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牧区“撤点并校”集中开办寄宿制学校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有利举措,但随着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兴办,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关键词:“撤点并校”;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20
甘肃省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地域广阔,以山地为主,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部分乡或村小学的学生人数不到百人,各校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致使县里的小学基础教育长期徘徊不前,得不到发展。
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即“撤点并校”政策。 “撤点并校”集中开办寄宿制学校整合了教育资源,解决了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他们不用跑很长的路去上学,学习条件更好,有更多的伙伴一起交流、玩耍。然而,牧区寄宿制小学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寄宿生人数逐年下降。以红湾小学为例,2009年秋学期有寄宿生146人,到2017年春学期寄宿生只有不到40人。8年时间就减少了70%。
一、问卷调查或访问
(一)对红湾小学三至六年级部分寄宿生或曾经寄宿过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小学生喜不喜欢住校与学习环境或学习成绩的好坏无关。数据显示寄宿生认为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学校的生活教师、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对寄宿生也特别关注与照顾,但还是有60%的寄宿生不喜欢住校。
2.住校后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他们经常想家、想爸爸妈妈,总觉得不如走读生,有自卑心理,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二)对红湾小学21位班主任进行了“寄宿生对班级有什么影响”的访问调查
1.寄宿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尤其在周四和周五表现得更为严重。
2.寄宿生中存在欺负新生的现象,新生被敲诈、勒索的情况时有发生。
3.寄宿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如偷窃、打架等。
4.寄宿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成绩逐渐下滑。
5.寄宿生的个人卫生情况不好,多数学生自理能力较差。
6.在完成查资料、带学具等任务时,寄宿生没办法完成,班里的走读生也因此看不起寄宿生,对寄宿生是一种打击,使他们长期处在一种自卑心理中。
(三)对红湾小学五年级部分寄宿后又退出寄宿的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住校了”的访问调查
1.住校后的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2.学习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下降。
3.害怕被同学欺负,对寄宿产生畏惧心理。
二、调查或访问后的思考
通过一系列调查访问后发现,“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寄宿生的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亲情的缺失
小学生的年纪小,正是在爸爸妈妈事无巨细地呵护和引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能力以及塑造性格的重要年龄段。成为寄宿生后,一年中的近九个月时间远离爸爸妈妈,生活、学习在一个非常固定的院墙内。虽然课后有生活教师的管理和照顾,但生活教师的数量有限,一个生活教师大约要管理几十个寄宿生,对学生的指导不会像爸爸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全面、细致、耐心。在这种亲情缺失中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1.孤独的心理。牧区的大部分家长不注意引导孩子做好寄宿的心理准备,长期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张床,住校后,因为对新环境不熟,又远离亲人,远离父母的怀抱,整天沉浸在思念父母的情绪中,这时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长时间单调的住宿生活也容易使他们失去刚入校的新鲜感,变得失落、郁闷,更有甚者躲避同学,既不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去了解别人。这种孤独的心理表现在学习、生活方面则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躁、执拗、爱哭闹、耍脾气、厌学、缺乏自信、害怕考试、逃学、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等。
2.软弱的心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他们从小沉溺在爱的怀抱中,受到很多亲人的关心呵护。一旦远离亲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想家,想父母,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引导、鼓励,就容易形成软弱的心理,如自卑、胆怯、厌学等。
3.焦虑的心理。在逐步探索对寄宿生的管理经验的过程中,管理制度有待不断完善,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长期寄宿远离父母教养,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时刻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问题学生”明显增多。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二)视野的局限
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寄宿生的安全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为了保障每天放学后的时间段里寄宿生的安全问题,学校为寄宿生做了一系列安排,自习——晚饭——自习——就寝,整齐划一的行动,使小学生始终处于疲惫与无趣之中。雙休日的安排相对宽泛些,但也时刻有生活教师监督。没有特别的事,寄宿生是不能走出校门的。小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不大的院墙内,少了背着书包,迎着朝阳,看着路旁的花草树木上学的乐趣;少了到田野里玩耍,看着大地随着四季而变换颜色的经历。看见的少了,感受的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就小了。
“撤点并校”集中开办寄宿制学校,是一项保障农牧区儿童受教育权益,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惠民工程。在稳步推进这项政策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保安全,保生活,保学习”,还要关注寄宿生心理状况及成长,探索有效的途径对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全面保障牧区“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丽珺. 农村“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2(9):267-268.
[2] 王世虎. 留守儿童生存环境与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小学为例[J].学周刊,2017(2):196-197.
