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形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设计与缺损区域形状相适应的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舌癌根治术后大面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对43例中晚期舌癌进行联合根治术,同期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根据缺损部位组织缺损的多少及形状,设计合适的形状及组织厚度,修复术后口腔软组织缺损。
  结果:43例中38例肌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另5例肌皮瓣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痊愈。
  结论:带蒂胸大肌肌皮辩血供丰富组织量大,设计成适当的形状和厚度,同期修复中晚期舌癌根治术后大面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大肌皮瓣 修复 舌癌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78-01
  舌癌切除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损,尤其是中晚期病人缺损更为宽大,需要较多的皮肤及肌肉组织进行填充。有多种皮瓣可用于缺损修复[1],胸大肌肌皮瓣[2]以其独特的解剖特征、易于切取、并发症少而被临床经常采用。但也常因肌肉组织过多而导致外形臃肿,进食、语言、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根据组织缺损的形状与组织量,设计皮瓣的大小与形状,使修复后的组织在形态与功能上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8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运用适形胸大肌皮瓣15例修复中晚期舌癌根治术后组织缺损。男27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岁,病理均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Ⅰ~Ⅱ级;TNM分期:T2NlM0 9例,T3N0M0 11例,T3NlM0 12例,T4N0M0 11例;舌癌31例,口底癌12例;全部病例均按肿瘤原则行肿瘤扩大切除,同侧颈巴淋清扫术,其中13例行舌大部分、扁桃体、部分软腭、部分牙槽骨切除,12例行全舌、口底、半侧牙槽骨切除加双侧颈清,18例行舌大部分切除。肌皮瓣大小5cm×8cm-9cm×11cm。
  1.2 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均为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手术后即时气管切开37例,6例为保留气管插管2-3天后拔出。所有病例均采用下唇正中切口,下颌骨正中锯开,彻底切除舌肿瘤及口底组织的淋巴通道,颈清均为功能性清扫,术后下颌骨以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胸大肌皮瓣设计按常规定点[4,5]。测量手术区域组织缺损的大小与形状,依据所需血管蒂的长度,首先确定皮瓣的上缘,再依据血管体表投影线,在乳头内侧、胸骨外侧区域,设计出与受区缺损形状、大小一致的皮瓣切口线,下端可延至肋下缘,适形皮瓣设计如图。图1皮瓣用于波及咽侧壁、扁桃体、软腭的创面,向外的附加皮瓣用于修复咽侧壁及软腭;图2皮瓣用于舌大部分切除患者舌尖形态恢复;图3皮瓣用于全舌切除患者舌尖形态恢复,向外的附加皮瓣均为仅保留皮肤及少许皮下脂肪层。皮瓣上方作“S”形切口与颈清切口相延续,在胸肩峰动脉血管束两侧各保留约1.5cm宽肌肉作为蒂部,将分离好的皮瓣向上穿过锁骨下隧道至面颈部缺损区,分层缝合各层,修整外形,放置引流,关闭供区及受区伤口。
  2 结果
  本组43例中38例肌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伤口Ⅰ期愈合,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5例皮瓣边缘部分皮肤坏死,清创换药后伤口均Ⅱ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1年,瓣形态好,稍有缩小,吞咽功能恢复好。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有多种组织瓣可供选择,包括带蒂的、游离的;邻位的、远位的皮瓣肌皮瓣,而胸大肌肌皮瓣是其中应用最广的带蒂肌皮瓣,由于其供瓣面积大,可修复口腔颌面部多种类型复合缺损,被誉为多能组织瓣。胸大肌肌皮瓣以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为主要血供,血管相对恒定,体表标志明确,容易切取,术后观察护理要求不高,相对需作血管吻合的游离皮瓣,其操作简单,技术条件要求较低,由于有这些特点,胸大肌肌皮瓣在不具备充足人员和技术条件基层医院尤为适用。另外,胸大肌肌蒂还可覆盖颈淋巴清扫后的颈部大血管,减少放疗时对大血管的放射损伤,并可恢复部分颈部丰满外形。
  胸大肌肌皮瓣肌肉丰满,组织供应量大,可供皮肤面积较大,可满足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需要。我院收治的舌癌、口底癌病人,因为经济、认识、误治等原因,多为中晚期病例,病变范围较大,侵犯多个解剖区域,要达到根治的效果,除了需按肿瘤原则扩大切除,还需将属于淋巴通道的口底组织一起切除,以及切除至少一侧的牙槽骨。本组43例患者中,12例为全舌及口底切除,13例为大部分舌及咽旁软腭缺失,18例行舌大部分切除;肌皮瓣最大为9*11cm2。全舌切除的12例病人,切除舌骨前全部口底组织及大部分下颌牙槽骨,修复组织量稍显不足;其余病人组织量及修复形态适中。在缺损组织修复中,各部位的组织缺失量不尽相同,咽旁及软腭、牙槽部缺损组织较少,修复时需将肌肉及脂肪切除,仅留皮肤及部分皮下组织即可,否则会因为局部组织臃肿影响呼吸、吞咽及语言。胸大肌皮瓣的血供方式主要为肌皮动脉垂直穿支供应[5],底部没有肌肉支持的皮肤可以达5cm宽。因此,在修复咽旁及软腭、牙槽部时,将肌肉及脂肪切除,仅留皮肤及部分皮下组织,这部分皮瓣并没有出现组织瓣的缺血坏死,修复区没有出现臃肿,形态好,吞咽功能恢复较好。
  每个病人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式、波及范围各不相同,术后会遗留不同形状的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时需要的组织瓣的形状就各不相同,传统设计往往为长方形,不能适应口腔复杂解剖形态的要求。手术当中虽然可以利用外科手术技术,如直接拉拢、邻位组织瓣等以缩小、调整组织缺损创面的面积和形状,可以减小切取组织瓣,减少创伤。但是同时也可导致创口区组织张力过大,术后近期易出现创口裂开、愈合不良,远期可能有张口受限、功能障碍等情况出现。因此,切取一大小形状合适的组织瓣,使手术创口在无张力的状态下愈合,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病人适应组织瓣的时间缩短,功能恢复更接近正常。我们分析了中晚期舌癌患者组织缺损情况,主要有3种类型,一为波及咽侧壁、扁桃体、软腭的创面,二为波及舌大部分切除创面,三为全舌切除创面。对应这三种组织缺损类型,我们设计了3种形状的胸大肌肌皮瓣,图1的形状主要为修复波及咽侧壁、扁桃体、软腭的创面,这些创面是利用向外突出的部分来修复,将这部分肌肉及脂肪切除后,仅留皮肤、部分皮下组织及少许脂肪,一般为3×3cm2大小;图2主要为修复舌大部分切除创面,向外突出的部分同样需要将肌肉及脂肪切除,仅留皮肤、部分皮下组织及少许脂肪,缝合时将其转向下方,与对侧健康口底、舌腹缝合,形成新的口底,恢复舌尖外形,一般为2×2cm2大小;图3主要为修复全舌切除创面,向外突出的部分作用与图二情况相同,两侧对缝可以形成新的口底,恢复舌尖外形,一般为,1.5×1.5cm2大小。本组15例采用适形带蒂胸大肌皮瓣肌皮瓣修复,形态功能恢复均较满意,没有因为皮瓣臃肿出现呼吸困难;病人适应皮瓣较快,吞咽功能恢复较短;有3例病人出现局部皮瓣缺血坏死,但均不是向外延伸部分皮瓣坏死,原因不是很确切,经清创后愈合[6]。以往组织瓣修复,舌尖均因皮瓣及疤痕牵拉活动困难,使病人吞咽语言功能恢复不良,本组五例舌大部分切除病人,舌尖受限相对较小,吞咽语言功能恢复均较好。全舌切除3例病人,形成的舌尖虽然没有功能,但可以缩小口腔空间,以利于食物进入咽腔,帮助吞咽。
