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器与音色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音乐所应用的传统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作曲技巧自十七世纪以来,经过拉莫,福克斯,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努力探索,总结和创造,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言之成理的,符合音乐艺术规律的理论和规章。后人根据这些音乐的语法,虽不一定能写出具有独创性的传世之作,但至少可以谱成符合传统规格的所谓‘正确’的乐曲。
  这里需要说明,‘独创’是相对,不是绝对的。任何独创都是离不开传统。独创是指在传统的基础上,从整体作品中显示出个人的特点,没有一个人的作品是完全独创的。
  配器的艺术,就其本质上说,是研究音色的艺术。我们的大自然是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的手里,三种原色------红、黄、兰被结合成无限丰富的美丽色彩。配器中的不同色彩-----音色-----则是由不同的乐器以及它们的不同演奏法和不同音区所提供的。这些音色就如同颜色中的原色,作曲家自己不能创造新的乐器,因而也就不能创造新的音色。所以,作曲家也只能像画师,选择、调配三种原色那样的从普通应用的乐器中选择,调配音色。他们也同样能够从这些乐器的原色中组合成无穷无尽的,作曲家所需要的音色。但比起画家来,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前者可以把各种颜料放在身旁的画版上任他信手拈来,而作曲家却不可能有一个乐队像画板上那样陪伴他作曲,供他随时修订。
  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人学习了配器,连一次听到自己的配器习作的演奏机会都没有,平时上课也只能听老师的纸上谈‘音’,或是录音,其音效常常严重失真,一支旋律用大提琴或用大提琴加上中提亲琴;或一支旋律用中提琴加上英国管演奏,有时很难辨别。而在现场演奏中,它们之间的音色区别却是十分明显。音乐由听觉识别,听觉的功能不是其他任何‘觉’所能代替的。我们不能从纸上的符号‘看’出音色,就如同不能从钢琴上听出颜色一样。由于直接用文字描述音色或者音的其他属性-----音高,音的紧张度,音量等,所以作曲家,理论家就只能借助由‘视觉’‘触觉’或其他的‘觉’所得到的感觉如光亮、阴暗、温暖、冷涩等等形容词对音效加以比喻或暗示,事时上,对某种音效在内心听觉记忆中并不存在的人来说,这些词汇是无任何意义可言的。只有当学生对各种音效在内心听觉上能辨别,能记忆时,纸上谈音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个先诀条件并不具备。可能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无能教授、学习或分析配器都是困难的。
  在艺术中,任何创造都是不能被传授的,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没有美。但是另一方面,创造并非从天而降,灵感也只能来在熟练地掌握前人的经验之后,如果它有一日光临的话。
  以上写了这些,为的是想说明配器的难教、难学,但它又是创作中一项重要的技巧,我们必须争取学习的条件,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听现场演出,录音等等,从整体上来分析优秀作品的总谱,加强内在的听觉辨认和记忆力,勤奋地写作,来相对地提高自己的配器技巧水平,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在纸上用‘视觉’来做一些习题,只不过是隔靴搔痒。
  配器是创作中的一个难题,而自己水平有限,所以只能在本文中用德彪西的作品作例,谈一谈对配器与音色的肤浅体会。
  每当我翻开德彪西的总谱,我总是感到那上面浮现出的·音符、标记、术语,不是印刻出来的,而是作者用轻巧、纤细、谨慎,经过深思熟虑,百般推敲的笔触小心翼翼地勾画出来的。虽然从视觉上看来这黑白相间的图画已经够美了,但它只不过是这奇妙的音响世界的物质外壳,它瞬息万变,不容捉摸——时而稀薄透明,遥远,模糊,映出雾状的朦胧,易逝的虚幻,清新的湿润,时而又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这那里是一张张的‘总谱’,分明是一副稀世的画页。它又像我国的工艺品雕刻得那么娇嫩那么脆弱,那么禁不起搬弄。却是只供观赏,不可抚摸,稍不慎就有把他损伤的危险。
