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些探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8369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飞逝,我市推行新课改就快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理念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和困惑。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摸索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矛盾与困惑
  
  1.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牢,基本功差。新课标规定,5-6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这个学段的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汉字读一边或读一半,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甚至于还使用地方方言写作文,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能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的“度”难以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因为仍然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体悟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可他们提出的问题真的视角新颖、有价值吗?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怎样讲才不算“满堂灌”?不讲或讲浅了,学生又真的能理解吗?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上,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则恰好相反,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二、方法与对策
  
  1.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让课堂教学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者”转变为“共同探讨人”,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此理。在阅读课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如我在教《陋室铭》时,让同学们对刘禹锡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是让同学们了解刘禹锡的甘于贫穷、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到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刘禹锡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了。”当时大家都一愣,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看来,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地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要运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学生在民主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一个什么“标准答案”去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而应该在如何给学生创造有利于打开他们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2.因材施教,分梯度教学。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在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都会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读会写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经典的文章完整地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句句翻译费时又费力的问题。
  3.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对于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脱离了农村实际的问题,我们首先统一对“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标的认识,认为这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它科学和合理的意义的,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的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加以适当变通。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原为:“黄河,母亲河!”考虑到我们距黄河相当遥远,不说学生,就连许多老师都没有见过。学生对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盲目照搬肯定难以进行。于是,我根据我校地处防城江边的实际情况,将此次活动的主题改为“保护母亲河——关注身边的防城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防城江水流量与水质的变化,调查造成防城江水污染的原因,从自己的身边去观察、发现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且比较深入地开展了下来。使孩子们在锻炼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增强了“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
  4.合理评价,注重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其重要,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到了公平,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怎样评价就成了一门学问,一门艺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个微笑,对学生可能至关重要。记得在一次活动课上,我在指导学生演讲的技巧时,我示范朗诵了一遍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我刚读完,平时一个大大咧咧,上课不怎么认真的男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你的朗读气势不够。”此言一出,全班的学生齐刷刷地望向了他。我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但我还是故作轻松地说道:“是吗?那请你来读一下。”“好的。”他放开喉咙,大声地读了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见他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声音。可以说他恰好地把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激动地走到他的身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太棒了!我很想拥抱你,但男女有别。”全班同学都笑了。在当天收上来的日记中,他写道:“今天老师握了我的手,还说要拥抱我,我很高兴,也很感动。”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绝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粗暴否定,而应该多用一些诸如“你这样说就好了”“你再加上……就全面了”“你认为你和某某同学的答案哪一个更好呢”“若你能联系自身的体验来回答那就更好了”等等激励语言委婉地与学生交流。从而既尊重了学生的多种理解,保护了他们的求知欲,又尽量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虽然,我们在摸索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经受过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永不言败,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新课程新教学改革的最后胜利!
其他文献
历史活动课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活动课可上可不上,随着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推行,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活动课走进了学生中间,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我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参与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再加上近年
今年1月13日的《文汇报》第4版,刊登了由施大畏等17位画家为祝贺该报创刊70周年而联手画就的国画《春色满园》。画中,松竹临风、兰梅幽香、蝶舞蜂鸣,好一派艳阳春色。笔者虽不谙丹青,但略为观赏也能发现其画之美、其意之深。后又反复观摩,更是从中品味出凝聚在画中的那份和谐、那股大气、那种自然。带着这些体悟神游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天地,不断反思自己曾上过的一些课,不禁豁然:在绘画与授课之间,竟也存在着某些相
一、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很多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语法规则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一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心理障碍的影响  影响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因素主要是很多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害怕说英语的心理。由于英语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害怕说错、被
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名称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到记忆单词困难,一提到背单词就头疼。如何让学生觉得记忆单词不再是难事,而是又轻松又容易的事情,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记忆单词?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对学生进行瞬时记忆训练    教育心理学者指出,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中占主要地位。在这基础上,只要稍经启发,就能引起联
听力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一种交际能力,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发展,更为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听力测试已成为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查部分,搞好英语听力教学、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是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都要高度重视的事情。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和考试技巧。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听力基础训练    高中教师应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有无
本学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高中全面启动,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牵制下让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寄予厚望的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走向另一极端的现象。既然课改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我们有些教师盲目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
【摘要】学校、班级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摇篮,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浓郁的学风对学生春风细雨般的感染和熏陶。我体会到要搞好一个班级,关键在于要有良好的班风、学风;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就必须在班级管理中思改革,图创新,要踏实、艰苦、细致地做好工作。  【关键词】班集管理 班风 学风 思想教育    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氛围中,充满了教师的挚爱、同学的友情、不懈的追求、少年的乐
人类社会已步入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获得方法与途径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变得多维性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一种新的教育媒体技术——多媒体,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了。它那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资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把这一先进的、新的
纵观几年政治科高考,我们不难发现选择题命题涉及的点多、面广、题型新颖、不回避难点、紧扣热点,突出重点。这些都对考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不定项选择题丢分情况严重。  根据多年来的考试题型和考试要求,我们可以总结得出政治选择题主要有基础类、因果型、材料式、组合式、引文式、限制式等几种类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