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直接关系能否培养坚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对国家和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據社会发展要求和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构建学校思想品德的框架,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对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工作实效,对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以此带动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一切的具体实施要依靠教师在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向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及全方位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1 注重学科整合,保持学科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时间各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在各科教学中完成的。在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教学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是一个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教师对各门学科进行整体规划,做到保持各学科教学德育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各科联系的一致性,与学生实际的一致性,与学校社会思想教育的中心任务的一致性。
1)保持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小学的所有学科都被看成一门学问,即 “人学”。把各门学科归纳为4类:第一类是社会课,这一类里包括社会与科学、品德与生活等;第二类是工具课,这一类包括数学、语文、和英语;第三类是艺术类,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第四类为地方课,包括家乡、综合实践等。
2)保持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之间的一致性。教师应将各个学科按思想体系各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学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数学、社会与科学课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这体现在不同学科之中互相渗透强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语文课上讲诗《春望》;音乐课上唱《春天在哪里》等。这些课程的安排都是用思想品德教育这根主线统一起来的,所以教师应注意将各学科联系起来,逐步加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保持各学科教学的品德教育与教材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各教材中都蕴含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特别是各学科教材总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的内容占绝对优势。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固有的条件在教学中因时顺势完成教学的任务。
4)保持各科教学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的一致性。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要充满知识性,注意情趣性、群体性、竞争性等。不能片面强调独生子女教育的消极面,要抓准倾向,进行针对性教育。总之,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实际,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5)保持各学科品德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的一致性。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材本身的教育系里,又要紧密配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2 各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语文课教学历来强调文道统一。原因就是语文课的教材本身就是以文载道,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结构、人与事物的描写,就能使学生懂得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提高明白是非的内力。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但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只要把文章的内容讲深讲透就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
社会课从不同领域出发,可通过教师讲解我国的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资源、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规律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辩证主义观点的培养。数学、科学等学科。可以通过解释自然界事务本质及发展规律,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音乐、美术、体育课的教学也各有其独特的德育因素。总的来说,各文化课均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思想内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的德育意识直接影响着各文化课的效果。教学的德育意识不强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加强德育意识,将其长期坚持下去,并常规化、系统化,发挥学科力量,并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个门文化课实施的德育网络,这是德育的需要,也是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3 小结
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二者相辅相成,是时代的要求。自古就有“合抱之书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从现在开始,教师应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校)
1 注重学科整合,保持学科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时间各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在各科教学中完成的。在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教学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是一个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教师对各门学科进行整体规划,做到保持各学科教学德育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各科联系的一致性,与学生实际的一致性,与学校社会思想教育的中心任务的一致性。
1)保持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小学的所有学科都被看成一门学问,即 “人学”。把各门学科归纳为4类:第一类是社会课,这一类里包括社会与科学、品德与生活等;第二类是工具课,这一类包括数学、语文、和英语;第三类是艺术类,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第四类为地方课,包括家乡、综合实践等。
2)保持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之间的一致性。教师应将各个学科按思想体系各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学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数学、社会与科学课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这体现在不同学科之中互相渗透强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语文课上讲诗《春望》;音乐课上唱《春天在哪里》等。这些课程的安排都是用思想品德教育这根主线统一起来的,所以教师应注意将各学科联系起来,逐步加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保持各学科教学的品德教育与教材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各教材中都蕴含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特别是各学科教材总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的内容占绝对优势。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固有的条件在教学中因时顺势完成教学的任务。
4)保持各科教学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的一致性。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要充满知识性,注意情趣性、群体性、竞争性等。不能片面强调独生子女教育的消极面,要抓准倾向,进行针对性教育。总之,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实际,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5)保持各学科品德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的一致性。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材本身的教育系里,又要紧密配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2 各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语文课教学历来强调文道统一。原因就是语文课的教材本身就是以文载道,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结构、人与事物的描写,就能使学生懂得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提高明白是非的内力。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但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只要把文章的内容讲深讲透就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
社会课从不同领域出发,可通过教师讲解我国的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资源、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规律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辩证主义观点的培养。数学、科学等学科。可以通过解释自然界事务本质及发展规律,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音乐、美术、体育课的教学也各有其独特的德育因素。总的来说,各文化课均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思想内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的德育意识直接影响着各文化课的效果。教学的德育意识不强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加强德育意识,将其长期坚持下去,并常规化、系统化,发挥学科力量,并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个门文化课实施的德育网络,这是德育的需要,也是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3 小结
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二者相辅相成,是时代的要求。自古就有“合抱之书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从现在开始,教师应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