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永远年轻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他用三副笔墨笔耕六十余载,少年早慧,以评论闻名文坛;诗歌、散文、评论,三种文体,他纵横其间,游刃有余,已入化境;虽为诗文大家,但他谦和平易,礼贤下士,年近八十,却有不输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为文朋诗友乃至业余作者写下300多篇评论序跋,为他人做嫁衣而乐此不疲;他总是以德报怨,襟怀坦荡,待人诚恳,一片真心。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扬人之长,成人之美;他讴歌人民、大地和祖国,深沉的爱意是他笔端永远的主题。他就是堪称中国文坛常青树的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晓雪。
  “半个多世纪前,从祖国边陲的苍山洱海间,走出了一位风华俊秀的诗人——晓雪。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晓雪已成为享誉中外文坛、卓有成就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优秀的文学组织工作者。”2014年4月12日,在昆明东川举行的第15届国际诗人笔会上,晓雪获得了国际诗人笔会主席团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晓雪在中国西南发出的诗歌声音,深沉而诚挚。他的诗歌清新深情,诗歌里弥漫着浓郁的地域与民族风情,这样的歌吟穿透了光阴。晓雪一生著作颇丰,前后出版了30多部作品集,涉及诗歌、散文、序跋等多种艺术文体。都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晓雪却仍然保持着“关照和感受的活力”。现在,每年他都还有数以万字的文学作品在各类报章和专业诗刊上发表,创作活力不减,实绩十分显著。
  晓雪总是以平凡人的微笑看待人事与世界、文坛与生活。一方面,他用整个灵魂拥抱家乡大理,用全部的情感感受变幻莫测的生活。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对文坛的观察,对作品的感悟化为一种文化,给思想以翅膀,坚持用文化养心,为艺术铸魂。年近八旬,老树绽新枝,他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矫健;他光明欢乐依然,他最大的幸福是创造,创造诗,创造美,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创造一个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独放异彩的艺术世界。“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他的一生一世都在向着诗歌的金顶攀登,他纯洁高尚的境界正是年轻后辈们继续奋进的一面旗帜。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年近八十,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节了,很多作家在这个年龄,已经显示出记忆力衰退、创作力锐减的迹象,走出家门的时间都已经很少,但是晓雪却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创作实绩依然稳健如初;他依然会步履轻快,骑着自行车,奔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重大的文学活动里依然能见到他的身影,他思路清晰,即便是小学时期的情景,他也能记得清晰如昨,时光就这么在晓雪老师身上发生逆转了。
  “一般说来,写诗、搞文学创作是年轻人的事,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黑格尔曾说过,‘老年时期,只要还能保持住关照和感受的活力,正是诗创作的最成熟的炉火纯青的时期’。”采访之初,晓雪也如是对记者说。他自谦地认为自己尚未进入黑格尔说的那种境界,但一直保有“感受和关照”的活力。这种活力便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有了这份热爱,花木枯荣便不仅是落红枯蝶,更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感交流,还是岁月流转、人世变幻的观照。晓雪说,诗歌从来不嫌人老,只要存着一颗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便处处是诗,还因了岁月的磨练而能多出几分智慧,几分圆融,几分诗性的通透。
  诗歌是晓雪一生的追求,也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仍然将站在诗歌创作的起跑线上。他早年就在《诗美断想》中宣称:“诗人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所以他不重复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常唱常新,愈老愈坚。其近年诗作《黑鱼河》实现了诗美的创新,《两行诗100首》则实现了诗体的创新。
  “我生活着,故我歌唱”,这是晓雪作为诗人的执着,更是他保持生命活力和创作活力的精神源泉。晓雪告诉记者,“我以艾青为榜样,想学习他。一个诗人,严格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惟一的长处就是充满激情,他要歌唱。对大自然、对祖国、对人民、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感情,就要唱一唱。一个诗人之所以能写诗,就是他充满爱,爱使诗人成为一个人,也成为一个诗人。我觉得我要表达的各种题材:神话、传说都是要表达爱。诗应该摒弃低俗。何为低俗?就是写一些如网络上比较多的下半身诗。我觉得诗是真善美的结晶,而不应该是假恶丑的展现。现在文学很自由,你怎么写都可以,生活中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在网络上还可以随便发表,但我觉得诗是美丽的、崇高的、神圣的东西,应该使人变得更美丽、更崇高。”
  对诗歌的热爱,始终保有“关照和感受的活力”让晓雪在退休之后反倒笔耕更勤。他说,托尔斯泰、歌德、惠特曼、泰戈尔、雨果、陆游、巴金、艾青等八位大师都是在晚年还写出好作品,这是最佳的例证。所以,在他看来,任何领导干部退休后就更不能应该有什么的失落感。“退休之后,是人的阅历最多、经历最丰富的时候,也是思想最深刻,能看透事情本质的时候。这种时候自然能写出比年轻时候更深刻、更具智性的作品。”也因此,退休之后少了公务往来的忙碌,能自由支配时间的晓雪在继续创作之余常常外出考察,积极参加“诗歌万里行”以及中国诗歌节、国际诗人笔会等大型文学交流活动,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尽心尽力。闲暇时,他会练练书法和画画自娱,仿佛已经进入淡泊恬然的人生化境。
  以美愉悦人间 让爱广被世界
