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站:丹凤县文化局
从商鞅封邑遗址下来,我在古城村到处找“商鞅遗址保护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走遍了整个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无奈,只得再次返回村长家去请教,村长建议我到文化局去问,因保护站隶属于文化局。
于是我再次返回丹凤县。丹凤县的文物保护部门隶属于文化广播电视局,在一个小院子里办公,西面是平房。我敲开了文物保护执法队办公室的门,巧遇执法队张股长。张股长能讲普通话,沟通顺利了不少。
张股长是历史专业出身,对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访客颇为客气,说起文物遗址保护,颇有些无奈无力之感,在历史文化太过密集的陕西,商洛一带确实有些微不足道,资金、人力都难以跟上,而文物破坏却是全民都在有意无意地做,加之自然风化,远非几个文物保护者所能看顾周全。关于商鞅封邑遗址,只在当年修建公路时发掘过一次,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这所邑城有多大的规模,是怎样的规划,期待着将来的考古发掘能再次揭开一些秘密。
闲话一会儿,张部长推荐我去见他们的“老局长”,说老局长是个博学的人,而且为人非常好。我心里有几分不安了,贸然造访,实非礼仪,然又不肯放弃,终究是犹豫着敲了局长办公室的门。也许是心诚则灵,竟与老局长一见如故,相谈甚久。
老局长其实一点不老,按当今的审美来说,算得上帅大叔级别,儒雅谦和,风度内敛,兼之性情爽快,幽默随和,难怪人说陕西是个深藏不露之地,连个小小的丹凤县城都藏得下如此人物。老局长姓鲁,主管文物考察保护,商鞅封邑的石桩,武关遗址的石桩,秦楚界墙的石碑,都是鲁局长所立。鲁局长提到,武关城墙遗址要赶快去看一眼,如今只剩一截土墙,每年都会自然风化,再不去,可能过几年就见不到了。
说到商洛,鲁局长显见得非常有感情,且略有些激动不平,商洛本属楚地,受楚秦两种文化影响深厚,而如今的楚文化研究者多去向湖北,而放弃商洛,实在有些舍近求远,带着空守宝藏而无人识的遗憾之意。当然,如今的商洛,是因商鞅封邑而出名,鲁局长给我一张张翻看相机上的照片,好几张都拍到了盗洞。我也把自己拍的照片给他看,指着一张告诉我:这就是原来的砖厂,已经迁出去了。现在设了商鞅遗址保护站,四个人轮流巡逻,防止有人取土盗挖。
说到兴起,鲁局长取出几块陶瓦片给我看,我瞬间就惊讶了:赫然正是我在遗址捡起来看两眼又随手扔掉的那种残片!其中一片足有二十厘米见方,带着密密的战国时期绳纹,还有一些陶罐、陶豆的残片,告诉我这都是战国时期的遗物,已经经过鉴定的。我张嘴结舌痛悔不已。鲁局长告诉我,这些东西在当地多得很,田地里清理不尽,很多农民家里的墙头,都是用石块和这些陶瓦片堆砌起来的,我可以捡几片回去作纪念。用战国时期的陶瓦片砌墙,这种事情已经彻底超出我的想象力了,内心情绪完全无法平复。
由商鞅封邑遗址又说到大秦文化,提起孙皓晖老爷子的《大秦帝国》,鲁局长连连表示知道,还收藏了大秦论坛的官方网站,我又把之前写过的关于秦史和商鞅变法的长篇大论找出来给他看,更有了相见恨晚之感。鲁局长对民间有这样的文化研究力量表示非常欣慰,又说希望大家有闲暇可以研究一下“商於古道”,如今国家也投入大力度研究这部分内容,正可以佐证交流。
第五站:重回商鞅封邑遗址
1月3日晨6点,我就急忙忙起床,匆匆洗漱吃过早饭,天色还略暗的时候就赶到了古城村,此行目的非常明确:寻找封邑上残留的陶瓦片。提着一只小布袋,走到“岭上”的时候,恰好太阳跃出层云,光芒洒满一地,手机闹钟也准时响起,《大秦帝国》片头曲的钟鼓齐鸣,此时此景此音,令我陡然生出了肃穆情怀。
不注意时,手心大的绳纹青瓦总能见到,细心寻找时,却并不容易得到,找了一个半小时,也不过十余片极小的。然而走着走着,似乎有什么吸引力带着我一直向西,捡到瓦片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也越发觉得惊喜,直到我看到一片不足二百平方米新开垦出来的荒地:田埂居然是用绳纹青瓦片排起来的!片片叠压,每一片都大而精美,还有不少带口沿的陶罐残片,在我眼里不啻一片巨大的宝藏!
实在是难以选择啊,大的占地方,小的不甘心,精美的肯定要拿着,袋子怎么偏偏这么小,装满了还提不动……足足挑拣了半小时,总算找了十几片满意的,满载而归。预约的出租车来接我时,见我提了一堆破烂瓦片,眼睛都圆了:“你要这东西干什么?老百姓都没处扔,嫌种地碍事呢。”
你们看,我们当作宝贝一样的商鞅封邑战国瓦片,在当地居然是这样一种待遇,是繁而不珍,还是我们情怀太深?
