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指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科类文章,一定会有一个科学的论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作者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论证。如果我们从逻辑关系上读文章,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准确。
  就整体而言,社科文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进行论证。下面从“是什么”出发,我们来梳理《中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与思路。
  当这个结构图呈现出来时,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就完整的掌控在我们手中。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共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由外(哲学)入内(中医)、由理论(借用“阴阳五行说”)到实践(探求疾病的本质)而渐进展开。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来源以及中医探求人体阴阳变化的意义。
  其次,借助常见的逻辑关系,可以理清各部分,甚至段落内部的逻辑联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含总分关系、解说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依这些关系我们来看文章各部分的联系。第一部分讲“探求”,第二、三部分讲“探求什么”,是一个解说关系;第二部分讲“属性”,第三部分讲“变化”,是并列关系。
  再看段落的关系。④与⑤-⑧是总分关系;⑤、⑥,⑦和⑧是并列关系。
  到此为止,一篇文章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为一棵思维树,这棵树上,有主干,有枝叶,还有果实。
  我们以选文第三自然段为例来谈段落内部的关系: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上升的、外露的等。(解说关系,重点在被解说者)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下降的、在内的等。(解说关系,重点在被解说者)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划线句子是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其它句子与这三个关键句之间都是解说的关系,文中三个“例如”表明,它们是举例性的解说关系,分别解说了阳所代表的属性,阴所代表的属性以及阴阳属性代表物的分类。
  再次,要想准确地抓住文中的语句的逻辑联系,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虚词。比如第⑦段中有两个“如果”,第一个“如果”假设的是阴阳变化超出正常平衡时,就会出现“阴阳消长”;第二个“如果”是假设阴阳变化再进一步失去平衡,就会从“消长”发展到“转化”。这两个“如果之间有一个“再进一步”表明它们是递进关系。由此可见此段是承上启下的段落。既承接第6段的阴阳消长,又开启第⑧段的阴阳变化,且表达的重点在后者。
  一个自然段中重复出现的虚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虚词往往表示同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关系之间的范围大小,关联对象或许发生了变化。
  比如第②段中的两个“因此”,所关联的内容就不一样。第一个“因此”是因为第一段中中国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的运动及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因此”古代医学家才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这个“因此”是段落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达的重点在果。第二个“因此”是因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这里的“因此”是句群的关联词,表意的重点在后者,也是全文的核心句。因为文章的重点是谈疾病的发展过程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第⑤段中的两个“另一方面”也不是同一对象的并列关系。第一处“另一方面”是指阴阳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中的“另一方面”;而第二个“另一方面”则是指“营养物质(阴)”与“功能活动(阳)”关系中的“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第二个“另一方面”所指代内容明显要小于第一个所指代的内容。
  由此可见,同一个自然段中相同的虚词,往往会出现关联对象、范围等不同的状况。阅读时一定要仔细。
  如果我们借助关联词弄清了句群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全文各段的关键句提取下来:
  ①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思想。②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③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④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彼此消长、彼此转化的关系。⑤阴阳对立、统一;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⑥阴阳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⑦“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⑧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其他文献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在分析文学作品时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风格综合理解的一种鉴赏方法。如辛弃疾,他的经历注定了他的作品以“爱国”为主线,所以在鉴赏他的作品时,用“抗金救国”“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来概括思想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准确的。但人是复杂的,一个人一生的创作也是复杂的。辛弃疾一生的所有创作不可能都表现爱国情怀,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的是热爱田园自然的感情,《清平乐
期刊
高考试题从不是“明日黄花”,更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而是一座“富矿”,认真研究分析高考试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与备考工作大有裨益。综观2017年高考三套语文课标卷,不难发现其命题呈现出“抓软肋”“聚盲点”“重思辨”“接地气”四个显著特点。现结合试卷,作简要分析。  一、抓“软肋”,丰富阅读内容  1.丰富阅读文体  当下的语文教学,存在“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尤其是阅读教学,“文体失衡”,具体
期刊
据说清代才子纪晓岚小时候读书淘气,塾师石先生上课时,他在墙上挖一洞,蓄养了一只小山雀,后被石先生发现,并在墙上书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再去喂鸟,见鸟已死,看见墙上的上联,知是先生所为,心中很是委屈,于是对出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大为光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下联形式上逐字逐词与上联对仗十分工稳,且平仄也相对,非常符合先生平时教学生课对的要求。但下联中“石先生”乃人称,与上联的“砖
期刊
什么是小说?著名作家冯骥才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小说类似于一个人正在路上走,冷不防被人推到水中。此语道出了小说故事的可读性和情节的独特性,要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作家李德霞的小小说《三棵树》,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却也在标题上设置了悬念:谁的“三棵树”?围绕“三棵树”,作品刻画出哪些人物?谁是主角?“三棵树”富含怎样的意蕴?  一、《三棵树》托起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丫头”无疑是小说中
期刊
初夏使岛屿有一种肉体上的兴奋。  在花开到烂漫肆无忌惮的季节,掉落在地面上的花瓣,混合着湿热的雨水,被炎烈的日光蒸晒,发出一种熟透的香味,一种熟透开始腐烂的气味。  风沉重地垂挂在每一个慵懒不动的树梢。花叶在腐烂中释放的香味混杂着使人晕眩沉溺的毒素。  所以,岛屿的夏季,在蒸氳着湿热的密林和繁茂的草丛里,有彩色斑斓的蜥蜴,呼吸着奇香如毒的腐烂,试图使一个夏季都只是困倦、慵懒,都只是肉体官能上肆无忌
期刊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娘“扑通”跪在地上:“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里唯一一个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
期刊
2017年高考实用文的考查特点是:人物传记淡出,新闻调查成为热点。全国课标卷三套试卷均考核了新闻调查。专家预测,新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文体之一,还应是2108年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其主要考核的内容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统计图表的分析,观点的对比,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等。从考查的能力层次上来说,其考查仍然是围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能力层次进行。  新闻从大范畴而言属于记叙文,但又有自己鲜
期刊
一、“同中写异”的心理描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月夜”及其“寒冷”,相似的题材本来很难写出人物的“志”或心理差异,但他偏偏能“同中写异”,从相似的题材中写出不同的心理。同是写月夜寒冷,《静夜思》中写的是“霜冷”,《玉阶怨》中写的是“露冷”。一般来说,霜较露更
期刊
叙曰[1]: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2]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3]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余年,仲尼缉拾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余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以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俗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逮至汉武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雖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
期刊
银杏叶子黄了,落了,它变成了风景。不管你怎么待它,它都以自己的姿态缄默着,不喧哗、不热烈,过一阵子,就默默地消逝在时光深处。  哲人康德却认为,审美判断是情感判断,客观的美是难以存在的。这也有道理。琴音再美,牛难以听出高山流水。  同样面对秋天,有人赞美,有人悲凄。  劉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豪气干云,意气风发,快哉快哉。而王勃叹道:“长江悲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