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人们说:“只有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才会有金秋丰硕的果实。”这话乍一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一想,欠科学。光付出汗水,不讲究方法,付出最大的劳动力也是枉然的。我们不妨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日本早稻田大学曾经做了一次试验,将两粒相同品种的西红柿种子进行不同生长环境的试验,一粒按照常规的方法,种在普通的泥土,施以普通的化肥与农家肥;一粒种植在采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玻璃暖房的大水盆里,并根据科学分析,供给其不同生长期所必须需要的经过严格配方的养分,还定期给以照射红色光线(西红柿喜欢的)。结果:按常规种植的一棵,植株高1.5厘米,直径也是1.5厘米,果实仅十多个。而在玻璃暖房的大水盆里养植的一棵,树冠占地面积竟达到312平方米,而且果实累累,无法计数,只好用贴序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惊人的发现竟然结下1300多个西红柿,而且果实十分鲜美甘甜。这一试验说明,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要讲究科学,否则徒劳无功。
  诚然,不同学科的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不同。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科的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历年来,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文化积累,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缺乏分析理解能力,缺乏创造能力的重要症结之一。从教学的角度讲,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巩固。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惑、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创新成果的过程。要注重文化积累,诸如词语运用,汉字的规范化书写,阅读名作精品,抓好有效时间指导学习。启发式教学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尝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培养起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思想;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知觉的留声机。教师应该了解一下学生对教学的反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对所讲的有没有异议等都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应该知道,人无完人,对知识的学习,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即使再有学问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就已经洞察和知晓一切,所以不要在学生面关充当硬汉。反之,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虚心接受学生有益的见解,学生将愈加尊重老师。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只讲了五分多钟,注意诱导和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向老师提出了十几个问题,但老师却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有的经过老师搭桥、点拔,学生明白了。有的老师也承认自己还考虑不成熟,课后师生都来思考解决。这样做学生会对老师有看法吗?会因为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瞧不起呢?绝对不会,相反这样做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也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是信任的,那么自己就要和老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锻炼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见、有思想、有情感,而且创造性也会培养起来。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的善于设计富有刺激性、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去诱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的气氛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教育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探索过程中,面临着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在老师的诱导、启发和帮助下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能力、智慧的内在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量化的、难以言说的过程,那种以耗费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新知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教学不仅仅只为技能技巧的操作,那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在我们教学理念中,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的还是愁眉苦脸的。当然,在教学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自然带来教学上的不良因素,学生上课自然兴味索然。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往、情感上得不到沟通,所以,在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值我们去关注。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留声机、传话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生活的关注,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所教的学科不应该凌驾于教育之上,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过程。教学应是一一学习的共同体,教学过程应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既然强调教学的民主和谐,就不应该只容一个“标准”答案,应该尊重个体:真诚交流,不应该将学生独特的见解视为“异类”而一棍子打死。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就应该启发、诱导全体学生讨论分析。如《孔乙己》中最后一句话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其中“大约”、“的确”是否在句中有矛盾?应该引起学生去探究。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主人翁是否得理不饶人?像这些作为施教者是否容于“标准”答案呢?
  因此,教学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把整个心献给学生,让师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情感融合,求同存异,使之变异求真,引起共鸣。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地解决问题,才能获得“金秋丰硕的果实”。
  “相机诱导”是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研究,是受时间和教学目标制约的,不可能穷尽课文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也由于每个人的修养和阅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会相同,一个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只是照搬《教师用书》)也只是自己的一己体味,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问号的话,就会使学生失去自我感悟品味的机会,教师也会失去对学生的因势利导的机会,这是不符合启发教学的规律,自然也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自然也失去了师生和谐的民主生。
  值得一提的是:要精心设计练习,命题考试要有科学性。考试是检查教学,应从有利于面向集体,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的同时,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杜绝出偏题、出怪题的现象,在考试方式应有灵活性,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这样才能有利课堂教学改革,轻学生课负担,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之路越来越宽。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主体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性。教学中苦干也要有科学性,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创新,不失良机转变观念,我们的教学才有立足之地。我们要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其他文献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传统美术教育学习方式所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到“模式”的牵制,如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被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独立本能性不断销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方法,采
期刊
星期二,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一想到上午第三节是三(X)班的音乐课,我就很头疼,虽然学生们喜欢我,但音乐的参与性不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秀气”。一段优美的音乐响起,只有几个学生露出几许兴奋笑容,更多的学生则低头不语,木然的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作为老师,我感觉这样的音乐课很失败。我很纳闷:问题出在哪呢?  当课程进行到让学生为歌曲《小牧笛》进行表演时,我发现班上两个“小调皮”居然玩起了他们的铅笔盒,
期刊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师生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的侵犯学生的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
期刊
笔者认为: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境界、工作质量、潜在能力的调动、运用和发挥,可以转化为较高的办学效益。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师能胜任社会赋予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但是,怎样判定教师是否胜任职责呢?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长期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而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一、当前教师评价机制的弊端  1
期刊
一、设计参据  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属于质性评价范式。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评定学生成就的方法。档案袋评定方法原指收集学生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定方法。而我校档案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是利用本人“档案袋”的形式,采取鼓励机制综合发展性与自我评价双性特点,采取师生互动的一种创新评价学生管理模式。  二、操作方法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我对力学解题做了一些探究;在重视力学概念、规律教学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力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增强学生力学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我把学生解题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时,抓住了“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个方面。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
期刊
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克服其学习成绩不良的现象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其症结何在?多年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其原因多种多样,而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个性心理受挫而造成个性、心理不健康。而造成其心理受挫的种种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家庭受挫。如父母不和、父母离异、长期与父母分居;第二,学习受挫。如考试不及格、留级;第三,交往受挫。如屡遭他人指责、被人冷落,在集体中没有地位。学生在
期刊
“我们留给孩子什么样的世界,将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什么样的孩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如是说。是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它的成功与否,是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决条件。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儿童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因此,我国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不仅对未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促进人类进步,维护
期刊
学生评语,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对学生在某个时期的某种现象所做出的评价性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评语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好的评语则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厌学情绪的产生,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应以学生为本,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把握好分寸,写出既符合学生个性特征又
期刊
谈话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形式,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是班主任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要使谈话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不仅要把握好语言表达的技巧,使之能打动学生的心,而且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之心悦诚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复杂的,怎样的话才能使学生入耳?班主任的声音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班主任的意图如何巧妙地传递给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