关键词:“撤点并校”;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20
甘肃省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地域广阔,以山地为主,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部分乡或村小学的学生人数不到百人,各校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致使县里的小学基础教育长期徘徊不前,得不到发展。
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即“撤点并校”政策。 “撤点并校”集中开办寄宿制学校整合了教育资源,解决了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他们不用跑很长的路去上学,学习条件更好,有更多的伙伴一起交流、玩耍。然而,牧区寄宿制小学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寄宿生人数逐年下降。以红湾小学为例,2009年秋学期有寄宿生146人,到2017年春学期寄宿生只有不到40人。8年时间就减少了70%。
一、问卷调查或访问
(一)对红湾小学三至六年级部分寄宿生或曾经寄宿过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小学生喜不喜欢住校与学习环境或学习成绩的好坏无关。数据显示寄宿生认为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学校的生活教师、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对寄宿生也特别关注与照顾,但还是有60%的寄宿生不喜欢住校。
2.住校后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他们经常想家、想爸爸妈妈,总觉得不如走读生,有自卑心理,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二)对红湾小学21位班主任进行了“寄宿生对班级有什么影响”的访问调查
1.寄宿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尤其在周四和周五表现得更为严重。
2.寄宿生中存在欺负新生的现象,新生被敲诈、勒索的情况时有发生。
3.寄宿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如偷窃、打架等。
4.寄宿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成绩逐渐下滑。
5.寄宿生的个人卫生情况不好,多数学生自理能力较差。
6.在完成查资料、带学具等任务时,寄宿生没办法完成,班里的走读生也因此看不起寄宿生,对寄宿生是一种打击,使他们长期处在一种自卑心理中。
(三)对红湾小学五年级部分寄宿后又退出寄宿的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你的孩子为什么不住校了”的访问调查
1.住校后的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2.学习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下降。
3.害怕被同学欺负,对寄宿产生畏惧心理。
二、调查或访问后的思考
通过一系列调查访问后发现,“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寄宿生的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亲情的缺失
小学生的年纪小,正是在爸爸妈妈事无巨细地呵护和引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能力以及塑造性格的重要年龄段。成为寄宿生后,一年中的近九个月时间远离爸爸妈妈,生活、学习在一个非常固定的院墙内。虽然课后有生活教师的管理和照顾,但生活教师的数量有限,一个生活教师大约要管理几十个寄宿生,对学生的指导不会像爸爸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全面、细致、耐心。在这种亲情缺失中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1.孤独的心理。牧区的大部分家长不注意引导孩子做好寄宿的心理准备,长期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张床,住校后,因为对新环境不熟,又远离亲人,远离父母的怀抱,整天沉浸在思念父母的情绪中,这时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长时间单调的住宿生活也容易使他们失去刚入校的新鲜感,变得失落、郁闷,更有甚者躲避同学,既不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去了解别人。这种孤独的心理表现在学习、生活方面则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躁、执拗、爱哭闹、耍脾气、厌学、缺乏自信、害怕考试、逃学、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等。
2.软弱的心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他们从小沉溺在爱的怀抱中,受到很多亲人的关心呵护。一旦远离亲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想家,想父母,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引导、鼓励,就容易形成软弱的心理,如自卑、胆怯、厌学等。
3.焦虑的心理。在逐步探索对寄宿生的管理经验的过程中,管理制度有待不断完善,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长期寄宿远离父母教养,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时刻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问题学生”明显增多。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二)视野的局限
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寄宿生的安全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为了保障每天放学后的时间段里寄宿生的安全问题,学校为寄宿生做了一系列安排,自习——晚饭——自习——就寝,整齐划一的行动,使小学生始终处于疲惫与无趣之中。雙休日的安排相对宽泛些,但也时刻有生活教师监督。没有特别的事,寄宿生是不能走出校门的。小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不大的院墙内,少了背着书包,迎着朝阳,看着路旁的花草树木上学的乐趣;少了到田野里玩耍,看着大地随着四季而变换颜色的经历。看见的少了,感受的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就小了。
“撤点并校”集中开办寄宿制学校,是一项保障农牧区儿童受教育权益,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惠民工程。在稳步推进这项政策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保安全,保生活,保学习”,还要关注寄宿生心理状况及成长,探索有效的途径对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全面保障牧区“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丽珺. 农村“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2(9):267-268.
[2] 王世虎. 留守儿童生存环境与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小学为例[J].学周刊,2017(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