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应以 “做中学”“做中教”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和思考。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探究思考 的学科,因此, 教师应注重核心问题与陶行知教育 理论的结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问题;小学数学;生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问题是各类小问题的集合,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縱观以往的小学数学教 学,不少教师都采用了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互 动的教学方法,但效果欠佳。这是因为频繁的、雷 同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课堂的核心知识也 没有得到完全呈现。
一、设计生活情境式课堂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用课时的 前半部分为学生讲解知识,紧接着就是举例和做题。 这种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 过渡时间,不能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无法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义。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具体的教育作用。数学学科 的应用范围极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能碰到可以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而这些生活问题一 旦被引入数学课堂,就转变成精彩的生活体验式情 境的创设素材。核心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合适的契 机,而生活情境的创设无疑就是最佳的契机。数学 核心问题要具备探究性、引论性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对此,教师应尝试设计生活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核心问题,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千克和克》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这两个法定的质量单位之间的差别和联系。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苹果、一袋重 1kg 的盐、一颗乒乓球,并提前测量三种物品的重量,贴上对应的重量标签。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物品,小学生的目光立刻被这些生活中的物品吸引,开始思考“拿来这些东西要干什么呢”。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猜一猜这三种物品大概有多重,猜得最准的学生会获得小奖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猜一猜”的活动以隐性的方式暗示核心问题为“如何进行重量描述”,学生开始尝试进行更深入的问题思考。学生虽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重量单位学习,但在猜测物体重量时,会因个人的生活经验而回答“这个苹果可能有一斤重”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种基于生活经验而自然获得的数学知识与核心问题进行联系。最后,教师公布物品标签上的重量标记,从而顺利引出“千克与克”的核心知识,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体验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开展“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堂核心问题教学方式的第一步是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而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探究则是核 心问题应用的第二步。教师要做到适度放手,通过 “做中学”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而 核心问题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问题 本身的探究性、引论性有没有被充分发挥。对此, 教师可以尝试在核心问题的探究环节设计多种实践 探究活动,落实“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 握课堂问题核心,发展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把抽象 的数学知识转变成自己能初步理解和吸收的内容。
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 中,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 类平面几何图形的数学特征、类型判断方法等知识 点。其中,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学生的学习探究重点。 首先, 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准备一些五边形、六边形 等多边形的纸片。在课堂中,教师安排学生组成 4~5 人的学习小组。分组结束后,教师先向每组学生展 示多边形纸片,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学过的平面几 何图形知识将纸片组成多边形,并计算这些多边形 的内角和。这一小组活动的核心探究问题是“多边 形内角和”。很多学生一开始对这一问题毫无头绪, 但用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去组成多边形却是大部分 学生都能做到的。在组合过程中,小组内部就会产 生各种关于多边形内角和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会让 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此时,教师 可以提示学生从组成多边形的平面几何图形内角和 角度来推导,从而使学生挖掘核心知识。
三、应用“小先生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合理的核心问题是推动数学课堂教学进程的关 键。大多数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 并且主要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查。 但实际上,这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 解水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对提高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当学生拥有“小先生” 的称号后,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潜意识,站在 “小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便成为学 生解决数学核心问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在 运用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时,可以尝试引入“小先生制”,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馈自身学习成果,最 终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圆柱和圆锥》这一课中,推导圆柱的 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是学习重难点。首先,教师 可以提出两个核心问题 :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 柱有什么关系?一个长方形的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 什么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计算机设备,以 立体化方式全面展现这两个核心问题中长方形与圆 柱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联系。在展示过程结束后,教 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数学画面和所学的长方形 知识, 尝试用语言描述两个核心问题的答案,鼓励 有能力的学生尝试进行相关的公式推导。大多数学 生在观看具体的图像展示后,已经对核心问题答案 有了初步猜想。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 互为“小先生”,向对方叙述自己的答案,然后再互 相点评。这种互帮互助形式的核心问题讨论,很快就 能使学生注意到逻辑性对整体答案的影响,进而为后 续的公式推导这一核心问题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结语
核心问题是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探究的重要 工具,而适当融合陶行知理论则能改善教学现状, 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转变学习态度,积极 主动地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分析解决。小学 数学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和发问时机时,要根据学 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做 中学”等现代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理解和分析核 心问题。核心问题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小学生在充 分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 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建日 . 凝练问题核心 促进深度学习——也谈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J ]. 小学 教学参考, 2020(23) :50-51.
[2] 储冬生 . 问题驱动式教学 :理念诠释与实践探索 [J ]. 小学教学参考, 2019(32) :3.
