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促进高校德育的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强调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提出以美育促进高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美育 高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48-02
  高校美育对于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任务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到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擅长疏导情绪,德育重在说理,进一步探讨美育和德育的关系以及美育对高校德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引起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时情感的共鸣,使人在愉悦和理解中领悟道理、接受教育、塑造心灵,完善人格。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理性培养,重在讲述道理,以理服人。
  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的。美育侧重感性培养,德育侧重理性培养,两者都是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来平衡学生人格的协同发展。德育为美育指明了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注重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美育为德育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擅长疏导情绪,以情感人,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判断能力、文化鉴别能力。卢梭曾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各种美的观念,而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鲁迅也特别重视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二、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一)美育能强化道德意识,有助于树立道德观念
  美育能使人的道德认知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在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思想更能进入人的心灵,使外在的社会要求成为学生自觉的内部道德需要。美育不仅能培养和训练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把社会道德以一种生动、具体、美的形象呈现出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美育借助对美的认知和感受,能更好地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将道德情感巩固为道德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性的道德观念。在道德认知中,我们不仅要有“真”、“善”,还应具有美感,让人们在道德教育中,体会美的观念、沐浴美的意境、感受美的内涵,使受教育者愿意领悟、乐于接受。
  (二)美育能陶冶道德情操,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
  审美教育主要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审美认识和艺术表现,获得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而道德情感主要来源于对假恶丑的判断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由此可见,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很多情况下是统一的,良好的审美认识和艺术品位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认知及行为判断能力。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激发积极乐观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情感,而且还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给学生提供假恶丑和真善美的标准,展现社会生活的画卷。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感化人,就是因为它体现了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进而更努力地向良好的道德品质靠近。
  (三)美育能规范道德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道德的发展过程中,法律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动作用,而美育则是激励自我走向道德完美的永恒内在动力。一切道德行为,都源自内心接受认同的信仰和要求,内化为理性认识后发出的。美育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有力手段,通过审美教育的感情基础,可以使外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从而实现道德内化。同时,审美教育对道德观的建立有着巩固和稳定的作用,可以将有意识的内部命令转化外部行为,促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又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德行,使学生有良好的洒脱风貌和文雅的外在举止。
  三、以美育促进德育的具体措施
  桂林理工大学以美促德教育项目以艺术学院为载体,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重点是要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方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美育研究所,提炼美育成果
  在理工科院校的大背景下,依托学校艺术学院资源,成立美育研究所。以美育理论研究、美育课程研究、美育活动研究、美育与德育交叉研究等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大学生开展美育活动、科学研究。编辑《高校美育研究论文集》,为未来的美育研究提供参考文献。建立桂林理工大学高校美育研究所网站,扩大影响,加强交流,学习国内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及美育网站链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订阅《美育学刊》等报刊,提倡让辅导员及专业研究人员加入美育研究所。   要求“以美促德”研究团队每年发表3篇美育文章,每两年申报1项美育课题,每三年出版1-2部著作、教材,每年组织机构研究人员参加各级各类的美育研讨会及论文比赛,每三年争取1项省部级奖励。为了更好地开展美育研究,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成立一个“美育实验室”,为美育的科学研究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形成美育效应系统,营造美育氛围
  把美育作为一个效应系统来培养,在德育中渗透美育,在美育中推动德育。美育是主要通过疏导情绪、以情感人,以感性培养为主。德育是理性培养,善于理性分析、辨别是非,重在说理,以理服人。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美育对学生道德的教化功能,使美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学期定期举办美育文化系列讲座。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艺术作品能表达的无意识心理,同时也可以无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美育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美善互融”、“情理相通”、“形神统一”三个主要板块。学生通过艺术欣赏活动,解读、深思作品,了解历史,在抒发情怀中受之感染从而产生共鸣。同时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影视欣赏、美学概论、诗歌鉴赏等多门选修课程,并向全校开放,使学生不仅在道理中听德育,也在美育中看道理。
  (三)创立美育实践舞台,发挥美育作用
  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是实践习得的结果。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舞台。在校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大学生到聋哑儿童学校、敬老院、福利院等地进行志愿者活动,从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激发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校内,每年定期在艺术学院展厅内开展“党员先锋杯”学生书画作品展,每月定期开展“雅绘年华”学生个人作品展等活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免费开设书画作品培训班,开展阅读名著,欣赏名画活动,组织以“美育”为主题的一年一度的新生辩论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体验美、传递美。用学生自己美好的艺术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发学生欣赏美、追求美的热情,提高审美素养,在美的体验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王慧欣.浅谈音乐审美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4)
  [3]曾丽丽.浅谈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樊娟.大学审美教育探析及其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5]徐颖.以美促德——高校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5(3)
  【作者简介】陆 琴(1991- ),女,广西灌阳人,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调查,分析第二课堂实践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从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发、处理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加强第二课堂组织机制建设、改善第二课堂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 实践 现状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16-02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10年颁布
期刊
【摘 要】阐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关系,提出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构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00-02  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短缺,迫使高校不得不急
期刊
【摘 要】阐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方法。  【关键词】高职 校外实习基地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36-02  校外基地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拓展、巩固,是校内思想政
期刊
【摘 要】针对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过程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重新确定“技能+管理+素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适应柳州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
期刊
【摘 要】从学习能力、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四个方面对独立学院艺体专业学生大学英语个人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调查结果和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提出艺体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体专业 大学英语 个人需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14-03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
期刊
【摘 要】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在参照英语国家公共标识语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桂林市景区公共标识语现有英译文本,归纳其语言风格和存在的问题,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加以探讨。  【关键词】旅游景区 公共标识语英译 语言风格 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19-03  公共标识语也称为公示语,是一种覆盖范围很广,应用于社会公共
期刊
【摘 要】从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优势及培训现状出发,从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融合、共发展的角度提出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策略。  【关键词】广西 高校 社会体育指导员 培训优势 培训现状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56-02  所谓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当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
期刊
【摘 要】从我国体育事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说起,针对我国体育明星效应发挥不够的原因,提出新形势下体育明星效应发挥的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明星 功能发挥 体育事业 市场力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64-02  体育明星对吸引人们践行、观赏体育活动,繁荣体育产业,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都有巨大的影响。我国体育明星效
期刊
【摘 要】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索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构建导游教学模拟实训平台,建设模拟导游中微格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对景点的导游讲解。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导游实践教学 微格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88-02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图形
期刊
【摘 要】对ESP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高校应改善ESP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ESP教师的专业知识,开发ESP教材,运用有效的ESP评估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ESP教学 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25-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