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格局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k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才”看到和儿子通信的女作家龙应台写的文章:二十岁的儿子想做个平庸的人,就是很平凡的工作和很普通的生活,希望妈妈不要失望。作为“开明家长”的母亲失落之余,也表示心灵安适是不能用“平庸”来形容的,平静快乐就好!
  家长整日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孩子只想安乐平常的人生,我私心觉得,这是母亲文过饰非地不肯面对自己教育的失败。
  职业没有高下之别,做人格局却有大小之分。一个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安稳小日子,那叫“自了汉”,是一种糊涂蒙昧的状态。格局大,关心的界面也广,动力的泉源也多,动力转化为行动,可能是世俗眼光里的成功,可能是世俗眼光里的不成功,但是对人生的体验深度和广度,是小格局的人不能比的。
  二十多岁,个人的格局还远远没完成,但是这时候父母已经插不上手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完全靠自己的机缘。父母能影响孩子的格局,是在十三、四岁之前,父母能做的,不是强加给孩子什么观念,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表象下的真实规律。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世界是不公平的,每个人出生的起跑线都不一样。社会资源有限,你有了,别人就没有。站在比别人靠前的起跑线上,只意味着责任比其他人更大,并不是说就可以躺在这些先天的优越条件上睡大觉。
  比如美国,其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具有极大优势。全世界的货物和资本都希望进入它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结果就是美国物价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便宜。一双球鞋在美国的价格,不但比实行福利社会制度、贸易保护主义的欧洲低,竟比货物生产地的第三世界国家还低。这就是“马太效应”,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发达地区的居民集体参与对落后地区的剥削。另一方面,美国每年花接近500亿美元用于对外援助、维持国际稳定和安全,这就是作为超级大国的责任。
  又比如说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权力大,手上资源多,但是要照顾的人脉也多,肩负的责任,要操的心,要冒的风险远多于平头小民。许多富人做慈善,大企业做社会责任项目,即使是为了避税和好名声,客观上确实能帮助更多的人。
  站在不一样的起跑线上,只意味着责任比其他人更大。对自身责任的认知不会让人轻松,但是让人清醒,给人方向。
  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一切均有成本
  草木长大需要土地阳光雨露,人长大需要资源。社会资源有限,你得了,别人就失去。但是没有体验过匮乏的人,往往体会不到这个最朴素的事实。
  条件好的孩子,习惯了所有要求都被优先考虑。童装童鞋只要是标明安全无害、舒服透气、功能好,小小一件几百块抢着买。到处打听何种玩具最益智,最好玩,最讨孩子欢心。乐器课、体育班,一个月几千甚至一堂课几百逼着孩子去上。同学朋友过生日、老师逢年节的礼物、孩子自己的生日爬踢,花钱之外还得费心,舒适生活就是自来水一样平常。
  在条件好的国家,比如女作家的儿子长大的德国,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可以领一百多欧的儿童金到18岁,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教育,大学免学费,还有无息学生贷款以支付每月开销,工作后有收入再偿还。
  童年期的延长是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因为经济增长,家庭宽裕,青少年受教育的期限延长,找工作和成家立业的时间一再退后,形成一种巨婴心态。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丰裕社会的行列。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许多可以算家有资产,中国父母牌提款机的功能就更多了:读书、买房、结婚,乃至生孩子带娃。
  年轻人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权利,其实是短视而盲目,看不到这些都是他或她产生的成本,既然不欠谁的,又不忧生活,努力不妨一推再推,结果丧失了努力的动力,丧失成就更大格局的可能。
  世界是一体的,没有人是一个孤岛
  物资匮乏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异常懂事。有朋友长期主持给贫困地区孩子助学和改善伙食的项目。在好心人捐助下,小学生每天早餐能吃一个鸡蛋,就无比幸福。能放开吃一顿肉,脸笑酸了还忍不住乐。吃完还会给“叔叔阿姨们”写信,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回报社会。可以想象,接受帮助这件事,会是他们人生里一种长远的动力。
  而在丰裕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很容易对别人的感受和处境麻木。他们成长路上反而缺少触动他们去和他人形成纽带的契机,这是非常可惜的。
  不要拿外部标准来评判自己,也不因为外界毁誉而心神摇曳
  庄子在《逍遥游》里,“燕雀安知 鸠鹄之志”一话已深入人心,一般人总做断章取义之解,觉得大鹏是鸟虫们的终极目标,即使做不到,也值得向往:翼长几千里,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偏偏有两只小鸟,蜩与学鸠,对此表示不屑:我想飞就飞,累了就落地,飞九万里又何必?
