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吸吮手指分析与辅导的心理案例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hui2638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求助者皮皮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频繁吸吮手指,引起了老师的关注。老师向家长详细了解情况,并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指导家长正确对待问题并充分理解孩子,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心理需求。经过一学期持续不断的关注,家长和老师的紧密配合,皮皮吸吮手指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能自信地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玩耍了。
  关键词:焦虑;接纳;情绪;心理需求
  第一章 求助者的信息
  皮皮 男孩 6岁 一年级的小学生
  求助者皮皮的问题表现:最近一年半多的时间,在家和学校,皮皮自觉或不自觉的吸吮手指,次数多,时间长。皮皮能够意识到吸吮手指是不好的现象。但在家中,父母提醒皮皮不要吸吮手指时,皮皮会发脾气。有时候,爸爸媽妈提醒皮皮不要吸吮手指,皮皮反而对着干,偏把手伸进嘴巴里。
  皮皮比较敏感,在父母和奶奶面前,比较任性。皮皮非常在意对和错,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拒绝说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
  第二章 求助者的故事
  皮皮妈妈孕晚期卧床保胎三个月,缺少足够的运动,药品补钙。足月顺产,产程快。
  从出生到七个月,妈妈和奶奶一起抚养皮皮,母乳喂养。七个月以后,妈妈去上班。停母乳,皮皮开始吃奶粉。白天,奶奶独自一个人带皮皮。奶奶爱出去玩,找人聊天,所以几乎每天带皮皮出门。奶奶疼爱和溺爱皮皮,经常会说听皮皮的,都听皮皮的。但皮皮发脾气闹得厉害的时候,奶奶会急躁、没有耐心。晚上,妈妈下班之后,主力带娃。陪皮皮玩耍,读书和讲故事等。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爸爸有时能辅助带娃,就这样一直到三岁的时候。皮皮有两三个固定的好伙伴。
  从一岁开始,父母发现皮皮吃饭和睡觉习惯不好。也是之前家长没有有意识的培养皮皮吃饭的好习惯。吃饭费劲,吃得少,奶奶喂和追着喂次数多。皮皮从小闹觉,一放到床上就醒。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白天几乎抱着睡。饿的时候,困的时候,皮皮一般不说,不会表达出来,大多数时候会发脾气。
  皮皮三岁的时候,搬家,固定玩耍的小伙伴发生了变化。紧接着,皮皮就上幼儿园。没有因为入园问题哭过,顺利过渡。小班的时候,一直很爱去幼儿园。据幼儿园的老师说,皮皮在幼儿园比较听话,午睡好,吃饭还可以,就是有点慢。中班的时候,皮皮会说有位老师态度比较凶,有两个小朋友爱打人。有次从幼儿园回家,皮皮哭着说,自己没有犯错,那位老师很大声对着他吼。知道了生病等情况可以不去幼儿园之后,皮皮有时会找理由不去幼儿园。经常说喜欢周五、周六和周日,因为可以不去幼儿园,最不喜欢周一。但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坚持让皮皮去幼儿园。
  小的时候,皮皮很少吸吮手指,但从中班下半学期,发现皮皮有吸吮手指现象。一段时间内,持续频繁,次数多,时间长。皮皮经常,习惯性把手放到嘴巴里。
  皮皮的生日是八月份,在班级里几乎是最小的孩子。班级里,月份大的孩子在动手和表达方面能力强,经常被老师表扬。皮皮产生强烈的落差。皮皮敏感,慢热,腼腆。另一方面,皮皮好胜心又特别强,游戏中很在意输赢。在幼儿园中班,因为游戏被淘汰,发过好大的脾气。自从上幼儿园,皮皮喜欢和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几个小女孩一起玩耍。
  奶奶负责幼儿园的接送,放学后带着皮皮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皮皮发脾气,不听话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奶奶会说,警察来了,警察来抓不听话的小孩。家人对皮皮稍有过度保护,较宠溺。妈妈从小会给皮皮选择权,比如,让皮皮选择去公园还是商场的游乐园玩,或者是今天穿蓝色衣服还是黄色衣服等等。慢慢一度演变成皮皮以自我为中心,家人必须听他的。父母有及时干预制止,但皮皮很倔强,不接受批评,做错事情不认错。
  一直以来,在家的时候,家人以皮皮为中心。皮皮习惯家人陪伴着玩耍和学习。除了看动画片,很少能一个人自己玩耍。通常,玩一会儿,皮皮就会喊妈妈,来陪我一起,或者妈妈,快来看我呀。妈妈不在时候,找奶奶。如果一段时间,爸爸陪伴的多的话,皮皮也会找爸爸。父母对皮皮鼓励和夸奖较多。
  皮皮的父母给人的感觉比较细致谨慎,不是很健谈的人。皮皮对妈妈依赖多一些。奶奶开朗、话多、争强好胜、性格固执倔强。对于皮皮小时候的喂养和照顾等,奶奶和妈妈婆媳俩会有争执和争吵。大概皮皮三四岁的时候,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注意调节家庭氛围,婆媳关系逐渐缓和,争吵次数减少。
  第三章 吸吮手指成因分析
  1、生理成因
  无
  2、社会成因和家庭因素
  皮皮在一岁前,很少吸吮手指。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吸吮手指,会模仿。中班,有位老师态度比较凶,有两个小朋友爱打人。皮皮敏感和要强,小孩子内在应对适应不了这种紧张严苛的氛围,退行变成像婴儿一样,开始吸吮手指,缓解焦虑情绪。
  父母和奶奶的教养态度不同,皮皮在奶奶处“一切由着他”的行为在父母处受阻,也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皮皮就是希望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
