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冷落的遗迹:丹凤县文化局与商鞅封邑遗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站:丹凤县文化局
  从商鞅封邑遗址下来,我在古城村到处找“商鞅遗址保护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走遍了整个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无奈,只得再次返回村长家去请教,村长建议我到文化局去问,因保护站隶属于文化局。
  于是我再次返回丹凤县。丹凤县的文物保护部门隶属于文化广播电视局,在一个小院子里办公,西面是平房。我敲开了文物保护执法队办公室的门,巧遇执法队张股长。张股长能讲普通话,沟通顺利了不少。
  张股长是历史专业出身,对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访客颇为客气,说起文物遗址保护,颇有些无奈无力之感,在历史文化太过密集的陕西,商洛一带确实有些微不足道,资金、人力都难以跟上,而文物破坏却是全民都在有意无意地做,加之自然风化,远非几个文物保护者所能看顾周全。关于商鞅封邑遗址,只在当年修建公路时发掘过一次,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这所邑城有多大的规模,是怎样的规划,期待着将来的考古发掘能再次揭开一些秘密。
  闲话一会儿,张部长推荐我去见他们的“老局长”,说老局长是个博学的人,而且为人非常好。我心里有几分不安了,贸然造访,实非礼仪,然又不肯放弃,终究是犹豫着敲了局长办公室的门。也许是心诚则灵,竟与老局长一见如故,相谈甚久。
  老局长其实一点不老,按当今的审美来说,算得上帅大叔级别,儒雅谦和,风度内敛,兼之性情爽快,幽默随和,难怪人说陕西是个深藏不露之地,连个小小的丹凤县城都藏得下如此人物。老局长姓鲁,主管文物考察保护,商鞅封邑的石桩,武关遗址的石桩,秦楚界墙的石碑,都是鲁局长所立。鲁局长提到,武关城墙遗址要赶快去看一眼,如今只剩一截土墙,每年都会自然风化,再不去,可能过几年就见不到了。


  说到商洛,鲁局长显见得非常有感情,且略有些激动不平,商洛本属楚地,受楚秦两种文化影响深厚,而如今的楚文化研究者多去向湖北,而放弃商洛,实在有些舍近求远,带着空守宝藏而无人识的遗憾之意。当然,如今的商洛,是因商鞅封邑而出名,鲁局长给我一张张翻看相机上的照片,好几张都拍到了盗洞。我也把自己拍的照片给他看,指着一张告诉我:这就是原来的砖厂,已经迁出去了。现在设了商鞅遗址保护站,四个人轮流巡逻,防止有人取土盗挖。
  说到兴起,鲁局长取出几块陶瓦片给我看,我瞬间就惊讶了:赫然正是我在遗址捡起来看两眼又随手扔掉的那种残片!其中一片足有二十厘米见方,带着密密的战国时期绳纹,还有一些陶罐、陶豆的残片,告诉我这都是战国时期的遗物,已经经过鉴定的。我张嘴结舌痛悔不已。鲁局长告诉我,这些东西在当地多得很,田地里清理不尽,很多农民家里的墙头,都是用石块和这些陶瓦片堆砌起来的,我可以捡几片回去作纪念。用战国时期的陶瓦片砌墙,这种事情已经彻底超出我的想象力了,内心情绪完全无法平复。
  由商鞅封邑遗址又说到大秦文化,提起孙皓晖老爷子的《大秦帝国》,鲁局长连连表示知道,还收藏了大秦论坛的官方网站,我又把之前写过的关于秦史和商鞅变法的长篇大论找出来给他看,更有了相见恨晚之感。鲁局长对民间有这样的文化研究力量表示非常欣慰,又说希望大家有闲暇可以研究一下“商於古道”,如今国家也投入大力度研究这部分内容,正可以佐证交流。
  第五站:重回商鞅封邑遗址
  1月3日晨6点,我就急忙忙起床,匆匆洗漱吃过早饭,天色还略暗的时候就赶到了古城村,此行目的非常明确:寻找封邑上残留的陶瓦片。提着一只小布袋,走到“岭上”的时候,恰好太阳跃出层云,光芒洒满一地,手机闹钟也准时响起,《大秦帝国》片头曲的钟鼓齐鸣,此时此景此音,令我陡然生出了肃穆情怀。
  不注意时,手心大的绳纹青瓦总能见到,细心寻找时,却并不容易得到,找了一个半小时,也不过十余片极小的。然而走着走着,似乎有什么吸引力带着我一直向西,捡到瓦片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也越发觉得惊喜,直到我看到一片不足二百平方米新开垦出来的荒地:田埂居然是用绳纹青瓦片排起来的!片片叠压,每一片都大而精美,还有不少带口沿的陶罐残片,在我眼里不啻一片巨大的宝藏!
