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木、戒尺及其他(1)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种气场叫作威严,有种显摆叫作威风,似乎离了一个“威”字,人们就不会“顺从”。
  威不够时,权威们又在器物上打主意,于是便有了惊堂木、戒尺以及其他。
  也不知是哪位想出了惊堂木这玩意儿。古代官员升堂一拍惊堂木,只听得“砰”的一声,全堂肃然,紧接着威武声、杵棍声似雨连绵。这样做本是想吓吓犯人,以图震慑。怎奈,犯事的胆子都不小,往往倒是普通百姓先被吓了个半死。试想,能罔顾律令的,又怎么会觉得法律有权威?一直遵纪守法的,又怎么会不敬畏法律的权威?据传言,东晋末年有位叫王振的县令升堂,他一拍惊堂木,底下的恶人倒先告起状来,“青天大老爷,我没说假话,就是他偷的我的东西。”这样的景象,让那“惊叹木”木若呆鸡,不敢再响。
  何也?官匪勾结也是不胜枚举。这种借威,借与不借又有多大区别?如此借威倒不如不借。惊堂木本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工具,却是如此境况,怎不可笑?
  戒尺的年头要久远。孔子教导弟子时就曾用过类似的东西。但使用不多,也只零散几次。托鲁迅先生的福,寿镜吾先生的戒尺应该是全中国最著名的一把,可怎样呢?平常也不怎么用,只有当你玩昏了头,老先生才让你把手心露出来,打上三下。
  但疼只是疼在手上的,心中却还是放不下許多的事,这样的惩戒也没什么用,鲁迅不也在课上描完了一全套的《水浒传》和半套《山海经》吗?
  正如儒家讽法家“以此严刑重典,或叫人胆惊,无使人心顺。”秦不过二世而亡。这些器物的威慑又怎会长久呢?威虽似威,但非顺。若要人顺从、服从,摆威态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威风这幅好皮囊,风一吹也便走了,留下的不过是满腹草莽。
  “惊堂木、戒尺及其他”终究只是外物,一切还得看执者自身斤两。
  学校:江苏海安高级中学
  导师:马文文
其他文献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娘“扑通”跪在地上:“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里唯一一个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
期刊
2017年高考实用文的考查特点是:人物传记淡出,新闻调查成为热点。全国课标卷三套试卷均考核了新闻调查。专家预测,新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文体之一,还应是2108年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其主要考核的内容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统计图表的分析,观点的对比,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等。从考查的能力层次上来说,其考查仍然是围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能力层次进行。  新闻从大范畴而言属于记叙文,但又有自己鲜
期刊
一、“同中写异”的心理描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的“志”或心理差异,但他偏偏能“同中写异”,从相似的题材中写出不同的心理。同是写月夜寒冷,《静夜思》中写的是“霜冷”,《玉阶怨》中写的是“露冷”。一般来说,霜较露更
期刊
叙曰[1]: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2]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3]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余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以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俗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逮至汉武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雖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
期刊
银杏叶子黄了,落了,它变成了风景。不管你怎么待它,它都以自己的姿态缄默着,不喧哗、不热烈,过一阵子,就默默地消逝在时光深处。  哲人康德却认为,审美判断是情感判断,客观的美是难以存在的。这也有道理。琴音再美,牛难以听出高山流水。  同样面对秋天,有人赞美,有人悲凄。  劉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豪气干云,意气风发,快哉快哉。而王勃叹道:“长江悲已
期刊
社科类文章,一定会有一个科学的论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作者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论证。如果我们从逻辑关系上读文章,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准确。  就整体而言,社科文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进行论证。下面从“是什么”出发,我们来梳理《中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与思路。  当这个结构图呈现出来时,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就完整的掌控在我们手中。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共分三
期刊
余师冯佩琛先生,数从南来。道经某地,失其名,至辄迂道[1]而过之,亦未暇诘其故。己亥仲春,自粤东罗定回辙,将赴京,复由其处,御夫则扬鞭径过,不再趋避。先生因微叩之,笑曰:“旧传斯地有女鬼,颇能为祟,故避之。比年嫁去矣,经行固无害。”先生益怪而询之,御指路侧一古冢答:“鬼居此中,衣色绯,被发吐舌,面颜无血色。每遇行旅一二人,辄出现,人恒弃其辎重而奔。如是者数年,殊不知其何怪。客岁有某者,未稔里居,中
期刊
《萤窗异草》本是《聊斋志异》的“仿制品”之一。虽说是仿作,但其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聊斋志异》众多仿作中的精品。《假鬼》则是其中的精品之一。下面,笔者仅从三个方面略谈《假鬼》的独到之处。  娴熟的叙事技巧。《假鬼》一文不长,仅九百来字,但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章以“余师冯佩琛先生”开头,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这是关于作者老师的故事,肯定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读头。且
期刊
我平时不太玩微博,偶尔发点小见闻,不定时,不定量,水性杨花的。至于留言私信更是偶尔偶尔,难得去看:因为多的是广告,看着不爽,受愚弄的感觉。昨天人困马乏,做不来正经事,没事找事,去翻阅留言私信,除了广告,倒是也领到了不少读者的心意。其中有条私信,是山东淄博的一位中学生留的,告诉我:今年他们中考的语文试卷里,阅读理解题用了我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里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这位考生认真地问我:您在给儿子的
期刊
一个和暖的春日下午,我骑着自行车经过望湖宾馆楼后的一处拐角。那儿有一块小小的空地。  我刚从北方回到这座家乡的城市,这几年杭州的街道经历了太多的改造,已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庆春路拓宽以后,竟然在以往十分拥挤的这个小街口,留下了一块形状显得很优美的自然三角地。  然而,那一刻,吸引了我视线的却不是那块空地,而是空地上的人。黑压压的人群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人墙,后面的人踮起了脚尖,仰着脖子,密集的目光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