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的胃黏膜保护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胃黏膜生物活性,寻找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结果: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能增强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加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结论:胃黏膜保护对防治慢性胃炎和胃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幽门螺杆菌(Hp)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437-01
胃内攻击因子与防御修复因子失衡是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其中Hp感染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另外,化学损伤(胆汁反流、非皮质激素消炎药、吸烟、酗酒等)同为攻击因素。通常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肠胃消化不良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包括根除HP,并按照个体化原则(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一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是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增强胃的防御,提高胃肠蠕动,防止胆汁反流,改善萎缩,预防胃癌。有症状的患者采用药物对症治疗。
1 胃黏膜保护
1.1 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和意义
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包含载体膜的动态变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浅表性胃炎和轻度萎缩性胃炎的阶段。载体膜的病变是胃萎缩,减少胃酸分泌,pH值导致在微增加的变化的胃载体膜(生命细菌过度生长超过了微亚硝胺的形成)促进胃萎缩,将发展成肠上皮化生和萎缩,从而形成了肠上皮化生的“恶性循环”。此时Hp作用已相对减弱,需要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才能打破“恶性循环”。关于胃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由来已久。当机体遇到有害因素强烈攻击时,仅依靠自身的防御修复能力是不够的,强化黏膜防卫能力,促进黏膜的修复是治疗胃黏膜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保护和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或者防止胃黏膜屏障受到损害的一类药物统称为胃黏膜保护药,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胶体铋剂、前列腺素E、提普瑞酮(又名施维舒)、吉法酯(又名胃加强-G)、谷氨酰胺类(又名麦滋林-S)、瑞巴派特(又名膜固思达)等药物。另外,吉法酯能增强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加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1.2 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胃黏膜屏障防御弱化已知的保护作用很容易受到胃酸,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的袭击,成为导致慢性胃炎和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加强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促进胃黏膜病变维修是慢性胃炎的治疗的重要方面之一。胃黏膜保护剂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保护因素和身体的某些细胞以维持黏膜完整性,提高自抗性细胞。应当指出的是:迄今为止缺乏理想的药物来保护胃黏膜,对胃黏膜中国医学的保护,最近的研究,以促进胃损伤恢复和改善溃疡愈合效果良好。目前已知的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包括:①兼有抗酸作用的药物,如胃达喜、罗内、氢氧化铝、碳酸铝、磷酸铝等,此类药物已有多年应用史,抗酸作用不强;②兼有杀菌作用的药物,主要为胶态铋,如次枸橼酸胶体铋(三钾二枸橼酸络合铋)商品名得乐(De-Nol)、德诺(胶体次枸橼酸铋)、维敏胶囊和胶态果胶铋(碱式果胶铋钾),此类含铋剂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用一个疗程(28d );③单纯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如麦滋林、施维舒、硫糖铝等,此类药物对胃黏膜病变治疗作用不强;④其他如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等尚未正式用于临床。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药物包括根除H.pylori用药对胃黏膜慢性病变均无明显治疗作用。近年来研究PPI或铋剂三联加中医中药不但可提高H.Pylori根治率,减少某些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急、慢性病变均有良好恢复作用,对提高溃疡的愈合質量、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病变恢复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迄今为止尚缺乏公认的、十分有效的逆转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药物,但一些饮食方法或药物已经显示诱人的前景。国内外临床报告显示根除H.pylori后炎症消除、萎缩甚至肠化好转。根治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治疗方案:奥美拉唑胶囊20mg(即1粒),1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g(即4粒),1日2次口服;甲硝唑片0.4g(即2片),1日2次口服;三联治疗1周治愈率达90%以上,是目前的规范的治疗方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要做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方可应用,阳性者可改用克拉霉素胶囊0.25g(1粒),1日2次口服1周,也可直接用克拉霉素胶囊代替阿莫西林胶囊,1周后单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1日1次口服。糜烂性胃炎2~3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6周;胃溃疡6~8周,如果胃胀可口服吗叮啉10mg,1日3次,平时要注意饮食,勿暴饮暴食,要戒烟酒。
3 总结
近年来,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甚至胃癌关系密切,因此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防治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总之,胃黏膜保护对防治慢性胃炎和胃癌前病变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虽然目前还有不少问题,但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协会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5-50,118-120.
