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数学教学中学生“展示与交流”的诉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人人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应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校实行的“五有”课堂中的“有益”就是在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创设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通过大问题引领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有益的学习,从而在持续性学习中获得长效发展.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既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又能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就对每一次任务的“展示与交流”的有效性提出了要求.只有在每一次的作品展示和相互交流中引导思维向纵深推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展示与交流;有效性
  作品展示与交流的主体是学生,但如果作品的诞生过于简单或太难,学生之间的交流仅仅是走一个过场,不能让学生真正地思考,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这样的展示与交流显然是无意义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有思考痕迹的作品和有探讨价值的作品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度解读教材,设计有效的任务,收集典型作品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呈现,这是有效展示与交流的基本前提.
  一、针对目标,让“展示与交流”有方向
  现今,发达的网络媒体可以让教师随时搜索到各种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有些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去关注别人的精巧教学设计和角度刁钻的练习,而将教学目标看成可有可无的部分.纵观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其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宽泛模糊,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不能够完全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或活动,从而让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流于表面.而教学目标精准才能让教学过程的设计有针对性,也会让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做到心中有数.
  在“认识三角形”一课中,笔者之前用“经历探索、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抽象”等词语去描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些词语无法看出本节课到底需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经过思考,笔者将教学目标改为“会描述三角形的定义,会画三角形的高”“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桌合作解决”等具体的描述,这样也能够让教师教学时有可操作性.教师明确了方向,才会让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有方向,有目标.
  二、铺垫教材,让“展示与交流”有平台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具有引发思维的可能性,而思维的产生则是展示与交流存在的意义.如何让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平台,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并且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加工,从而让学生有展示与交流的开放性环境.“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教材中的设计是首先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根据画图时的感知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教材的设计是紧紧联系生活的,却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认识了三角形,能够轻松地说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但对于三角形的概念不能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更多的是停留在感觉阶段.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交流过于简单,而展示三角形时又不能用数学语言严谨地去概括.于是,笔者直接将教材中的“练一练”设计为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对比正确与错误图形的过程中,在说出判断的理由以及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时,会慢慢出现“首尾相接”“围成”这样的词语,这时再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也就自然揭示了.对教材进行加工,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概念的建构不应当是教师的直接告知,而是应在生生交流中慢慢建构起来,从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让学生轻松地用语言描述出三角形的概念.
  对高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利用人字梁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以及如何画高,则会让学生对于高的认知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作品的展示只属于部分优秀学生,交流更是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也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不妨给学生呈现以下的文本: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试一试”,其中有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动画演示,将其中一个点依次向上移动画出三角形,然后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很自然地说出三角形变得越来越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三角形是有高的.接着,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比较这两个三角形谁更“高”吗?你准备怎么做呢?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听取教师的评价时总结出高的定义以及画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教材中的“试一试”适当深加工,自然揭示了三角形高的概念,然后设计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了展示的空间以及交流的欲望,为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任务驱动,让“展示与交流”有动力
  不是所有的任务都适合通过展示与交流的方式来呈现的.好的任务设计能够让学生展示得充分开放,在交流中彰显智慧,引发学生之间的评价、补充、质疑和辩论,进而在认知的平衡与失衡之间激活思维的内在动力.“认识三角形”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高的认识和画法,教师往往会通过直接告知让学生认识高,然后示范高的画法让学生模仿,整个过程教师占据主导位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因此就会出现让学生展示画高的作品时成了“无言的”交流,学生只是再示范一次画高.显然,这样的交流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成了少部分学优生独自表演的舞台.因此,在进行高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下面几个任务:任务①,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三角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三角形更高;任务②,给出2个锐角三角形和1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其中直角三角形的底边是其中的一条直角边;任务③,在方格图中画出指定高度的三角形.三个任务的设计层层递进,任务①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明确了高的定义和画法,任務②让学生巩固高的画法,并且其中一个是画出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让学生在矛盾中、质疑中、碰撞中认识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任务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观察其他同学展示作品,在相互交流中认识到三角形的高还有可能在其外部.