  家人从小对皮皮保护稍稍过度,对他鼓励和夸奖偏多,尽可能满足皮皮的需求,以皮皮的需求为中心,造成皮皮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皮皮本身又敏感,接受不了别人对他比较凶的态度。家庭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性格。皮皮的父母很宠爱他,但是不能真正很好的理解孩子。皮皮吸吮手指,是因为非常焦虑。皮皮就是希望通过吮手指来安慰自己,减轻紧张的心情。这需要父母的支持、安抚和保护。父母没有理解皮皮,没有理解吸吮手指的原因,认为这是孩子发展的一种毛病。父母见了皮皮吸吮手指,就严厉训斥,令皮皮更紧张,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吸吮手指的情况。
  第四章 辅导过程
  1、辅导目标
  父母和皮皮都能够正确看待吸吮手指这一现象。皮皮减少焦虑感,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逐渐减少吸吮手指次数,直至不吸吮手指。
  2、辅导方法   和父母沟通,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指导父母正确对待和理解孩子。
  当我发现皮皮课上课下经常吸吮手指,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向家长详细了解情况。同时,结合教育心理学所学知识和理论,了解吸吮手指这一现象。我也尝试和孩子聊天,问为什么吸吮手指,是不是因为听课不懂,有什么困难还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皮皮的回答是肯定的。
  孩子年齡较小,所以我主要通过家访,做家长工作来辅导。与皮皮父母沟通孩子吸吮手指的真正成因,建议他们要用正确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吸吮手指的问题。比如说,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心理需求,有的放矢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减缓焦虑情绪,而不是过分关注孩子外在的行为。建议父母在孩子放学之后,多陪孩子谈心,一起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睡前,多安抚孩子;上学前,妈妈多抱抱孩子,鼓励孩子等等。贵在坚持。父母尽可能不再提吸吮手指的事情。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是你强有力的后盾,爸爸妈妈会很好的保护你、支持你之类的话。父母一定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
  辅导之后,我还会经常与皮皮的父母联系,及时沟通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也请皮皮父母告诉我有没有其他困难困惑等。
  3、辅导效果
  经过一学期持续不间断的工作,家长和老师的配合,皮皮吸吮手指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能自信、大胆的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玩耍了。
  第五章 辅导感悟-心得体会
  吸吮手指从心理健康上讲,属于行为偏差。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或教育,会逐渐消失,但会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较多的麻烦,严重时会影响儿童身体发育或形成不良的性格、习惯。还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也有影响。父母无法及时满足孩子爱的需求,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伙伴,紧张焦虑情绪,如受到父母的责骂或惩罚,回避困难等,都有可能是形成吸吮手指的原因。
  针对儿童吸吮手指和啃指甲的问题,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了解孩子的恐惧或困难,与他并肩作战。在孩子无事做时,最容易不知觉的去吸吮手指,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如看书、玩玩具、动手叠纸等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生活上尽量让他把精力集中在游戏和学习上。多带孩子玩保持平衡之类的游戏,缓解焦虑。
  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孩子内在的焦虑没有得到释放或减缓,必然在行为表现出来。
  为人师表,是天底下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把握好爱的尺度。给孩子恰当的爱。对孩子,需要无条件接纳、真诚、积极关注和倾听。只要用心去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而非肤浅的表层事件,解决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苑媛.《做温暖的父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在德育常规教育中对一个丢东西事例的处理及分析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才会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一时错误。从而,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尊心;宽;爱心;健康;成长  一、案例的背景情况简介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
期刊