  羡慕晓雪的人看到了他成功光鲜的一面,常忽略他经历的坎坷磨难。其实一个人成功的另一面,往往就是遭嫉恨、挨冷箭,甚至背时倒运。《生活的牧歌》给晓雪带来多少文名,就给他惹来了多大的麻烦:批判、斗争、下放五七干校,哪怕半个多世纪过去,也还有人盯着他写黑信告黑状。晓雪对各种加诸自己身上的污蔑、诽谤,从来不予置辩,常常一笑了之。他说:“有人攻击、诽谤,说明了你的强大;有人嫉妒眼红,说明你很优秀;有人爱你,说明你可爱。”而且在屡遭灾厄后,他不光安之若素,写下“谢谢造谣中伤者,促我百倍奋发;谢谢妒火中烧者,使我感到自豪。”而且他还会同情这些人,“总是嫉妒别人的人,实际活得很累、很苦,很可悲也很可怜,他除了自我折磨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他认为,人应该在困境当中充满希望,因为活着就是胜利!只要活着,就能继续做学问、继续写诗,实现自己“以美愉悦人间,让爱广被世界”的美好愿望。   晓雪说自己很欣赏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态度——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而是豁达开朗,乐观愉快,吃得下,睡得香,有问题则设法解决,有困难则努力克服,绝不为芝麻绿豆大的事大伤脑筋,也绝不毫无原则地随遇而安。也因此,对于时下大热的“中国梦”一词,晓雪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更应有理想和信念,如此一个人方有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世界上总是好人多,坏人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狂风暴雨总会过去,任何冰封雪冻总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晓雪不光乐观挺立,而且襟怀坦荡,待人诚恳,一片真心。尤其是他以宽容厚道的品格常为人称道。看到文学新人的出现和成长,看到别人的新成果、新突破、读到别的作家的好作品,他都会由衷地高兴,总是见人就宣传,或打电话、写信著文表示祝贺。即使对诬陷过自己的人,当他们有了成绩,晓雪也照样高兴,照样推荐,照样在他的评论文章中实事求是的给予肯定。许多业余作者请他写序,他也从不拒绝。有的作者他根本不认识,从未见过面,他也会认真读作品,用心作序,如期写好寄去。迄今为止,记者在晓雪写过的三百多篇序跋里,几乎看不到一句空话或套话。这些序跋,不论长短都很认真,而且角度不同,写法不同,绝不马虎应付。而这么多序跋,一大半是为各民族业余作者的第一本书所写。
  诗人艾青在1995年11月28日给晓雪的信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作品和你的为人,被熟悉你的人们所称颂。”《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满族文学评论家关纪新在《读晓雪》一文也曾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我所熟悉的朋友中间,尊重他(晓雪)的人很多。”事实上,当代文坛名家中,晓雪帮助过的不少人至今仍然感念他,《诗刊》主编、著名诗人叶延滨就是其中之一。叶延滨曾不止一次说过:“作为一个晚辈诗人,我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受到晓雪的扶植帮助,他评价过我的诗集,给予我很多支持,这是我的荣幸,也是青年诗人们的荣幸。”诗人李瑛则表示,晓雪待人真挚诚恳,心底纯净,愿意帮助别人,热心关切人。“这就是无论谁都愿意接近他,把他当作知己的原因。在他这里,诗品和人品,诗人合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晓雪的魅力从哪里来》一文的作者邵燕祥说:“从各方面听到的评价,使我相信,作为诗人的晓雪,他的热忱,他的大度,他对人的关心,还有他的善良,在作为干部的晓雪身上仍然充分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他在同行中的亲和力。”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则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他评论晓雪的《苍山洱海的情韵》一文:“晓雪的性格和气质像苍山雪、像洱海月,善良与纯洁,大度与宽容,严谨与放达,稳健与潇洒,诚实与浪漫,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情,学识与才华都集中在他身上,中国诗坛为有这位诗人而感到光彩,我们为有这位朋友而感到欣慰。”
  显而易见,这种种评价折射出的是晓雪善心之下的骨气和微笑后面的侠肝义胆。无怪乎有人赞叹晓雪曰:“有此境界之人,焉能不成文坛常青树?”正如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吴德铭在晓雪2012年10月获王中文化奖时写下的《晓雪之歌》一样,“晓雪晓雪,拂晓之雪,相辅共荣,令人叹嗟。高雅明丽,纯净莹洁。”
  苍洱毓秀得钟灵 铸就诗魂葆常青
  晓雪在多种场合表示,乡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源泉。他写得比较好的诗和散文首先是写故乡,写云南,写苍山、洱海的。晓雪一直都在用自己清新明亮的吟唱,歌唱辽阔美丽的祖国,歌唱多彩的云南,歌颂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可以说,是民间的美给了晓雪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是民间的爱则为晓雪的诗歌注入了灵动不息的活力。对于晓雪来说,民间是多彩的云南,民间是美丽的祖国,民间是各民族栖居的地方,民间是看得见的村落,更是被悄然遗忘在角落和不经意间忽略了的生活的美……
  对于晓雪的创作,许多诗人、作家和评论家都作过中肯的分析和热情的评价。艾青说:“他所写的诗纯朴而清丽,有如大理石的片片淡雅,像泼墨的山水画,像浓缩了的短诗。使人看了之后留下难忘的印象。”谢冕认为:“晓雪是以着重展现多种民族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的创造而获得全国声誉的诗人。他是一位能从大的方面认同于当日诗风、又能以自有的创造而显示个人特点的诗人。”王蒙说:“白族诗人晓雪同志,扎根于自己美丽的家乡。以美好明丽、乐观而细腻的笔触。十分投入地抒写了对于生活,对于西南边疆,对于苍山洱海,对于奋发向前的时代的一腔热情。他的作品于温柔诚挚中见风骨,于明白晓畅中见深情。他的诗作是我们祖国多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张光年指出:“晓雪同志是我们新中国出色的诗人。是白族杰出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结出累累硕果。” 在晓雪众多的作品中,作为晓雪的长篇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是他奉献给文坛的天才之作。《生活的牧歌》所显示出来的晓雪的才华、文采,他对艾青及其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他论述的公正、分析的精当、思想的敏锐,不仅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广泛影响,就是经过了四十多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它闪耀着诗性智慧和美学理论的光芒。