  因此,设计切取与缺损区形状大小相适应的肌皮瓣,可使患者局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获得更加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姜晓钟,陈必胜,孙弘,等.六种帯蒂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13(2):191~193
  [2] 孙坚,张志愿,张陈平,等.胸大肌皮瓣改良切取术临床比较[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21(2):109—111
  [3] 韩冬,陈传俊.胸大肌岛状肌皮瓣改良切取术及其的临床运用.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Aug.2008,Vo1.24,No.4
  [4] 邱蔚六,张道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图解[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90-493
  [5] 侯春林.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图解(第三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254-259
  [6] 李芳凝,路彤彤,张文峰.胸大肌肌皮瓣坏死原因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303—30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35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96.52±27.16)min,平均出血量(211.30±21.92)ml。32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死亡;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和腹腔感染1例。  结论:结肠癌伴肠
期刊
摘要: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大量的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表现。近年来虽然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病死率也较高。近2年笔者治疗这方面的疾病颇有体会,疗效较佳。现给予如下报道。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急救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75-02  1 一般情况  收集2010.1~20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00例经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且随时记录患者的体征情况。  结果:100例经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手术患者,其中,54例患者治愈,2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  结论:普外科重症胰腺炎患者,采取及时的手术治疗,既可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行收治的SAH患者124例,双盲法随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予脱水、止血、钙拮抗剂及预防感染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脊液(CSF)稀释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临床有效率及预后情况。  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及预后均显著优于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在临床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来我门诊治疗变异性哮喘的80例儿童,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40例(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和对照组40例(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  结果:经过2星期的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治疗中泮托拉唑的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66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泮托拉唑和西咪替丁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采用泮托拉唑治疗的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西咪替丁治疗的对照组。  结论:泮托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泮托拉唑 西咪替丁 消化性溃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并选择同期未出血肝硬化者7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不良生活习惯、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径增粗、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Ⅱ-Ⅲ度均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肝硬化失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不同时期脑水肿形成的原因、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对策。  结果:脑水肿多发生在出血后6h内,早期预防、控制脑水肿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观察组治疗后水肿/血肿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运用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的治疗效果。  方法:我院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间进行诊治的120例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脑积水及颅骨缺损症状,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首先进行脑室腹腔引流,经过3-6个月后再进行颅骨修补术;实验组患者早期(受损伤后1个月内)即进行颅骨修补,同时进行脑室腹腔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加替沙星对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性依据。  方法:选择140例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利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第二组利用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在分别治疗7天后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第一组的总有效率为78.6%,第二组的总有效率为92.9%,第二组的临床效果好于第一组(P<0.05)。  结论:加替沙星滴眼液更适用于细菌性结膜炎,值得在临床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