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从简,温故知新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88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则具有 “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结一般作为总结本课,开启下一课的钥匙。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到时间、学生心态、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在运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则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力度不够。心理学专家在当代少年儿童的大脑结构分析基础上所做出的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前15分钟,个别注意力比较好的学生能坚持到15~25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5分钟到45分钟之间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则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由此可见,教师在做初中数学课程设计时,仅仅按照传统习惯将课堂小结作为课末总结的方式并不科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下探索延伸起不到推动作用。
  由此,在新的知识环节讲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课堂小结的设计,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规划,实现温故知新,而这又是对本堂课程的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渐进性,环环相扣,同时要为学生的思考和课下探索的延伸留出独立的空间。因此,按照具体的操作,本文以浙教版初中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课堂学习为例,对课堂小结的运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拨迷梳“理”,温故知新
  七年级“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多边形、什么是内角、如何求内角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此种计算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课程重点内容的了解和领悟主要是以他们自身的动手操作为主,这也是教师在教案设计时的主要切入点之一。在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教师需要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找出与本堂课有关联性的知识点,在课程初始时作为引导,通过对以往知识点的回顾,如三角形、相交线等已学知识点引出本堂课的重点。而后面即将学习的课程,如“多姿多彩几何图形”等的相应测试,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及课后的延伸知识点,在教师的课程讲解过程中予以贯穿。当然,在课程设计初期,教师要尤为注意的是,应根据本堂课知识点的重点排序,由主到辅、由简入深地安排好具有节奏感的讲解内容及小结,而作为延伸思考的知识点在每个小结部分可以按照其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穿插安排。
  二、动手操作,注重反思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中,多边形的概念是本课各个难点展开的基础,按照多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线、卡纸、铁丝等工具自行制作凹多边形或凸多变形,以体验多边形的曲线美。引导学生尝试以拉伸和缩小的方式构架出凹多边形和凸多变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体验来描述二者的区别和相同点,并以此作为小结。当学生做完归纳后,根据本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主要以凸多边形为主”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目前已经了解了二者的区别,本堂课要讲解的‘多边形内角和’主要以凸多边形为基础,但是为什么我们不以凹多边形为基础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原因。”教师的这种讲解模式既可以为下面对“内角和”的重点讲解作铺垫,又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之前对凹凸多边形的描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多边形的数学性规律。
  在此种引导方法下,学生会按照下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来反思之前的小结是否具有全面性。在反复的思考和对比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对知识点的重复性推敲和反思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一旦学生在思考和探讨的过程中,摸索到数学本身的规律,并从复杂多样的数学知识点中找到其原本的架构,自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符合自身记忆和领悟需要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大道从简,循环渐进
  大道从简,按照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架构来看,每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在被重点提炼之后作为节点来布置课堂小结。以数学的逻辑思维传承性为基础,课堂上的下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作为反思和推敲上一个小结的试金石,如此循环往复后,课末的最终知识点总结则对本课所有知识点小结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进而延伸出下堂课以及与本堂课重点内容相关的其他数学知识点的探索和思考。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借助教师的渐进式诱导,学生会自主加入到课堂探索中,通过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逐层递进式反思和讨论提升在课堂中的兴趣度和专注度。
  综上所述,巧借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教师不仅可以将本堂课程的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出现概念模糊的环节等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提炼、独立思考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因此,一个精彩的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不但能实现启智明道,更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李楠)
其他文献
为了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有三方面。  一、变“独演”为“互动”  “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应是师生地位平等,进行互动和教学相长的平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尝试将课堂最开始的五分钟作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根据教学计划和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并由学生民主选举主讲人。为此,可要求学生在周末利
以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为全面启动标志的我国本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学一线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经历10多年的摸索,“生本课堂”“学生中心”等教学观念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重视,广大教师积极尝试转变“教师中心”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如何使得自己的教学遵循人的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建议广大
“如果你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  ——摘自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  外在管理的效果总是有限,人最强大的是内心,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学生的内心,那就等于找到了一个永久的原则,它能在人生中长久地发生作用。教育者认为“名誉”可以担当起这一责任,因为“名誉”是人内心的需要。正如孙云晓老师说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你就会走
一、问题的缘起与“变异理论”视角  “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升这一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变异理论”为指导思想,明晰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重视学生的相关经验,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根据具体情景的“变”与“不变”,把握变异维度,以引导学生审辨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二、行动研究方案与教学设计  本研究采用合作的行动研究方法,由小学数学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合作团队,在确定研究主题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曾荣获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班主任“紫禁杯”特等奖、北京市高中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中国教师》: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前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对90后、00后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何杰:(1)网络语言影响青少年的口语用词。语言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词语变化,然后才是结构、语法的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上海目前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情况如何?  郭长江:由于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综合科学课程,在初中七、八、九年级试点过科学课程,现在又建立了合—分—合12年科学教育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综合科学课程研究的经验,也培养了一支基本胜任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我自2003年起开始担任上海青年教师大奖赛的评委,至今已有3届。在科学课堂上我明显感受到,教师的素养在不
葛布一校曾是一所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都很落后的学校,后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棚户区改建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到现在的“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央教科所科研实验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巾帼文明岗”“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我校已发展成为新时代教学成功的典型。回望走过的改革之路,教学使命指引每位教师努力拼搏,我们用理念引领发展,用创新铸就品牌,用行动造就卓越。  一、理
编者按:自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与问题。例如,双语教师分布不均,双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合格的双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制约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双语教师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初中英语教学,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法,为学生创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  正所谓“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并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实现从依赖型学习
新教师走上教师岗位,会面临诸多的问题。文化适应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新教师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新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将有助于学校对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从而更好地使新教师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文化之中。  一、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要求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拉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