  他的总谱给我们的音象诀不是来自孤立的配器,配器一刻也离不开构成音乐内容的其他方面,配器永远和弦律、和声、织体、节奏、力度、风格像‘化合物’那样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地,不是一个一个地,体现作者的音乐思想,单纯地研究配器,即使可能的话,也不过像是离开人物的思想、性格、环境、时代去评论他们的服饰。服饰本身是僵死的东西,只有穿戴在人的身上时,它才在人物这个整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说到德彪西的配器时,人们常谈到他的喜爱使用木管的中、低音区演奏主旋律,但是,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到,德沃夏克在他的交响乐中,如《新世界交响曲》,也常用类似的木管音色呈示主题,但由于二人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并不由于使用了木管就表达了类似的音乐内容。所以,仅仅说德彪西采用木管呈示主题完全不足以说明德彪西的配器特点。我想再提醒讀者,研究配器一刻也不能离开和它同时发生的,以及和它以前、以后发生的一切。
  我想,德彪西所使用的乐队也是如此,在编制方面,在他使用乐器最多的《大海》中,除了增加了一只低音大管和二只短号外,没有超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的规模。在演奏法,音区的运用上也找不出标新立异之处。他使用的显然是‘完整的’大型乐队,但音响微弱,和瓦格纳,斯特劳斯的震耳欲聋的巨大音响比较起来,它几乎轻得使人听不见。他的f·ff·fff虽散见各处,但都是稍纵即逝,’纵’只是为了‘逝’,无‘纵’即无‘逝’可言。他的作品大多从pp中开始,在pp中结束。他的钢琴曲,声乐曲,歌剧亦是如此,这是他的总的‘音乐观’所决定的。我认为,在配器中,‘纯音色’在轻力度中最易‘保存’。我们可以这样说,德彪西减弱了音乐的力度,他的弦乐的多层分部‘淡化’了和弦的浓度。他是浪漫派的叛逆,在包括配器的一切音乐创作方面他都是它的‘掘墓人’。
  德彪西使用的乐队有如我窗前泥土那样的平淡无奇,朴实无华,但是经过园丁独具匠心的,创造性的劳动,就在这块司空见惯的花圃上,生长出与众不同的奇异花朵。
  从1887年的《春天》到1904年为竖琴和弦乐写的《神圣之舞与世俗之舞》,德彪西创作了规模不一的大量管弦乐作品,其中以前奏曲《牧神的午后》最为著名,这是因为虽然这首前奏曲短小,简单,又无重大题材的标题和结构烦杂的情节,但对20世纪的音乐来说由于它无能在配器上,曲式结构上都打破了旧有的枷锁,迈进了音乐艺术的新天地。所以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这首前奏曲是受到法国极端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篇‘诗意的想象’的激发而写成的。印象派的音乐是标题音乐,标题音乐的种类繁多,但其共同点是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中含有非音乐构思的因素。德彪西在《牧神的午后》所孜孜以求的,是以牧神为象征的对情欲的渴望,梦幻般的诗境,模糊而朦胧的色彩,寂静中的炽热感情。德彪西也没有想到这一短曲竟成为敲开通向20世纪音乐大门的先行者,其中,配器立下了汗马功劳。德彪西是用纯音色配器,音色本身与和声,旋律有同样重要的内容。他的‘笛声’正如他自己所说总是给人‘遥远的’‘古代的’‘模糊的’‘朦胧的’色彩感。
  前面说过,德彪西的创作思想不仅受着印象派画家莫奈等人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充满着‘光’‘色’的变幻,为了表现这情绪他在谱页上标注了大量的、不厌其烦的力度表情术语。在他的一些管弦乐作品中,天上的浮云,海上的浪花,春天的信息,森林的柔情,都化作遥远的笛声,不断的消逝着,衰落的笛声——他把人们带进那前所未有的音响世界。彩虹是美丽的,这是因为它是虚幻的,瞬息即逝的,可望不可即的,如果它能停留在空中,经久不变,那它一定会失去那迷人的魅力。德彪西的配器给人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彩虹’。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一次研究毕业生答辩时,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关于“浅析中国汉代写意雕塑的艺术风格”。这题目从文字层面上没有什么逻辑问题。但细想题目中的写意雕塑几字引起我注意并深思,写意雕塑这词说正确与否,开始我的思考和疑问。  【关键词】:写意雕塑;绘画;民族性;精神性  作为从事雕塑专业的我,从美院雕塑系毕业到承接大小雕塑工程和雕塑创作美展,并还获全国美展金奖。长期思考写意雕塑这提法正确与否?其实关于写意
期刊
【摘要】:亨利·马蒂斯是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那追求简洁与真挚的艺术理念和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影响着后世无数的艺术家。本文通过对亨利·马蒂斯代表作的分析来感受其具有独特的绘画技巧、独树一帜的画风。  【关键词】:野兽派;原始格调;装饰性;娱乐性;构图  亨利·马蒂斯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艺术大师,他的宗旨是将色彩尽可能的服务于表现。即使后来野兽派其他成员相继放弃,但只有马蒂斯毅然坚持着野兽派画风。在
期刊
