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北帝”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董,除了所应具的历史、文化、智慧、趣味和材质之外,如又能曾经凝聚世人的精神和寄托,那就更有意思。佛像神像的收藏是正可以够得上这要求。
  尝见朋旧们的神佛像收藏,每每是“佛”多于“神”,在罕见的神像中,又十之八九是关帝、吕祖、财神等居多。而要在这三种热门到近乎于“俗”的神祗以外,要找个清新脱俗且不为寻常习见的就更难。不过,寻找古董的趣味又正正在于此。
  造形独特的神像,易为人所喜欢,如“北帝”、“华光”之类。
  先说“北帝”,他的形象特点是披发跣足,屈翁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形容“北帝”的形象:
  “其像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宏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蟠结左右”。
  其实,“北帝”分文、武。翁山所说,只是“文北帝”,是披发跣足而帝服安坐。“文北帝”较少见,笔者谨以清中期漆金“文北帝”造像为翁山佐证。像身帝服端坐,披发跣足。
  
  至于“武北帝”,都是甲胄在身,披发跣足,龟蛇左右相蹯,这类神像则较多。
  另外清代木雕“武北帝” 一座,见图四,读者比对,可以知道北帝形像明清以来并无变化。
  对于和北帝相依倚的龟、蛇,习称为“玄武”。这在道家是别具深意的名词。
  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云: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有一朱姓道士“尝游庐山,憩于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绵,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
  唐代傅亮撰《灵应录》说:“沈仲霄之子于竹林中见蛇缠一龟,将锄击杀之。其家数十口,旬日相次而卒,有识者曰:‘玄武,神也’。”
  如果读了上两则文字还是不甚了了,那么读以下两段解释:
  洪兴祖补注《楚辞·远游》谓:
  “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麟甲,故曰武。玄武为龟蛇合体,龟与蛇交。”
  张衡《思玄赋》曰:
  “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
  玄武,在道家是个水火既济的象征。于是庐山有龟蛇二石,武汉长江有龟蛇二岛,都是从这“玄武”概念引而伸之。
  龟蛇同现唤称为“玄武”。以下分别是明代铜“玄武”和明代石“玄武”,两者都造型逼真。
  北帝,亦称真武,珠江三角洲奉祀得最多。清范端昂《粤中见闻》说“粤多庙祀真武”,清陈坤《岭南杂诗》也说“粤多真武宫”,范陈两说都是属实。揆诸近代史,也有两件事和“北帝”有关,百多年前广州三元里103乡抗英议事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北帝庙。孙中山少年闯祸毁神像而不为乡党所容,所毁的也是在香山的北帝庙像。据此,可以想象北帝真武官在粤中普遍的程度。
  谈广东珠三角,且以穗、港为例。旧日广州在大北、小北、河南、琶洲、泮塘都曾建有北帝庙,现在尚存的就只有位于泮塘的“仁威庙”。那“仁威庙”最近配合辟路重修,显得庄严美奂。
  在香港,供奉北帝的庙宇现有十处。七处是专祀,三处是和其他神祗合祀。香港周边岛屿叫离岛,离岛又名长洲,洲上有“玉虚宫”供奉北帝,每年都举行太平清醮,宫中的“北帝”为此每年要在暮春出巡“游会”。此外湾仔坚尼地道隆安街的“玉虚宫”、深水浦的“北帝宫”、红磡马头围道“北帝古庙”、大屿山梅窝和赤柱、元朗西边围的“北帝庙”,至今依然香火鼎盛,是旅游景点。
  
  而穗、港两地的“北帝”又都不及佛山的“祖庙”宏大,这是包括了建筑规模、历史、文物收藏的比较。早三百多年前屈翁山所说:“吾粤多真武官,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日祖庙。”
  崇祀“北帝”,在明清以来很普遍,正因“流行”的缘故,所以形象也变得统一。到今日,许许多多“北帝”的铜铸木雕都成了观赏的文物。现在来讨论“帝像”,那自然是崇拜以外的一种趣味。
  传说中,北帝能辟水火,保家宅,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道教重视星斗,《星经》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世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因此,古人要祈福长寿,就要奉祀真武大帝。北方玄武,原指北方七宿。《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故洪兴祖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所以佛山祖庙前有方池贮玄武(龟蛇),也就是取意于此。
  庙宇前习惯有对联,福州的梁章钜曾纪录广州真武庙门前一对联,内文是:“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梁认为联语撰写得好,曾把它笔录在《楹联丛话》。这联语也是对北帝形象的刻画入神。笔者意为足可与香山鲍逸卿(俊)太史为大石街北帝庙所撰相比美。
  鲍俊撰的“北帝”楹联语意典切如下:
  “乃圣乃神,位隆北坎;允文允武,德耀南离。”
  南离指广东,南方离位属火,北为帝位所在,坎属水,因称北帝为水神,引申香港水上渔家亦奉拜北帝。至于联中所谓圣、神、文、武只是照例的褒扬,全联而言是妥帖得体,是从虚处刻画北帝。说起来,这大石街北帝庙旁边有座“石园”,即是当年叶英华、张维屏、黄培芳、宋光宝、李秉绶等在这里共结“石园画社”的所在。这地点,和六榕寺内的“补榕亭”一样,是广东画坛的可纪可念之地。
