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学生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三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相较之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较为薄弱,得分常在平均分上下徘徊,少有出彩文。
议论文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年的高考议论文学生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是:文体意识不强、论据陈旧奇缺、以叙代议、论点与论据不统一……但尤以“以叙代议”为最。那么,怎样突破学生“以叙代议”这一难点,变“证明文”为“议论文”呢?
我想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就例说理。
因为议论文实则是“论证文”,即既要“论”,又要“证”。如果你“不论”,那岂能达到“证”?单纯的举例,那只是罗列论据,而绝非“论”;没有“论”,而直接进入了“证”,读者又怎么会服你的“理”呢?讲理总要人心服口服才行呀。如“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这里“ABC有创新精神”与“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读者至少会问: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新精神呢?所以,在这里,你就有必要在你的“举例”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起一条说理的桥梁,也就是变“单纯的举例”为“就例说理”。如此“论”了之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所以,让学生学会“论”的技巧,即写好“析例语段”,是提高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不同性质的语段,该作怎样的分析说理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其一, 对陈述原因或结果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结果或原因的探究说理分析。也即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因果对举”。例如语段①(高二学生习作):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上述文段“【】”处添加的分析文字,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并构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因为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力度,气势充沛,这样,就使结句的论点顺利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其二,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例如语段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从反面证明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这一论点吗?经过如此的一假设,说理显然深入了许多。添加假设议论如下: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其三,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辩证分析。这样可使说理全面、深刻,从而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例如语段③:
杭州的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跪着四具白铁铸的人像,那是南宋的卖国投降派秦桧、王氏、万俟和张俊等四人。游人来到这里,总要在跪像前吐唾液甚至甩鼻涕、撒尿来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这一语段表达的是游人对卖国投降派秦桧等人表示憎恨之情的方式,属对事物的“贬”。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游人“贬”的情感、“贬”的方式、“贬”的效果重新审视,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引申分析如下:
唾面,是古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唾面不一定要吐口水,更不用说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哗啦一声”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太过分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也有碍精神文明了。所以,人即使是要表示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
这段追加的议论文字对游人的憎恨表达方式作了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先肯定了游人“贬”的情感是可以理解、无可非议的;然后用一“但”字引领,对游人“贬”的方式作了否定,因为有碍精神文明;最后又对游人“贬”的效果谈了自己的看法——用文明的方式也可达到表示憎恨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人即使是要表示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的目的,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令人信服。运用辩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其四、对于事例和结果间跳跃性大的叙例语段,或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可引导学生作解说分析,以填补其跳跃部分,前者是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果的关联,后者是让读者明了你强调的是哪一角度,又能使文气贯通。例如语段④(高二学生习作):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文段“【】”处补充的解说分析文字表达了二层意思:第一层,茶香的原因:即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冲泡”次数越多,茶越香醇;第二层,人生的历练与泡茶的关联: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历练越多,人生的曙光越璀璨。这样就揭示了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原因。如此,“理”透了,“文”也通了。所以,这里的解说性分析文字必不可少。
那么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论点证明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限于篇幅,兹不举例。
上述的几种语段的分析说理方法仅仅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探索。析例语段的教学还可以从综合的角度、或其他更多的角度去探讨、去摸索。只要我们广大同仁,能真正地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地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引导,则肯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如上述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难点——“学生拙于说理”的教学,我们教师倘能打破惯性思维,变教师“教”的角度为学生“写”的角度去考虑,即引导学生根据语段的不同特点,而作出相应的引申议论——或因果,或假设,或辩证,或解说……那这一难点的化解还是有路可循、有规可探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如此,其他的语文知识点教学何尝不如此呢?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北仑中学]
议论文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年的高考议论文学生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是:文体意识不强、论据陈旧奇缺、以叙代议、论点与论据不统一……但尤以“以叙代议”为最。那么,怎样突破学生“以叙代议”这一难点,变“证明文”为“议论文”呢?
我想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就例说理。
因为议论文实则是“论证文”,即既要“论”,又要“证”。如果你“不论”,那岂能达到“证”?单纯的举例,那只是罗列论据,而绝非“论”;没有“论”,而直接进入了“证”,读者又怎么会服你的“理”呢?讲理总要人心服口服才行呀。如“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这里“ABC有创新精神”与“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读者至少会问: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新精神呢?所以,在这里,你就有必要在你的“举例”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起一条说理的桥梁,也就是变“单纯的举例”为“就例说理”。如此“论”了之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所以,让学生学会“论”的技巧,即写好“析例语段”,是提高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不同性质的语段,该作怎样的分析说理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其一, 对陈述原因或结果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结果或原因的探究说理分析。也即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因果对举”。例如语段①(高二学生习作):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上述文段“【】”处添加的分析文字,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并构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因为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力度,气势充沛,这样,就使结句的论点顺利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其二,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例如语段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从反面证明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这一论点吗?经过如此的一假设,说理显然深入了许多。添加假设议论如下: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其三,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辩证分析。这样可使说理全面、深刻,从而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例如语段③:
杭州的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跪着四具白铁铸的人像,那是南宋的卖国投降派秦桧、王氏、万俟和张俊等四人。游人来到这里,总要在跪像前吐唾液甚至甩鼻涕、撒尿来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这一语段表达的是游人对卖国投降派秦桧等人表示憎恨之情的方式,属对事物的“贬”。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游人“贬”的情感、“贬”的方式、“贬”的效果重新审视,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引申分析如下:
唾面,是古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唾面不一定要吐口水,更不用说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哗啦一声”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太过分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也有碍精神文明了。所以,人即使是要表示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
这段追加的议论文字对游人的憎恨表达方式作了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先肯定了游人“贬”的情感是可以理解、无可非议的;然后用一“但”字引领,对游人“贬”的方式作了否定,因为有碍精神文明;最后又对游人“贬”的效果谈了自己的看法——用文明的方式也可达到表示憎恨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人即使是要表示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的目的,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令人信服。运用辩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其四、对于事例和结果间跳跃性大的叙例语段,或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可引导学生作解说分析,以填补其跳跃部分,前者是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果的关联,后者是让读者明了你强调的是哪一角度,又能使文气贯通。例如语段④(高二学生习作):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
文段“【】”处补充的解说分析文字表达了二层意思:第一层,茶香的原因:即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冲泡”次数越多,茶越香醇;第二层,人生的历练与泡茶的关联: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历练越多,人生的曙光越璀璨。这样就揭示了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原因。如此,“理”透了,“文”也通了。所以,这里的解说性分析文字必不可少。
那么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论点证明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限于篇幅,兹不举例。
上述的几种语段的分析说理方法仅仅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探索。析例语段的教学还可以从综合的角度、或其他更多的角度去探讨、去摸索。只要我们广大同仁,能真正地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地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引导,则肯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如上述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难点——“学生拙于说理”的教学,我们教师倘能打破惯性思维,变教师“教”的角度为学生“写”的角度去考虑,即引导学生根据语段的不同特点,而作出相应的引申议论——或因果,或假设,或辩证,或解说……那这一难点的化解还是有路可循、有规可探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如此,其他的语文知识点教学何尝不如此呢?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北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