  实在是难以选择啊,大的占地方,小的不甘心,精美的肯定要拿着,袋子怎么偏偏这么小,装满了还提不动……足足挑拣了半小时,总算找了十几片满意的,满载而归。预约的出租车来接我时,见我提了一堆破烂瓦片,眼睛都圆了:“你要这东西干什么?老百姓都没处扔,嫌种地碍事呢。”
  你们看,我们当作宝贝一样的商鞅封邑战国瓦片,在当地居然是这样一种待遇,是繁而不珍,还是我们情怀太深?
其他文献
长安,历来是“丝绸之路”上最为耀眼的明珠,来自各国的使节、学者、高僧、艺术家、留学生和商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不少人就干脆定居在这里,唐代贞观初年,这座政治、经济和文化名城已成为空前繁荣的国际化大都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房子紧张,这就给商人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商神窦乂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和佼佼者。  牛刀小试,首战告捷  窦乂本是陕西扶风的一个孤儿,因亲戚关系来到长安城。十三岁那年,他的舅舅从
期刊
古中医有句谚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由于我国前一阶段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家只有一个娃,都被宠爱得不行,好吃的好喝的堆积如山,却不知道宠之为下。《德道经》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今年不论大人孩子,感冒的都特别多,医院门庭若市。感冒、发烧、咳嗽、呕吐、腹泻等,都是身体自然排出体内毒素的反应症状,但小孩儿表达不清楚,就被称之为亚科。加之孩子脏腑未发育完善成熟,十分娇嫩,因此病情传遍迅速。
期刊
芒种来时,已是五月。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说道:“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芒,指壳实尖端的细毛,指稻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五月节,谓有芒之谷可稼种矣。”芒种忙,麦上场。此时正是“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夏熟有芒作物——小麦、大麦等已饱满成熟,只待收割。农人抢晴收麦,收大豆、芝麻、高粱等农作物,其他秋熟有芒作物
期刊
作者简介:云姑,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炁神和畅,入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一论 住庵  立教十五论开篇讲的是投庵,庵在这里泛指的是道场。虽然道教历史悠久,但最初修行的人都是散修,各修各的,没有集中的地方,我们熟知的老子
期刊
金派三名门  掐指细数,僧人派虽然说历史悠久、庄严端肃,但就是这样一个佛光普照的佛门圣土之上常常出一些叫礼法俗世皆羞的尴尬事;敦厚仁义的丐帮在冲锋陷阵与萎靡放荡之间用褴褛披覆的臂膀揽护着忠良。只有武当派,在小说中的千年浮生里,栖心于翠碧烈焰似的岿然武当。  风烟与苍翠相互掩映,飘渺又迫近,只在此山中,却又仿佛山云飘渺,不知归处。游走在武当山中,随处可见的不是道人,却是道药,这样的感觉,好似俗世那般
期刊
文字是带有温度的,它给失意的人以力量,给孤独人的以伴侣。每当我翻开一页页铺满文字的纸,就如一双双温暖的手在抚摩我的头顶,股股暖流流入了心田。  现实生活总是与梦想背道而驰,当前的状态总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说生活总在别处,风景也在别处。人近中年以后,发现生活是更加的琐碎,想免俗太难。买菜烧饭,洗衣擦地,看看电视,打打扑克,再没事吵吵架,一天天就这么混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的警句也只是给学子
期刊
王阳明  【简介】(1472-1529),名守仁,阳明为号。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宗师,主要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许多大人物皆以阳明先生为精神偶像。代表作《传习录》。  【名源】《论语》(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
期刊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吐故纳新,深刻变革将成为2016人类的主题。所有抱残守缺陈陈相因的旧思路旧观念,将在人类的变革面前呻吟。革故将成为主流,革故将成为生活方式,革故将成为世界各地的主色调,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是新旧势力的交锋。美国大选、日本军事崛起、中东乱局、俄罗斯炫耀武力、伊斯兰国恐怖袭击、石油价格剧烈变动、朝鲜核试爆、互联网对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层影响等,世界正处于剧烈的变局
期刊
编者按: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与
期刊
日前,公司新一年经营方针目标的分解工作,各部门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论证,艰巨的目标被各部门有序地分解细化掉了,笔者走访了部分员工发现,员工对明年的目标胸有成竹、工作的激情很高。  实现下一年的方针目标,程序化管理是基础,而“激励”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上一年年度目标的超额完成,是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初步显现了公司激励管理手段的成效,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激励”和充分实现“激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