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问题的理性审视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bios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是社会转型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显著特征。它给现行的大学生管理和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对转型期社会道德整合和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但是,德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石之上,不确定性增加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价值思维的活跃和思想观念的求新取向,它带来了新的道德体系建设的素材,为学校道德教育创新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道德不确定性;理性审视;大学生道德教育
  
  在数学语言里,“不确定性”指将来有多种可能状态,且每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道德不确定性是与确定性相对而言的,指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的一种不稳定的、易变动的和存在内在分歧与冲突的状态。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是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变迁、大学生群体环境以及青少年时期个体道德心理能力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了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挑战。
  
  一、道德不确定性增加对转型期社会道德整合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
  
  首先,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所冲击的不仅是被锢化的陈腐观念和极端化的道德思维,它在很多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主导道德的“反叛”,从而产生偏离和失范。这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道德过多地否定,甚至将一些优秀道德遗产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基本文明原则作为排斥的对象,冲击着社会的公共道德。另一方面,不少青年学生往往错误地将“西方道德”等同于“现代道德”,不加选择地予以接纳,从而让西方一些腐朽的道德思想有了可乘之机。
  其次,道德不确定性增加给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以道德的相对性和变化性,来否定道德的共同性和稳定性,否定道德判断有客观的标准,否认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各种道德观念之间的优劣差别。“不确定性”增加使大学生得以重新认识和反思、审视既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但也容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对一切价值原则和道德权威持怀疑态度,甚至走向价值判断的唯我主义和玩世哲学。必须将这种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个人道德相对主义)与的文化学意义上的道德相对主义根本区别开来。文化意义上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曾经或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评价一种文化现象的价值,只能以其存在于其中的文化系统的价值准则来评价,不存在一种超越一切的普遍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所以,不能以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准则评价另一种文化形态的行为。
  再次,道德不确定性增加加剧了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空心化。道德不确定性增加引发的真正问题或危机并不在于道德观念的冲突或不统一,也不在于价值多元化和价值混乱,真正的危机在于面对激烈的道德转变而无动于衷,身处多元道德之中却游离于道德观念的冲突和交锋之外,对任何道德理想都漠然旁观,没有内心的冲突和反思,缺少真正的道德观念碰撞与吸纳,这使青年学生得不到真正的人格和灵魂提升。确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道德实践和观念创新的依据。“不确定性”增加使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内化难度增加,从而出现一些价值偏离。
  
  二、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的逻辑与价值分析
  
  “道德不确定性”意味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的构成和演化概率也是“不确定”的。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一贯制的文化传统、有着高度统一秩序和超稳定的完备的道德体系的国度而言,这使人们不由得产生对青少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忧虑。但不确定性是构成道德运动发展的重要方面,否定道德不确定性,实际上就否定了道德发展本身。
  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的作用的逻辑分析
  在分析道德不确定性增加现象时,有两个推理有必要加以讨论:
  推理(1)大前提:规范要对人的观念和行为起约束作用,必须是确定的。
  小前提:道德是对人的观念和行为起约束作用的规范系统。
  结论:道德必须是确定的。
  推理(2)大前提:任何发展的事物都有不确定性的一面。
  小前提:道德必须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
  结论:道德必然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
  第一个三段论推出了道德的确定性:没有确定的道德理想、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道德就不能称其为道德;第二个三段论推出的是道德的不确定性:不存在不确定性,道德将是不能发展的静止的道德,这意味着道德的消亡。其实,任何一种有活力的道德体系都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没有前者,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就不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而没有后者,道德自身将失去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变成死水一潭。“不确定性”作为确定性的对立面,其作用并非总是消极的,正是确定性不断地对社会进行序化和“不确定性”对既有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不断分解,构成了道德的运动发展。大学生作为道德活力和新道德的象征,更多地表现为后者。道德领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显示了时代的进步。
  2.现代性与文化反哺:对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的价值分析
  首先,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提高了道德体系中现代性成分的比重,从而对观念和道德的现代转化起促进作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现代化意味着社会正在具有和将要具有更多的“现代性”,而道德观念的多元与多变、观念和道德的不确定性,是“现代性”的伴生物。道德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介乎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主导道德与新异道德间的“模糊地带”,它标志着道德向现代化方向的运动。因为“现时代的社会伦理,它之作为矛盾的整体,乃是由诸多的价值观组成,并不可能是一种单一的价值理想。不同理想之间的冲突表现(即不确定性,引者注),是这个社会中各种伦理学说或价值观主张的常规情形”。反观现代西方社会,其道德特别是大学生道德的多元与不确定性状况比当前我国的现实要更加严峻,但西方教育理论界并没有将道德多元化和道德不确定局面看成“道德危机”;相反,他们积极鼓励学生的实践探索,并试图赋予这种探索以理智和批判的武器,以此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进步。
  其次,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之中蕴涵着“文化反哺”的因子。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文化反哺”,文化人类学家米勒称之为“前象征文化”,“在论及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种文化类型时,我们就用前象征(Pre-figurative)这个词”。社会越是现代、发展变革速度越快,年轻一代价值观念对社会主流道德的渗透和改组越强烈。文化反哺现象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也动摇了由成人操纵的主流道德规范体系,使传统道德规范丧失权威。前象征文化客观上为大学生的道德探索和尝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宽容的环境。这促使其道德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包含大量道德新质,如道德主体意识和观念求新意识的增强等等,蕴藏着文化反哺的生机,并使得现实中价值观念的移入快于道德习惯的传承、价值观念的创新已强过道德理想的回归。道德生活的革新成为青年一代向年长一代文化反哺的内容,加速了社会观念更新和道德发展的步伐
  