其他文献
对于生活,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热烈地赞美:生活何其多姿多彩!也有人在埋怨:生活是多么无趣乏味!  其实,生活也许正应了佛家的那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它本来就无所谓有趣无趣,是人的心使之生出姿态和色彩来。  在心如止水的人面前,多少金粉繁华都如同砂石尘泥,不值提;而在敏感、执着、热爱生活的人眼中,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像是要跳起舞来。  从刘穗艳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她正
期刊
这是一张摄于1907年的合影,距今刚好百年。照片上的人物是当时中华圣公会(也称安立甘会)在华各地区的主教。照片中前排右起第2位的“大胡子”就是华北地区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他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1874年来华,最初在山东传教。1880年被指派为圣公会华北教区的首任主教,1890年起兼任英国公使馆牧师,1913年退职后仍留北京,1927年2月在上海
期刊
过云楼是苏州望族顾氏的藏书画楼,以富藏宋元以来之书画名作、珍秘善本等闻名遐迩。过云楼自清代第一代楼主顾文彬(1811-1889年)以来,历经五代,长盛不衰。为保护这些书画藏品,顾氏后裔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所藏名贵书画也是历经风雨。1949年以后,顾氏后裔顾公雄夫人沈同樾和子女将过云楼所藏明清书画三百余件,分别于1951年和1959年两次捐献给国家。这些书画,大多为名家精品,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随着
期刊
今年四月的德国,天气好得甚至令人有些厌烦。德国境内最大型的国际画廊博览会照例在科隆举办,它第一次告别阴冷的十月,改在灿烂的四月进行。经历了四十年春秋的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世界顶级画廊的聚会,已经成为业界的风向标。它不同于威尼斯双年展和文献展所彰显的前卫性和学术性,在科隆一切都是在商言商。最抢手的艺术家,最规范操作的画廊和最大方的买家是这里永远的贵宾。连博览会主席都对本届展会作如下评论:“我们投入
期刊
吴灏言:“文革”后期,冯康侯画多为其,弋笔,以罗纹纸居多。  黄士陵居穗日久,从游者众,遂开粤派印风,历百余年而不替。其所写之博古花卉为土林所称,门下有数位代笔者,尤以鹤山人易廷宣最得真传,款字亦克肖,几不能辨,惟黄氏自画者较淡雅,提刀者较黑耳。  小儿许照煌嗜甜食。某次携其至广东美术馆看展览,适林塘个展在焉,小儿转完全部展厅,至林墉展厅时,大呼这个最好!予京问:哪张最好?曰:名字好!叫林糖!  
期刊
楠木做的文房器玩书卷气浓。杏庐先生从前赠我件楠木笔筒,通身素亮,匀整秀气,说是明末清初文人书斋的普通雅玩:“天天体贴她,她会更娟丽!”老先生悄悄对我说。匆匆四十年,岁月有情,盘玩有情,笔筒如今添了六分温润的气色。紫檀黄花梨都是贵妇,一见惊艳,再见嫌她过份高华,不耐深交。楠木是清甜的村姑,像周养庵在真如寺废墟破屋前遇见的女子,“女子方栉,闻声握发出,面黄而好”。香楠水楠都暗黄而带微紫,  带清香,纹
期刊
近日,黄兆强兄见示其先师傅大卣(1917-1994)先生的手泽“唐银鎏金狮鹿纹碗全形拓片”。该件拓工精细传神,所拓银碗阔口圈足,器腹有莲花凸纹装饰。左下钤:“大卣手拓”朱文方印。内底另纸拓出贴于上方,纹样为凶猛的雄狮搏于狂奔的鹿上,下有山形,四围有花样纹饰。起首有傅先生亲题篆书:“唐银鎏金师禄纹碗”并跋:“兆强于一九七五年秋,由粤来京从余习拓金石文字,载而去。近来函索余拓立体器形以为留念。今偶见唐
期刊
冯忠莲一通    仁恺同志:   您好!一直没给您写信,一定会怪我。原因:五月出差一次,和西谛同志等到成都、重庆、汉口、广州。一方面到农村展览年画,搜集农民意见;一方面征集青年画家的作品。但收效不大,当然有的同志是下去搞“四清”,有的同志在整风,因此作品是不太多。有的寄些画来,水平不高,也不能出版。  我非常感谢您的建议,解放军展览,我们选印了一幅《泉》。至于请他们画,更是困难,他们都很忙,最近老
期刊
跋,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被引申为文体的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又称跋尾。《梦溪笔谈》便记有:“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后来,人们干脆把附于书画作品上的、除了作者即行款题以外的文字统称作题记跋文,包括手卷形式的引首题词,册页形式的对题,挂轴形式的诗堂图名,以及粘附于作品上的各种类型的观摩、考证、赞誉、辨伪等文字。就书法而言,我们不妨把它简约为“跋书”。    跋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许多情
期刊
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盛极一时,它的影响不仅及于当代,之后的数百年,都能受其惠泽;不仅及于吴门地区,远至江浙之外的岭南画坛也明显有着很深的烙印。明代中后期的岭南山水画家中,张誉、彭伯时、梁孜、黎遂球、梁继善、黎民表、黎民怀、梁槤、区亦轸、朱压、欧大章、吴旦、高俨和释深度等之画作中能反映出这种影响之痕。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对于晚明岭南画家所表现出的吴门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