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最后写出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调查”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更能获得一种对知识、生活、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内涵,深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四、加强实验、亲自动手,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先做实验后得结论,尽量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燃烬的木条复燃时,学生中竟有的吃惊的“啊”了出来。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学生在边讲课边实验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咿呀,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2、探索性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例如,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让学生去捉鼠妇,观察捉鼠妇时鼠妇有什么反应?对做出的假设,学生自己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试验过程自己统计、记录在表格中,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鼠妇会选择阴暗或潮湿的环境。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深挖教材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