[2] 胡品津,刘新光主编.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5-37.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幽门螺杆菌(Hp)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437-01
胃内攻击因子与防御修复因子失衡是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其中Hp感染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另外,化学损伤(胆汁反流、非皮质激素消炎药、吸烟、酗酒等)同为攻击因素。通常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肠胃消化不良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包括根除HP,并按照个体化原则(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一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是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增强胃的防御,提高胃肠蠕动,防止胆汁反流,改善萎缩,预防胃癌。有症状的患者采用药物对症治疗。
1 胃黏膜保护
1.1 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和意义
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包含载体膜的动态变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浅表性胃炎和轻度萎缩性胃炎的阶段。载体膜的病变是胃萎缩,减少胃酸分泌,pH值导致在微增加的变化的胃载体膜(生命细菌过度生长超过了微亚硝胺的形成)促进胃萎缩,将发展成肠上皮化生和萎缩,从而形成了肠上皮化生的“恶性循环”。此时Hp作用已相对减弱,需要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才能打破“恶性循环”。关于胃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由来已久。当机体遇到有害因素强烈攻击时,仅依靠自身的防御修复能力是不够的,强化黏膜防卫能力,促进黏膜的修复是治疗胃黏膜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保护和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或者防止胃黏膜屏障受到损害的一类药物统称为胃黏膜保护药,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胶体铋剂、前列腺素E、提普瑞酮(又名施维舒)、吉法酯(又名胃加强-G)、谷氨酰胺类(又名麦滋林-S)、瑞巴派特(又名膜固思达)等药物。另外,吉法酯能增强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加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1.2 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胃黏膜屏障防御弱化已知的保护作用很容易受到胃酸,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的袭击,成为导致慢性胃炎和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加强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促进胃黏膜病变维修是慢性胃炎的治疗的重要方面之一。胃黏膜保护剂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保护因素和身体的某些细胞以维持黏膜完整性,提高自抗性细胞。应当指出的是:迄今为止缺乏理想的药物来保护胃黏膜,对胃黏膜中国医学的保护,最近的研究,以促进胃损伤恢复和改善溃疡愈合效果良好。目前已知的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包括:①兼有抗酸作用的药物,如胃达喜、罗内、氢氧化铝、碳酸铝、磷酸铝等,此类药物已有多年应用史,抗酸作用不强;②兼有杀菌作用的药物,主要为胶态铋,如次枸橼酸胶体铋(三钾二枸橼酸络合铋)商品名得乐(De-Nol)、德诺(胶体次枸橼酸铋)、维敏胶囊和胶态果胶铋(碱式果胶铋钾),此类含铋剂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用一个疗程(28d );③单纯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如麦滋林、施维舒、硫糖铝等,此类药物对胃黏膜病变治疗作用不强;④其他如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等尚未正式用于临床。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药物包括根除H.pylori用药对胃黏膜慢性病变均无明显治疗作用。近年来研究PPI或铋剂三联加中医中药不但可提高H.Pylori根治率,减少某些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急、慢性病变均有良好恢复作用,对提高溃疡的愈合質量、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病变恢复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迄今为止尚缺乏公认的、十分有效的逆转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药物,但一些饮食方法或药物已经显示诱人的前景。国内外临床报告显示根除H.pylori后炎症消除、萎缩甚至肠化好转。根治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治疗方案:奥美拉唑胶囊20mg(即1粒),1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g(即4粒),1日2次口服;甲硝唑片0.4g(即2片),1日2次口服;三联治疗1周治愈率达90%以上,是目前的规范的治疗方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要做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方可应用,阳性者可改用克拉霉素胶囊0.25g(1粒),1日2次口服1周,也可直接用克拉霉素胶囊代替阿莫西林胶囊,1周后单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1日1次口服。糜烂性胃炎2~3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6周;胃溃疡6~8周,如果胃胀可口服吗叮啉10mg,1日3次,平时要注意饮食,勿暴饮暴食,要戒烟酒。
3 总结
近年来,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甚至胃癌关系密切,因此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防治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总之,胃黏膜保护对防治慢性胃炎和胃癌前病变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虽然目前还有不少问题,但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协会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5-50,118-120.
[2] 胡品津,刘新光主编.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