从商鞅封邑遗址下来,我在古城村到处找“商鞅遗址保护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走遍了整个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无奈,只得再次返回村长家去请教,村长建议我到文化局去问,因保护站隶属于文化局。
于是我再次返回丹凤县。丹凤县的文物保护部门隶属于文化广播电视局,在一个小院子里办公,西面是平房。我敲开了文物保护执法队办公室的门,巧遇执法队张股长。张股长能讲普通话,沟通顺利了不少。
张股长是历史专业出身,对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访客颇为客气,说起文物遗址保护,颇有些无奈无力之感,在历史文化太过密集的陕西,商洛一带确实有些微不足道,资金、人力都难以跟上,而文物破坏却是全民都在有意无意地做,加之自然风化,远非几个文物保护者所能看顾周全。关于商鞅封邑遗址,只在当年修建公路时发掘过一次,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这所邑城有多大的规模,是怎样的规划,期待着将来的考古发掘能再次揭开一些秘密。
闲话一会儿,张部长推荐我去见他们的“老局长”,说老局长是个博学的人,而且为人非常好。我心里有几分不安了,贸然造访,实非礼仪,然又不肯放弃,终究是犹豫着敲了局长办公室的门。也许是心诚则灵,竟与老局长一见如故,相谈甚久。
老局长其实一点不老,按当今的审美来说,算得上帅大叔级别,儒雅谦和,风度内敛,兼之性情爽快,幽默随和,难怪人说陕西是个深藏不露之地,连个小小的丹凤县城都藏得下如此人物。老局长姓鲁,主管文物考察保护,商鞅封邑的石桩,武关遗址的石桩,秦楚界墙的石碑,都是鲁局长所立。鲁局长提到,武关城墙遗址要赶快去看一眼,如今只剩一截土墙,每年都会自然风化,再不去,可能过几年就见不到了。
说到商洛,鲁局长显见得非常有感情,且略有些激动不平,商洛本属楚地,受楚秦两种文化影响深厚,而如今的楚文化研究者多去向湖北,而放弃商洛,实在有些舍近求远,带着空守宝藏而无人识的遗憾之意。当然,如今的商洛,是因商鞅封邑而出名,鲁局长给我一张张翻看相机上的照片,好几张都拍到了盗洞。我也把自己拍的照片给他看,指着一张告诉我:这就是原来的砖厂,已经迁出去了。现在设了商鞅遗址保护站,四个人轮流巡逻,防止有人取土盗挖。
说到兴起,鲁局长取出几块陶瓦片给我看,我瞬间就惊讶了:赫然正是我在遗址捡起来看两眼又随手扔掉的那种残片!其中一片足有二十厘米见方,带着密密的战国时期绳纹,还有一些陶罐、陶豆的残片,告诉我这都是战国时期的遗物,已经经过鉴定的。我张嘴结舌痛悔不已。鲁局长告诉我,这些东西在当地多得很,田地里清理不尽,很多农民家里的墙头,都是用石块和这些陶瓦片堆砌起来的,我可以捡几片回去作纪念。用战国时期的陶瓦片砌墙,这种事情已经彻底超出我的想象力了,内心情绪完全无法平复。
由商鞅封邑遗址又说到大秦文化,提起孙皓晖老爷子的《大秦帝国》,鲁局长连连表示知道,还收藏了大秦论坛的官方网站,我又把之前写过的关于秦史和商鞅变法的长篇大论找出来给他看,更有了相见恨晚之感。鲁局长对民间有这样的文化研究力量表示非常欣慰,又说希望大家有闲暇可以研究一下“商於古道”,如今国家也投入大力度研究这部分内容,正可以佐证交流。
第五站:重回商鞅封邑遗址
1月3日晨6点,我就急忙忙起床,匆匆洗漱吃过早饭,天色还略暗的时候就赶到了古城村,此行目的非常明确:寻找封邑上残留的陶瓦片。提着一只小布袋,走到“岭上”的时候,恰好太阳跃出层云,光芒洒满一地,手机闹钟也准时响起,《大秦帝国》片头曲的钟鼓齐鸣,此时此景此音,令我陡然生出了肃穆情怀。
不注意时,手心大的绳纹青瓦总能见到,细心寻找时,却并不容易得到,找了一个半小时,也不过十余片极小的。然而走着走着,似乎有什么吸引力带着我一直向西,捡到瓦片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也越发觉得惊喜,直到我看到一片不足二百平方米新开垦出来的荒地:田埂居然是用绳纹青瓦片排起来的!片片叠压,每一片都大而精美,还有不少带口沿的陶罐残片,在我眼里不啻一片巨大的宝藏!
实在是难以选择啊,大的占地方,小的不甘心,精美的肯定要拿着,袋子怎么偏偏这么小,装满了还提不动……足足挑拣了半小时,总算找了十几片满意的,满载而归。预约的出租车来接我时,见我提了一堆破烂瓦片,眼睛都圆了:“你要这东西干什么?老百姓都没处扔,嫌种地碍事呢。”
你们看,我们当作宝贝一样的商鞅封邑战国瓦片,在当地居然是这样一种待遇,是繁而不珍,还是我们情怀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