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影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阅读的品质。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激发;方法指导;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处在知识激增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吸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尤其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应当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然而在现今的农村中学当中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笔者曾经在本校初中随机调查一部分学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占16.2%,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占47.2%;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选择文学类读物的占17.8%,网络类、通俗类读物占31.7%,科普读物的占15%,从这些数据中似乎感觉学生对课外活动很感兴趣,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阅读的兴趣,然而,从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上,却让人大失所望,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38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4 %。究其原因多数学生反映是因为课内太多的功课压力所制,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的兴趣,但真正的阅读习惯并未养成。阅读目的的不明确,阅读面的狭隘,阅读积累的肤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课外阅读活动多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无法如同课内教学那样进行指导。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并借着课内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经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把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去调动,比如:辩论、朗颂、读书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校已有图书资源创设条件,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只有他们把阅读课外书变成一种习惯之后,阅读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样阅读量才能平稳地上升。对此,笔者觉得可以这样做,每周抽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去阅读,阅读的内容不限,可以是杂志,小说,也可以是报纸等等,但至少要阅读两篇文章以上,并且要做读书笔记。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营造和谐、自主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觉、积极投入到阅读当中。
作为身心发展正常的中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则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还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和谐、自主的氛围。在多次的实践中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把摘抄的读书笔记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展示教师魅力,师生互助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慧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一位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能够在学生当中形成很强的榜样作用。虽然提高兴趣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师的引导地位也是不可以忽略的。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阅读、热爱教育的人。只有教师自身对阅读有浓厚兴趣,才有可能去想办法引导学生的阅读。这也是展示教师魅力的前提条件。其次,放声的朗读,即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一种表现,又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时刻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与此同时,它还巧妙解决了农村学校书源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倾听老师朗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而且它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全班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其三,教师的魅力表现最重要的还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触类旁通,皆是吸引学生的源泉。作为榜样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做不同的引导,或精品讲读,或简单介绍,或设疑阅读,自然引导学生的追随。综上所述,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发挥组织者与辅导者的引导作用,对于农村学生尤其需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大胆探求,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达到实用与发展并重,避免他们在阅读中迷失。
三、指导方法,提高效率,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前两点侧重的是在学生兴趣上的培养,那么这一点则是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可以放宽要求,甚至对于一些开始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允许他不必去读完自己不喜歡的书籍;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他想花多长时间读完都可以。其次,在学生中制造交流的气氛。人是社会性的,在彼此的交往中促进了理解、促进思想的进步。学生阅读的所获在与人的讨论当中,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因此,现今比较实新的“班级读书会”,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平台。另外,可以在学生交流中开展辩论、朗颂、读书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励学生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一个重点。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进行“细嚼慢咽”, 除了特定阅读指导课外,则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自行阅读,教师不可能时时监督,时时指导。因此,方法的指导便尤其重要。常用的在教学中的指导是在于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在指導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写、续写,对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点评,写读后感等等,学生把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生由被动写作也逐渐转化为主动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内贮,才能提高写作技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作文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物等问题。因此多让学生以读带写,以写带读,促进二者同时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提高,更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改变学生对阅读的看法,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不断阅读,形成终身学习的品质,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出版社,2001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柳帅军.青少年如何高效率读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激发;方法指导;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处在知识激增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吸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尤其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应当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然而在现今的农村中学当中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笔者曾经在本校初中随机调查一部分学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占16.2%,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占47.2%;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选择文学类读物的占17.8%,网络类、通俗类读物占31.7%,科普读物的占15%,从这些数据中似乎感觉学生对课外活动很感兴趣,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阅读的兴趣,然而,从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上,却让人大失所望,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38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4 %。究其原因多数学生反映是因为课内太多的功课压力所制,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的兴趣,但真正的阅读习惯并未养成。阅读目的的不明确,阅读面的狭隘,阅读积累的肤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课外阅读活动多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无法如同课内教学那样进行指导。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并借着课内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经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把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去调动,比如:辩论、朗颂、读书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校已有图书资源创设条件,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只有他们把阅读课外书变成一种习惯之后,阅读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这样阅读量才能平稳地上升。对此,笔者觉得可以这样做,每周抽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去阅读,阅读的内容不限,可以是杂志,小说,也可以是报纸等等,但至少要阅读两篇文章以上,并且要做读书笔记。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营造和谐、自主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觉、积极投入到阅读当中。
作为身心发展正常的中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则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还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和谐、自主的氛围。在多次的实践中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把摘抄的读书笔记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展示教师魅力,师生互助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慧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一位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能够在学生当中形成很强的榜样作用。虽然提高兴趣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师的引导地位也是不可以忽略的。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热爱阅读、热爱教育的人。只有教师自身对阅读有浓厚兴趣,才有可能去想办法引导学生的阅读。这也是展示教师魅力的前提条件。其次,放声的朗读,即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一种表现,又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时刻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与此同时,它还巧妙解决了农村学校书源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倾听老师朗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而且它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全班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其三,教师的魅力表现最重要的还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触类旁通,皆是吸引学生的源泉。作为榜样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做不同的引导,或精品讲读,或简单介绍,或设疑阅读,自然引导学生的追随。综上所述,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发挥组织者与辅导者的引导作用,对于农村学生尤其需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大胆探求,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达到实用与发展并重,避免他们在阅读中迷失。
三、指导方法,提高效率,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前两点侧重的是在学生兴趣上的培养,那么这一点则是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可以放宽要求,甚至对于一些开始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允许他不必去读完自己不喜歡的书籍;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他想花多长时间读完都可以。其次,在学生中制造交流的气氛。人是社会性的,在彼此的交往中促进了理解、促进思想的进步。学生阅读的所获在与人的讨论当中,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因此,现今比较实新的“班级读书会”,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平台。另外,可以在学生交流中开展辩论、朗颂、读书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励学生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一个重点。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进行“细嚼慢咽”, 除了特定阅读指导课外,则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自行阅读,教师不可能时时监督,时时指导。因此,方法的指导便尤其重要。常用的在教学中的指导是在于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在指導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写、续写,对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点评,写读后感等等,学生把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生由被动写作也逐渐转化为主动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内贮,才能提高写作技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作文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物等问题。因此多让学生以读带写,以写带读,促进二者同时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提高,更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改变学生对阅读的看法,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不断阅读,形成终身学习的品质,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出版社,2001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柳帅军.青少年如何高效率读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