关键词:核心问题;小学数学;生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问题是各类小问题的集合,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縱观以往的小学数学教 学,不少教师都采用了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互 动的教学方法,但效果欠佳。这是因为频繁的、雷 同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课堂的核心知识也 没有得到完全呈现。
一、设计生活情境式课堂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用课时的 前半部分为学生讲解知识,紧接着就是举例和做题。 这种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 过渡时间,不能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无法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义。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具体的教育作用。数学学科 的应用范围极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能碰到可以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而这些生活问题一 旦被引入数学课堂,就转变成精彩的生活体验式情 境的创设素材。核心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合适的契 机,而生活情境的创设无疑就是最佳的契机。数学 核心问题要具备探究性、引论性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对此,教师应尝试设计生活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核心问题,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千克和克》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这两个法定的质量单位之间的差别和联系。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苹果、一袋重 1kg 的盐、一颗乒乓球,并提前测量三种物品的重量,贴上对应的重量标签。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物品,小学生的目光立刻被这些生活中的物品吸引,开始思考“拿来这些东西要干什么呢”。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猜一猜这三种物品大概有多重,猜得最准的学生会获得小奖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猜一猜”的活动以隐性的方式暗示核心问题为“如何进行重量描述”,学生开始尝试进行更深入的问题思考。学生虽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重量单位学习,但在猜测物体重量时,会因个人的生活经验而回答“这个苹果可能有一斤重”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种基于生活经验而自然获得的数学知识与核心问题进行联系。最后,教师公布物品标签上的重量标记,从而顺利引出“千克与克”的核心知识,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体验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开展“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堂核心问题教学方式的第一步是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而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探究则是核 心问题应用的第二步。教师要做到适度放手,通过 “做中学”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而 核心问题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问题 本身的探究性、引论性有没有被充分发挥。对此, 教师可以尝试在核心问题的探究环节设计多种实践 探究活动,落实“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 握课堂问题核心,发展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把抽象 的数学知识转变成自己能初步理解和吸收的内容。
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 中,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 类平面几何图形的数学特征、类型判断方法等知识 点。其中,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学生的学习探究重点。 首先, 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准备一些五边形、六边形 等多边形的纸片。在课堂中,教师安排学生组成 4~5 人的学习小组。分组结束后,教师先向每组学生展 示多边形纸片,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学过的平面几 何图形知识将纸片组成多边形,并计算这些多边形 的内角和。这一小组活动的核心探究问题是“多边 形内角和”。很多学生一开始对这一问题毫无头绪, 但用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去组成多边形却是大部分 学生都能做到的。在组合过程中,小组内部就会产 生各种关于多边形内角和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会让 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此时,教师 可以提示学生从组成多边形的平面几何图形内角和 角度来推导,从而使学生挖掘核心知识。
三、应用“小先生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合理的核心问题是推动数学课堂教学进程的关 键。大多数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 并且主要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查。 但实际上,这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 解水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对提高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当学生拥有“小先生” 的称号后,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潜意识,站在 “小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便成为学 生解决数学核心问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在 运用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时,可以尝试引入“小先生制”,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馈自身学习成果,最 终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圆柱和圆锥》这一课中,推导圆柱的 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是学习重难点。首先,教师 可以提出两个核心问题 :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 柱有什么关系?一个长方形的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 什么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计算机设备,以 立体化方式全面展现这两个核心问题中长方形与圆 柱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联系。在展示过程结束后,教 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数学画面和所学的长方形 知识, 尝试用语言描述两个核心问题的答案,鼓励 有能力的学生尝试进行相关的公式推导。大多数学 生在观看具体的图像展示后,已经对核心问题答案 有了初步猜想。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 互为“小先生”,向对方叙述自己的答案,然后再互 相点评。这种互帮互助形式的核心问题讨论,很快就 能使学生注意到逻辑性对整体答案的影响,进而为后 续的公式推导这一核心问题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结语
核心问题是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探究的重要 工具,而适当融合陶行知理论则能改善教学现状, 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转变学习态度,积极 主动地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分析解决。小学 数学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和发问时机时,要根据学 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做 中学”等现代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理解和分析核 心问题。核心问题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小学生在充 分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 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建日 . 凝练问题核心 促进深度学习——也谈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J ]. 小学 教学参考, 2020(23) :50-51.
[2] 储冬生 . 问题驱动式教学 :理念诠释与实践探索 [J ]. 小学教学参考, 2019(3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