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兴趣,向学生提供更多从事课堂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课堂活动经验。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活动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巧用新理念,用活新课程,灵动新课堂。
关键词:巧用新理念 用活新教材 灵动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08-02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巧用新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1.1 趣味性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灵魂
《数学新课标》指出:“实践、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趣味性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灵魂。”……一系列的新理念,我们要巧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如二年级的“炒豆子”游戏,方法是:把学生每2人分为一组,每人准备9颗豆子。活动时,各自手握若干颗,两人同时口喊“炒豆子”后展开手掌,根据各人手中的颗数,立即相乘,报出乘法口诀及积是几,准时、快者得胜。这样反复数次或调换对象再进行,既提高了运算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并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1.2 感受学习乐趣,体会学以致用快感
《数学新课标》指出:“当学习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兴趣时,数学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师要重视孩子们生活经验,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渗透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实际,从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带到生活中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学生入悱愤的境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感。如我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我这样引导:先说说自己喜欢什么球?请一个孩子摸一个,这时故意不让学生看到,而是让大家猜他摸到的是什么球,能确定吗?体验事物的不确定性。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游戏,并做好记录,共摸了几次?红球几次?黄球几次?(盒子里有三种情况:6黄4红;5红5黄;4黄6红)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活动后每组出示记录,我没有急于让大家探讨可能性大小,而是先根据记录来猜测盒子里是黄球多?红球多?还是一样多?说理由,然后打开验证。最后大家一起分析每组记录表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大家通过讨论发现哪种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哪种球少可能性小,两种球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这时就有一组反对,他们组的情况和规律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争论大家认为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如果摸到的次数很多的话就和大家发现的规律一样了。这时教师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科学家做研究要反复实验的原因啊!”课堂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让他们感受学习乐趣,体会学以致用快感。
2 用活新教材,放飞学生思维
2.1 把教材中课堂活动的结果变成“为什么”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创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一方面要巧换例题,选择学生熟悉又符合认知发展水平的事例,适时、适地、鲜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又能激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即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引导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学习探索过程,把外在的认知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2 巧妙设计活动,把生活渗透入数学教学
课堂上既花了时间让孩子们去活动,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利用好活动,否则会降低活动的质量。我在进行“8、9的减法”课堂活动教学时,巧妙设计活动,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从市场买回8条金鱼、9只小鸡,一口鱼缸和一个鸡笼,我让学生动手去分,动脑去想,巧妙地把课堂活动中的难点问题形象地解决了,学生影响特别深刻。数学活动不能偏离本节课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主题有效的组织材料。生活中的资源有效利用,化谬为“宝”,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又如在用纸条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有些组没有制作成功,大家就一起帮助寻找原因,或自己进行反思,并重新修改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对它们的特征探究得就更深入了。
3 灵动新课堂,减负增效
3.1 利用情境图,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使用教学素材时,以优美的画面吸引学生又给以启发。小学生的好动、好玩,易调动等特点,就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或创设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互动有序,收放自如,活而不乱。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也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简便运算》时,我就利用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的情境图(小丁和小胖两人进行一场200米的个人混合泳比赛,你们知道谁有可能获胜?),让学生看图提问题,比谁提的问题多且有思考的价值。孩子们积极思考,努力提问,达到了预期目的。
3.2 探寻数学课堂活动规律,体会编者的意图
数学课堂活动目的就是发现相似点,探究学习规律,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材中很多例题的编排,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范例,而是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和解题方法,所以教学后,还要对其点睛与深化。如,在解决“圆面积计算”时,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老师提问:(1)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2)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3)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等等,学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把此题所蕴含的数学规律找出来了。 3.3 有效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孩子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重视活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和《图案设计》后,我安排了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画“七巧板拼图”然后设计精美图案,通过展示和评比,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课后用所学的“平行线、垂直、45°角、钝角、圆”等内容设计一幅简洁、美丽的图案。结果,每个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了很多简洁、美丽的图案,如“神州十号、未来城市、卡通人物”等。用活动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数学课堂活动联系起来。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大了。
3.4 开展合作学习,体现课堂活动的精髓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思维与过程,在交流中思考,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边缘生”得到帮助。如我在教学《分一分》时,先分发铅笔给学生,让他们先合作对铅笔分一分,然后展开讨论,让小班长收集解决方法。不一会儿孩子们胸有成竹地举起了小手,全班交流时,他们不同的分一分,都能正确的解答。孩子们在小班内讨论、倾听、评价,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大大拓展孩子们思维空间,提高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及时了解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掌握最佳的“点”与“导”的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活动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巧用新理念、用活新教材、灵动新课堂。结合内容、目标、重难点及孩子们实际,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一体的、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喜欢学习过程,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巧用新理念 用活新教材 灵动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08-02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巧用新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1.1 趣味性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灵魂