  为了飞九万里,大鹏必须等待“六月之息”,要“培风”,等那野马般尘埃般的羊角状的龙卷风来临,才能飞上云霄,大鹏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是有所待的,内心很煎熬。
  那么蜩鸠之属无所待,欲望小而都能随时满足,是否就自由逍遥了呢?也未必。东晋高僧支道林的评价是:“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它们用自己的安逸生活来刷优越感,找寻内心平衡,其实是很可笑的。
  我们处在天地这个大系统中,资质悟性境遇不同,根本比无可比,强相希效就更荒谬了。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兴趣资质,鼓励他们用内心的动力、生命固有的智慧来推着自己向前走,外界的,包括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外在的参考指标,是次于内心意志的。
  一切的基础是足够的安全感
  要让孩子放心走自己的路,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见过不少读博士读出抑郁症的例子,都是为了取悦父母而读,但是这条路完全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坚持下去是内心扭曲,半途而废对不起多年的辛苦和父母的投入,怎样都是走了弯路。
  可能父母会觉得很冤枉,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走光明大道,可是如果孩子当时表示出明确的意志,我们也不会阻拦。其实,出现这个情况,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孩子心里一直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我成绩好,工作好,有成就,那么孩子心里是不会有足够安全感去做自己的选择。他们会下意识地顺应父母无声的要求,同时又为此烦恼和沮丧,所以一边“假装”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一边“一不小心”就把事情搞砸。这就是许多自毁行为最初的源头。
  作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我认为不是给孩子创造多好的条件,不是为孩子做出多少牺牲,而是给孩子无条件、完全的爱。不管他们犯了什么错误(许多父母把孩子没有成就也视为错误),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不会变的。有了这样的底子,孩子才有能力去真正独立选择自己的方向,有能力去爱别人,爱世界,而心理真正强大了,才可能真正理解前面说的几个原则。
其他文献
吃了不能吃的东西,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孩子是在老师和学校强烈要求下,被妈妈带来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米三左右,长得胖墩墩的非常壮实,穿了一件蓝道道的海军衫,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透着机灵。他一点儿都不怕人,进屋主动和我打招呼,对人也非常有礼貌,说话流畅,语言表达很准确。  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只能问他们为什么来见我。  妈妈看了一眼孩子,说老师要求她一定要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要不就让她不要
期刊
大学那会儿喜欢化浓妆,经常涂个蓝色睫毛膏出去逛街,然后顶着一圈晕染的大黑眼圈回学校,一路上那个回头率……我都不好意思回忆!  大一寒假回家,我烫了一个爆炸头,能往脸上抹的颜色都抹上了,到家一推开门,我妈就愣住了。  那时一到周末,全宿舍女生就猫在宿舍学化妆,用着从小商品市场买回来的假冒伪劣化妆品,还相互交流化妆心得,包括“睫毛膏是从睫毛上面刷还是从睫毛下面刷”。反正大伙儿都是棒槌,谁也甭笑话谁。衣
期刊