  能在创作上收获如此之高的赞誉自然与晓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笔耕不辍有关。即便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应约写各种评论文章让晓雪的生活变得忙碌,但再忙碌的生活也抑制不住他熊熊燃烧的诗心诗情。不论是赴京开会、出国访问,还是到祖国各地参加各种笔会和采访,他都一路写诗作文,既写山水风光、也写民族风情、更写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晓雪的成功还得益于苍洱毓秀的灵气。放眼整个云南,他说:“云南给我的灵感就是美丽、神奇、丰富。不论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到处都是美丽、神奇、丰富。现在虽然有各种原因对诗、对文学的热度不像以前,但云南省内诗歌发展还是和全国一样,充满希望,还是会一代比一代强。”
  当记者问及晓雪,在诗歌创作处于式微状态的现在对中国诗歌的未来有无担忧,结合几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什么要向年轻的诗人们建言时,晓雪引用诗人艾青的话告诉记者,“人类不灭绝,诗不绝灭!”在晓雪看来,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文学金字塔尖上的明珠。晓雪相信,明珠永远不会蒙尘,时代总会需要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共通也正是诗歌的动人之处。多少古典诗歌在千载悠悠之下尚能结成千古知音,何况同受一个时代涤荡与感发的诗人?“对于人类的心灵来说,诗歌多么重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诗人又是多么重要!诗人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心灵、民族的歌手,而诗歌,正是人类心灵的美妙抒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灵魂的艺术体现,是一个时代的真、善、美的结晶。诗人应当是他的民族的最敏感的神经,最动听的琴弦,最多情的歌手。年轻人应该不断探索,突破条条框框,但是要有底限,应该以诗铸魂,对诗要有敬畏感,诗人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用诗去影响别人,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便是鞭挞,也应是源于爱。”在晓雪这里,诗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魂、民魂、民族魂。晓雪毕生都在努力通过自己不同形式的创作、从不同角度表现和歌颂我们的国魂、民魂、民族魂,而且老而弥坚,历久弥新。
  其实,想想就会明白,一个永远眷恋故乡的人,不断从故乡汲取能量,并把对故乡的爱放大到全世界的人;一个把歌唱视为生命,不停息变调唱新歌的人怎么会疲乏、衰老呢?所以他的诗歌之树常青!当他近八十高龄仍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年轻人中时,他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他的诗情如苍山十九峰流淌的清澈溪流,源源不绝,让人爽心悦目,沁人心脾;其歌声犹如百灵鸟般清脆、嘹亮、婉转、醉人。记者也深信,这位来自大理苍山的百灵鸟,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他将继续为理想、人生、家乡、社会、大爱、真善美,永远不倦地为世界唱出美妙悦耳的诗魂般的乐章。
  晓雪(1935.1—)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现代作家论。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6部和《晓雪选集》6卷。论文《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诗歌》、长诗《大黑天神》、诗论集《新诗的春天》《诗的美学》《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1986年《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1996年获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2年10月获王中文化奖;2014年4月获中国当代诗魂金奖。有些诗文被翻译成英、法、日、意、西班牙、缅甸、泰国等国文字。1979年以来,历任中国作协第三、四、五、六、七、八届理事、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国际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云南诗书画院院长,云南长城书画院特聘书画艺术家,云南省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野 海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对于理想政治的建设构想,是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去追逐的梦想。在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中,儒、墨、道、法等学派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政治构想。但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我们熟悉的首先是欧文、傅里叶和圣西门。其实,在他们之前还有一系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人中如柏拉图(代表作为《理想国》)、托马斯·莫尔(代表作为《乌托邦》),还有就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期刊