  数学思维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伴随着具体的数学任务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适当的教学任务,让每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深度思考,进而在展示与交流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的展示与交流才是有价值的.   四、呈现点评,让“展示与交流”有反馈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后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当然,这个见解会因学生个人的能力产生差异化.如何利用好这个差异,则需要教师收集典型作品,呈现作品时能够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在分享作品时求同存异,谋求共识,构建意义.这是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认识三角形”一课中,当学生独立思考“两个三角形哪个更高”这个问题后,教师收集到的作品有以下几种.
  这4幅作品可采用“单展”和“群展”两种方式进行展示.
  首先,单独展示①号作品:“我通过测量三角形边的长度来判断哪个三角形更高.左边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1.9 cm和2 cm,右边的则是1.7 cm和1.8 cm,所以左边的三角形更高.”显然这名同学的想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如果在挑选作品时教师选择逃避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碰撞无从谈起.此时教师需要耐心.果然,很快有学生提出:“这个方法不正确,例如这样一个三角形呢?”(边说边画,如图⑤)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三角形的高度和边的长短没有必然的关系.教师单独呈现错例让所有学生聚焦,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白道理,从错例分析中初步建立对高的认知.
  教师接下来群体展示②③④号作品,没有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而是直接提问:“他们的方法一样吗?”因为每个作品展现的是学生个人对于高的理解,是他独立思维水平的真实呈现.这里把看似不同却有共同之处的作品进行群体展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現三幅作品其实都是在通过比较最高顶点到对边的距离来判断哪个三角形更高,这三幅作品的作者对于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新的提升和内化.
  学生的作品展示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把控的一个环节,会出现预设好的,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此时考验的是教师收集和展示作品的能力.收集典型作品,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单一的思路会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结构化.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仅能理解知识的本质,更能让思维进阶.
  有益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环境.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应有一个课堂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身能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课堂应成为学生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让他们在对话中拓展思维,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齐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7(04):48-50.
  [2]蒋姝.课堂“真人秀”,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小学数学课堂展示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8(06):86-87.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抽象性,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突破抽象性,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趣,能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本文旨在围绕小学数学模型的建构,感悟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将小学数学模型思想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感悟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
【摘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是教学任务之一.数学概念是揭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教师如果把缺乏数学对象本质特征的揭示过程作为载体的思维探究活动来设计教学,将丧失“使学生经历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的机会,浪费了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素材.探究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数学思考,将使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能力
【摘要】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重视数形结合、图形变换和基本图形的归纳.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策略建议  一、几何直观的含义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它对于分解难度、促进学生思维等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它常见但不常用,因此,笔者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猜想,实施了本次教师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 22.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想.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的研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其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数学教师要更新当前教学策略,用更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锻炼计算能力的积极性,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大幅度提升计算精准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各项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
【摘要】對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小学生启蒙教育所必备的课程.近几年,随着我国相关教育理念的不断整改,在小学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现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始被我国的教育界专家以及学者所提倡,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核心素养是要根据每个学科不同的特点来展开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而非教育的细节.  【关键词】淡
【摘要】  动态问题作为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很多压轴题也以此为基础来设计,以动态思维来研究、解题,它已成为初中数学教与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动态思维;函数;分类能力  动态思维,是指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根据题目不断变化的条件场景,调动对应知识,动态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它最突出的特性是变化、建构和创造生成,里面包含了一个从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做好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中职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就新课标下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中职数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前 言  最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摘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求知转变,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职数学;自主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主学习的人.”
【摘要】未来教育将会是“人脑 网络”的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优势,瞄准学生“网络一代”的时代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课堂所学即生活所用,学校所教即职业所需,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职业教育;数学教学  互联网思维,是随着互联网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逐渐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