学习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为什么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因为绝大多数孩子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必须学习的知识。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如果不在小的时候去培养,孩子可能一生都不会有,就别指望突然有一天孩子开窍了,“知道学了”。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是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有了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把书念好。大部分人没有养到“天然”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坐在桌前,时不时地会走神,尤其刚开始
期刊
男生说:听埃米纳姆爽翻了  文∷卢重志(山西太原中学生) 编辑∷孙立峰  卢同学,你这么拽,你妈妈知道吗?  班里女生超喜欢韩国音乐组合EXO:“哇,好帅啊!”对这群花痴,我们愤愤不平:一帮小白脸有什么好?  哥才不管谁帅谁丑,哥喜欢的是有才华的音乐人,比如——埃米纳姆!  只要《Rap God》的旋律一响起,埃米纳姆的刀锋一样锐利的说唱一出口,瞬间我就被带走了,来到一个奇异国度,一种爽翻了的感觉
期刊
看台湾刘墉的书,里面有一章讲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孩子学校老师打电话到家,第一句是“没事没事!就是打电话告诉你家孩子的近况……”,警察来敲门,先解释“没什么事!”再谈上门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学校的老师打电话来,能有什么好事?警察上门,能有什么好兆头?这些“不受欢迎”的人立即先声明“没事”,让你安心。  小泥很喜欢一惊一乍跟我倾诉各种“大事”。  有一次临考试她还没复习,当时我们计划周末两天游
期刊
“自从家里来了个TA,孩子的生活全被TA占据了!”咨询室里卢娜喋喋不休地诉说着。  TA是谁?是一条小巴哥,是亲戚送给卢娜的儿子辰辰的生日礼物。卢娜说,自打有了这条狗,辰辰一天到晚和它黏在一起。每天,辰辰会抱着小狗说话,小狗还不时发出“咕噜声”回应,好像只有他俩自己能听懂这种语言;巴哥这个品种不耐热,天热的时候,小狗总往阴凉处躲,辰辰则会守候在一边,轻轻地给小狗扇扇子;以前辰辰是个起床困难户,但现
期刊
冯丽丽和丈夫刚生天天时,击掌为誓——不求上清华北大,只希望她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多简单的一个愿望,但这其实是一个无比奢侈的愿望。  什么都依着孩子,但孩子既不健康,也没快乐起来  天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就跟妈妈说,不喜欢幼儿园。第二天出门前,天天哭得很凶,似乎上幼儿园是件无比艰难的事。下午回到家,冯丽丽听天天说起在幼儿园的种种不愉快:老师今天推了某某小朋友一下,某某小朋友在吃饭时被
期刊
你们看过“速读术”或“快读法”这类书的广告吧?我想这种书是那些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出于某种理由才不得不看的吧?  成人之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有时为了要改变自己,会变成爱看书的人。但是这类人,更不应该运用“速读术”,在某段时间里看很多的书,而是应该慢慢地、扎实地读书,在今后的人生里,作为真正的读书人而生活。  年轻人,尤其是孩子,读书的时候应该抱着什么态度呢?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答案
期刊
每个人的身体感觉是不同的  去年冬天和一个朋友在一起吃饭,朋友说:孩子都这么大了(正读高中),不知道冷热,大冬天的还穿着单衣,说他还不听,真让人生气。我有点惊讶,但没说话。朋友的孩子在天津上学,不久我去天津讲课,其间去看望了他。见到孩子的时候,他真的只穿着校服,没有外套,就像是大家秋天时的穿着。我问他,冷不?他说,不冷呀。我说,咱要风度也别忘了温度呀,你爸可为你担心呢。他说,咳,他总是这样,我从初
期刊
那天答应女儿周末要带她去白云山,看风光,放风筝,吃好吃的。答应女儿的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女儿很兴奋,因为这样的好天气,尤其在冬季真是让人舒心,上山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周末,天竟然阴暗起来,而且下了雨,最要命的是,那天忽然降温,显然,不是爬山的好时机。女儿望着窗外滴滴嗒嗒的雨,样子很失落,很明显她也知道今天不宜上山了。  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因为不能上山,女儿开始抱怨天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