【摘要】: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欢快、活泼的乐曲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低沉、悲哀的乐曲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花鸟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在这次创作中通过隐喻的手法,借用花来表现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状态,同时桌面上的花表达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用构成的形式把画面分成几个不同大小的块面,以更好的突出画面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通过工笔画《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创作,从而表达我对自然之美的抒情达意。  【关键词】:隐喻;构成;虚实;节奏  一、创作构思  (一)主题选择  人们有感于
期刊
【摘要】:刘自鸣是一位在云南具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作为发展云南油画留洋归来的先驱,五十多年来刘自鸣恪守心中对艺术的一片真诚之情,在云南油画发展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不求名利,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视艺术为生命,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刘自鸣开辟了稚拙画风,为云南乃至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稚拙;清新;朴素单纯  一、刘自鸣简介  刘自鸣出生于云南昆明,11岁时她的母亲非常
期刊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translation models circling around the key concept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are the Jerome Model and the Horace Model. They differentiate from e
期刊
【摘要】:兴盛于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高、尖、直的建筑特点营造出的是向上的升天感。法国的圣丹尼斯教堂作为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系统化和秩序化把罗马式建筑得以规整和改变,飞扶垛的巧妙设计使得宽大的玫瑰花窗取代了罗马式厚重的墙壁,建筑不再笨重而十分轻巧。圣丹尼斯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开端,也是建筑形式转变的节点。文章从圣丹尼斯教堂入手,阐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圣丹尼斯;哥特式建筑;建造史
期刊
【摘要】:与以往北京人艺大戏动辄三四十人的浩荡群众演员队伍不同,《窝头会馆》共计十三个人物参演。如何在有数的演员身上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编剧刘恒在此方面可谓颇费了些精力。《窝头会馆》人物塑造经验模式的深入探讨,可以在新的话剧创作当中借鉴运用,使好的话剧人物塑造技巧得以传承。  【关键词】:《窝头会馆》;人物塑造;编剧艺术;技巧传承  一、借信仰塑造人物  弥勒佛、耶稣、关公三个精神符号代表了三个主
期刊
【摘要】:从杜尚《泉》的作品能够了解到“什么是艺术”到“什么使某物被称做是艺术”从艺术的本质到艺术品的资格或身份------艺术体制。另外《艺术界》一书中说到某物的艺术品身份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实现,包括艺术理论环境对艺术史的认识在内的艺术界,即包括他的物理属性以及外在于它的一种普遍的艺术观念,说明构成艺术品的两重意义,外观表层和外观涉及的深层次观念(杜尚)的作品现代艺术品脱离了古典视觉美后艺术之名
期刊
【摘要】: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悲怆"钢琴奏鸣曲》(作品NO.13)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既有现实的不满愤慨,但又对生活充满了追求与激情。很多人把《"悲怆"钢琴奏鸣曲》看成是贝多芬早期作品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悲怆》第一乐章,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特别是引子所运用的创作技法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  悲怆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