入刊理由:就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党风廉政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民警队伍的健康发展、战斗力的提升和职责的履行。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本文从教育、监督、机制等方面作出了解剖与分析。  古人云:“贪如火,不禁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十八大之后,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不仅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还发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号召,一时间众多官员纷纷落马,社会风气逐步得到
期刊
入刊理由: 1966年,罗邦鹏创立的浙江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经过数十年的打拼,海翔药业终于修成正果,得以成熟壮大。2009年,罗煜竑接替父业,担任海翔药业董事长。然而不到四年的时间,到2014年5月8日,海翔药业第一大股东罗煜竑以3.8亿的价格将其持有的海翔药业5940万股股票转让给了王云富,从此海翔易主,改名换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很多“富二代”的父辈们并不是天生的富
期刊
黑井曾经是个盛产盐的地方,而今这座滇中小镇上不再见马帮往来驮盐经过官道的繁忙景象了,马帮盛况空前的景象已经定格在老照片里。有人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黑井,是的,我心中也有一个别样的黑井!那个满地霜华的黑井突然间就侵入了我的脑海,一刹那间的根深蒂固感挥之不去,促使我试图去寻觅她的芳踪,这个失落的盐都到底有何魅力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以致于阻塞了其宽不及三米的街道,是不是所有
期刊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  2014年11月1日,李纪恒在昆明会见了国务院参事、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一行。  “‘汉语桥’已成为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文化之桥、交流之桥、心灵之桥、和平之桥。”李纪恒对国家汉办多年来为汉语国际推广、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作的不懈努力表示钦佩和赞赏。他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是一项美好的事业,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中国与其
期刊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的政府、社会团体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我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及《中国环境十二五规划》,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鼓励设立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司法之路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最高法院在《2014年人民法院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资源环境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阐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反映了人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期待,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标志着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凝结着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改革从单一单项走向系统综合,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摘星探月的那扇门,从来都是留给那些把握机会的人们
期刊
浩荡惠风,瑞雪云岭。红土高原上白雪飘飞,祥瑞气氛中,终于迎来了2014年云南省“两会”的胜利召开。  一枝一叶总关情,云南省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真正做到了“知民情、察民意、解民难”。盘点云南省省委、省政府交出的“2013年民生答卷”,4600万云南人民欣喜地看到,这份答卷大多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份答卷更是不避发展难题,真正顺应了民生期盼。  2014年,中共云南省委
期刊
入刊理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必备的基础设施之一,它的发展趋势和对人们的影响,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不仅可以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更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今天,互联网思维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行业、领域的人所认可;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会成为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追溯“互联网思维”的起源,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提出“互联网思维”的百度公司
期刊
编者按——  云南省人大、省政协分别属于全省最高权力机关和政治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其每一项决议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本刊开设“代表委员风采”栏目,每期报道云南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设桑梓、关注民生、为民建言的事迹,展示代表委员们靓丽的风采,以飨读者。  让贫困农村的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阳光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有位从德宏陇川一个少数民族村寨走出来的人大代表,她叫管国芳,是傣家女儿。管国芳心中有一个梦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