《数学新课标》指出:“实践、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趣味性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灵魂。”……一系列的新理念,我们要巧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如二年级的“炒豆子”游戏,方法是:把学生每2人分为一组,每人准备9颗豆子。活动时,各自手握若干颗,两人同时口喊“炒豆子”后展开手掌,根据各人手中的颗数,立即相乘,报出乘法口诀及积是几,准时、快者得胜。这样反复数次或调换对象再进行,既提高了运算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并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1.2 感受学习乐趣,体会学以致用快感
《数学新课标》指出:“当学习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兴趣时,数学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师要重视孩子们生活经验,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渗透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实际,从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带到生活中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学生入悱愤的境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感。如我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我这样引导:先说说自己喜欢什么球?请一个孩子摸一个,这时故意不让学生看到,而是让大家猜他摸到的是什么球,能确定吗?体验事物的不确定性。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游戏,并做好记录,共摸了几次?红球几次?黄球几次?(盒子里有三种情况:6黄4红;5红5黄;4黄6红)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活动后每组出示记录,我没有急于让大家探讨可能性大小,而是先根据记录来猜测盒子里是黄球多?红球多?还是一样多?说理由,然后打开验证。最后大家一起分析每组记录表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大家通过讨论发现哪种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哪种球少可能性小,两种球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这时就有一组反对,他们组的情况和规律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争论大家认为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如果摸到的次数很多的话就和大家发现的规律一样了。这时教师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科学家做研究要反复实验的原因啊!”课堂到这里达到了高潮,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让他们感受学习乐趣,体会学以致用快感。
2 用活新教材,放飞学生思维
2.1 把教材中课堂活动的结果变成“为什么”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创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一方面要巧换例题,选择学生熟悉又符合认知发展水平的事例,适时、适地、鲜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又能激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即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引导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学习探索过程,把外在的认知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2 巧妙设计活动,把生活渗透入数学教学
课堂上既花了时间让孩子们去活动,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利用好活动,否则会降低活动的质量。我在进行“8、9的减法”课堂活动教学时,巧妙设计活动,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从市场买回8条金鱼、9只小鸡,一口鱼缸和一个鸡笼,我让学生动手去分,动脑去想,巧妙地把课堂活动中的难点问题形象地解决了,学生影响特别深刻。数学活动不能偏离本节课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主题有效的组织材料。生活中的资源有效利用,化谬为“宝”,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又如在用纸条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有些组没有制作成功,大家就一起帮助寻找原因,或自己进行反思,并重新修改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对它们的特征探究得就更深入了。
3 灵动新课堂,减负增效
3.1 利用情境图,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使用教学素材时,以优美的画面吸引学生又给以启发。小学生的好动、好玩,易调动等特点,就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或创设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互动有序,收放自如,活而不乱。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也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简便运算》时,我就利用课堂活动中的第2题的情境图(小丁和小胖两人进行一场200米的个人混合泳比赛,你们知道谁有可能获胜?),让学生看图提问题,比谁提的问题多且有思考的价值。孩子们积极思考,努力提问,达到了预期目的。
3.2 探寻数学课堂活动规律,体会编者的意图
数学课堂活动目的就是发现相似点,探究学习规律,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材中很多例题的编排,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范例,而是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和解题方法,所以教学后,还要对其点睛与深化。如,在解决“圆面积计算”时,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老师提问:(1)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2)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3)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等等,学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把此题所蕴含的数学规律找出来了。 3.3 有效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孩子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重视活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和《图案设计》后,我安排了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画“七巧板拼图”然后设计精美图案,通过展示和评比,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课后用所学的“平行线、垂直、45°角、钝角、圆”等内容设计一幅简洁、美丽的图案。结果,每个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构思了很多简洁、美丽的图案,如“神州十号、未来城市、卡通人物”等。用活动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数学课堂活动联系起来。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大了。
3.4 开展合作学习,体现课堂活动的精髓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思维与过程,在交流中思考,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边缘生”得到帮助。如我在教学《分一分》时,先分发铅笔给学生,让他们先合作对铅笔分一分,然后展开讨论,让小班长收集解决方法。不一会儿孩子们胸有成竹地举起了小手,全班交流时,他们不同的分一分,都能正确的解答。孩子们在小班内讨论、倾听、评价,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大大拓展孩子们思维空间,提高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孩子们中间,及时了解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掌握最佳的“点”与“导”的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活动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巧用新理念、用活新教材、灵动新课堂。结合内容、目标、重难点及孩子们实际,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一体的、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喜欢学习过程,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