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浅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10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104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儿在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92.31%、92.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78.8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0、4.05,P均<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430-01
本研究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将收治的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7月选择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患儿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7.86±2.34)岁;疾病类型分布:肺炎32例,肾病综合征22例,特发性紫癜25例,急性肾炎14例,秋季腹泻5例,脑炎6例。住院时间4~13d,平均住院时间(7.10±2.77)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都按疾病的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如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而研究组患儿则在上述语言沟通的基础上辅以肢体语言沟通模式。研究組针对患儿的特点实施以下肢体语言沟通措施:①微笑的表情: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可使患儿有愉快和安全之感,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照顾到每位患儿,使患儿及家属认识到他们是被重视的,进而缩短了护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②表现要体贴入微,如护理工作中摸摸小儿的额头,检查是否发烧,让患儿感受关怀。③适时给予激励支持,如需做腰穿患儿因害怕疼痛而比较紧张,有无助感,护士可握住患儿小手,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激励。④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如身体仪态上,衣着整洁,精神焕发,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谈过程中,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应始终保持优美的体态,拉近与患儿距离;并学会灵活运用手势或点头等动作,显得大方得体,并给人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再如行走时应姿态稳重、大方,手足轻柔、动作娴熟等,避免一些失礼的表现,如指手划脚、拉拉扯扯等。以上身体语言的得当使用都会增强家长及患儿的信任感、安全感。
⑤眼神与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线接触、鼓励赞赏的表情等信息传递可有效增强沟通效果。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症,住院的患儿及家属往往对疾病心存恐惧,患儿首先能接触到的就是护士目光眼神,情、主动,以微笑的面容和平静对患儿进行沟通有助于增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清静感,通过这些行为表示自己愿意倾听患儿的叙述,有助于患儿平静地接受治疗。相反光游离不定则会让患儿觉得护理人员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想法及其疾病病症,从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比两组对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情况。⑥抚触:抚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护理技术,揉捏抚摸患儿的动作娴熟轻柔,适时握住患儿小手,或抚摸小儿额头,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帮助患儿增加勇气。
1.3 观察指标 患儿出院后,根据自行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护理技术与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调查[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在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92.31%、92.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78.8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0、4.05,P均<0.05)。
3 讨论
儿科在临床上素有“哑科”之称,在儿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使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沟通外,还需要大量使用手势、肢体语言方法来交换彼此的意见、情感等,所以儿科护士在面对小儿这个特殊的群体时,需要掌握相关沟通技巧,降低护患纠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达个人需要的方式不同,对和谐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3]。据报道,在儿科病房中肢体语言沟通占沟通的65%[4]。本研究将收治的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在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2] 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3] 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7-3188.
[4] 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430-01
本研究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将收治的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7月选择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患儿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7.86±2.34)岁;疾病类型分布:肺炎32例,肾病综合征22例,特发性紫癜25例,急性肾炎14例,秋季腹泻5例,脑炎6例。住院时间4~13d,平均住院时间(7.10±2.77)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都按疾病的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如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而研究组患儿则在上述语言沟通的基础上辅以肢体语言沟通模式。研究組针对患儿的特点实施以下肢体语言沟通措施:①微笑的表情: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可使患儿有愉快和安全之感,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照顾到每位患儿,使患儿及家属认识到他们是被重视的,进而缩短了护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②表现要体贴入微,如护理工作中摸摸小儿的额头,检查是否发烧,让患儿感受关怀。③适时给予激励支持,如需做腰穿患儿因害怕疼痛而比较紧张,有无助感,护士可握住患儿小手,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激励。④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如身体仪态上,衣着整洁,精神焕发,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谈过程中,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应始终保持优美的体态,拉近与患儿距离;并学会灵活运用手势或点头等动作,显得大方得体,并给人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再如行走时应姿态稳重、大方,手足轻柔、动作娴熟等,避免一些失礼的表现,如指手划脚、拉拉扯扯等。以上身体语言的得当使用都会增强家长及患儿的信任感、安全感。
⑤眼神与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线接触、鼓励赞赏的表情等信息传递可有效增强沟通效果。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症,住院的患儿及家属往往对疾病心存恐惧,患儿首先能接触到的就是护士目光眼神,情、主动,以微笑的面容和平静对患儿进行沟通有助于增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清静感,通过这些行为表示自己愿意倾听患儿的叙述,有助于患儿平静地接受治疗。相反光游离不定则会让患儿觉得护理人员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想法及其疾病病症,从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比两组对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情况。⑥抚触:抚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护理技术,揉捏抚摸患儿的动作娴熟轻柔,适时握住患儿小手,或抚摸小儿额头,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帮助患儿增加勇气。
1.3 观察指标 患儿出院后,根据自行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护理技术与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调查[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在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92.31%、92.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78.8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0、4.05,P均<0.05)。
3 讨论
儿科在临床上素有“哑科”之称,在儿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使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沟通外,还需要大量使用手势、肢体语言方法来交换彼此的意见、情感等,所以儿科护士在面对小儿这个特殊的群体时,需要掌握相关沟通技巧,降低护患纠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达个人需要的方式不同,对和谐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3]。据报道,在儿科病房中肢体语言沟通占沟通的65%[4]。本研究将收治的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在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2] 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3] 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7-3188.
[4] 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