  三、不确定性增加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机遇
  
  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进行道德观念反思和道德评价选择的表现,反映了他们对现实存在着的主导道德、传统道德和构建中的新道德的模糊和不稳定心态,其中包含着对主导道德的怀疑和分歧。对此,理论界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将道德不确定增加所导致的年轻一代道德秩序混乱和人文理想的丧失看成是一次“统一性危机”,惊呼“在道德人格方面,真诚的、正直的、博爱的、肃穆的、超脱的精神正广泛地衰落着,而虚假的、油滑的、彼此敌视伤害的、浮夸的、唯利是图的风气却蓬勃兴起,由此发出了“道德滑坡”的呐喊。有人则乐观地认为这是对原来超稳定的、落后的、过时的道德教条的否定,是构建市场经济社会新道德体系的出发点,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对传统道德的否定和大胆的观念吸纳与道德尝试,理论界和道德教育界的争论本身也加剧了道德的不确定性。
  其实,从现实作用看,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增加对道德转型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它对构建与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一体性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道德不确定性增加为道德创新和德育创新提供了素材;不确定性增加客观上向大学生展示了更为广泛的价值视野,促使其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创新;道德不确定性的增加为大学生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更宽松的实验条件和尝试空间。
  在倡导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道德的宽厚与宽容是构成社会和谐的要件之一。对于大学生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我们应当采取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因为不确定性增加恰恰说明了观念的活跃,它既包含着风险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道德体系建设和学校道德教育创新的素材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2] 康健:《现时代伦理大变局的若干基本方面》,《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
  [3] 玛格丽特·米勒:《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4] 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2-343页。
  [5]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131页。
其他文献
当前,广大农村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正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相邻关系纠纷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安定与和谐。相邻关系纠纷是一个古老的纠纷,主要依据民法通则来处理,但实际上主要还是根据法的价值和经验法则,来对妨害程度是否超过相邻方应当负有的容忍义务作出判断,并以此作为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推进,使新类型的农村相邻关系
期刊
摘 要:  在我们日益关注政府治理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视行政文化的建设,这才是治本之道。本文从现在政府治理的概况引出行政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行政文化的定义和我国行政文化现状的论述,阐明了重塑行政文化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重塑我们的行政文化首先要继承并发扬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其次,更要塑造、培养新的行政文化促进政府治理发展。最后还应为重塑行政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政府治理;重塑行
期刊
本期推荐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loys)在第24期e-flux期刊上发表的《艺术与金钱》,文章的背景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初西北欧国家右翼政权以当代艺术过分“精英主义”为借口,从意识形态到财政上直接打击视觉艺术及其机构实践,格罗伊斯与当期的其他作者共同撰文声援这些地区的抗争。当格罗伊斯对格林伯格的先锋艺术与精英主义的有关悖论进行进一步阐释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艺术市场精英的中西差别:西方
期刊
早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就明确有个人应从家族制度中解放出来的思想。但老辈的先进知识者(如严复、林纾等,甚至于鲁迅、胡适等人),却仍遵循着传统礼教的规范和要求,最终没能冲破家庭的桎梏。到了“五四”一代这种言行合一的“出走”才真正变为现实。  “五四”知识者是冲破牢笼、振臂呐喊的一代,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呼吁科学与民主。由于受传统的束缚、社会的制约太久,因此他们的觉醒首先表现在行动上就是“
期刊
企业竞争优势问题是目前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业界和学术界都普遍较为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由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和维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对企业资源和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做一简单思考。    一、概念的界定    对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应从最基本的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定义入手。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Chamberlin)在其《垄断竞争力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竞争优势
期刊
摘 要:  性骚扰作为一种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性骚扰行为,我们不仅仅要在实体法上对其加以规制,同时还要完善性骚扰的纠纷解决机制,为性骚扰受害人解决纠纷提供多元化的制度保障。在诉讼中,考虑到性骚扰案件的特殊性,受害人举证与精神损害赔偿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为性骚扰纠纷解决的方式的完善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关键词:性骚扰;精神赔偿;纠纷解决
期刊
摘 要:  当今的受众不论是在文化层次、思想深度、还是在生活阅历和社会参与度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事实才是新闻畅行于他们之间的通行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评论的内在要求,本文将就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怎样用事实说话做一个分析对比,指出它们在认识的宏观层面、报道理念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以期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用事实说话    一、问
期刊
摘 要:从文学作品语言的修辞必然性出发,简要论述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传达原作的创造性,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信息和美学感受。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译者往往需要采用必要的手段对源语言本材料进行处理,强调译语阅读对象的效果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等效效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些手段属于狭义修辞和广义修辞。  关键词:文学翻译;修辞;狭义修辞和广义修辞;词语的显性成分和隐性成分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在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测试听力理解部分全真试题为语料,分析了如何利用认知语境进行正确的听力理解,并且对于如何在听力教学中建立和使用认知语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认知语境;英语听力;听力教学;     “听”是一种输入性的言语活动,是一个积极的接受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第二语言习
期刊
摘 要:如何让学生准确、得体的运用汉语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之一,本文集中了一些汉语量词本体研究及教学研究成果,就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分类,量词的使用情况和量词的教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名量词;动量词;语义;语境     量词的大量使用是汉语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之一。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多,用法灵活,有的还具有很强的修辞功能。随着汉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多,如何让学习者掌握汉语量词的用法,成为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