人们都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也深深知道,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如果没有爱,我们的教诲将无人听取,我们的教育将无法继续。然而这种爱不能是盲目的,无节制的,它是需要智慧的。有一件小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有一次,班里有个叫兰珊的小姑娘向我诉说了一件让她特别气愤的事:一直以来,同学们对她的“爱称”都是蓝色的山,她很喜欢。但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男生看了电视广告,看见她就管她叫牛栏山二锅头,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偏常生进行了界定,把偏常生行为归为几类,并且根据偏常生的分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亲身经验和研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偏常生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偏常生;类型;对策  一、对偏常生的界定  提起偏常生,第一反映就是“差生”,在班级制造麻烦、让老师十分头疼、让同学十分厌恶的“坏”学生,还有的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导火索。他们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就更差了。这样的学生,如果学
期刊
我曾在一期《中国教师报》里看到一篇叫做《“老师,我可以唱歌吗?”》的文章,当我读完它时,心情顿时感慨万分。文章讲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一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的过程中,一位清秀帅气却有智障的小男孩突然提出要做一件跟课堂内容完全无关的事——唱歌,张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让男孩亮起嗓子唱完,结果全班同学一起唱起了这首歌,歌声结束,孩子们继续写字,教师过去摸了摸男孩的头,男孩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期刊
摘要:求助者是一位初二学生,性格内向敏感,缺乏自信心,因自己的好朋友都有比较要好的异性朋友,而自己却从没任何异性朋友,感到十分孤独,近一个月来,有次校外集体活动中没有任何异性与其主动搭讪从而对自我产生怀疑并因此情绪失落,焦虑烦躁,前来咨询。咨询师通过判断认为该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在咨询过程中采用了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绪
期刊
摘要:考虑到人际关系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以北京市某所中学的294名初中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的同伴、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Pianta编制的师生关系问卷,对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和教师关系得分相对理想;同伴关系总分显著高于亲子关系,突出表现在被试与父母沟通维度得分较低,疏离维度得分较高;母子依恋水平略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求助者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和情绪问题得出其“求关注”、“讨好”以及“无常性”的特点,进而通过“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手段来对他进行辅导,收到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关键词:看见;共情;成因;辅导  一、基本信息  姓名:维维  年龄:10岁  性别:男  年级:小学中段  二、求助者的表现  维维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和情绪问题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习问题。其实在学习
期刊
案例背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平等相处,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以他是弱势中的一员而一成不变地看待他,忽视他。  案例描述  多动症儿童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去敏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心不在焉,小动作多,
期刊
一、理论概述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其中所谓的性格,说的就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又是对孩子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产生自信心的结果。由此可见,自信心的培养对一个孩子智力和其他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實践中我发现,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大有人在。其实这也是一种病态,而身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准确的找到病源,采取有效的方
期刊
一、求助者的基本信息  姓名:明明  性别:男  年龄:8岁  年级:小学低学段  二、求助者的问题表现  学习问题:注意力涣散,考试焦虑,学习焦虑。  情绪问题:易激动,经常控制不住地大笑,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行为问题:总是爱追别人,动手打别人,而且力气很大,但自己认为是和别人玩。  人际关系问题:由于他总是爱追着别人打,班里很多同学都怕他,很少有人主动和他玩。  心理成长问题:心理自卑,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