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梧叶一声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l20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觉得,自然界中的植物也和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样,有着千差万别的脾性。比如说梧桐树,它天生就是忧郁的、凄清的、寂寥的、内敛的,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落寞和悲凉,即使是在春天繁花满树的时候。北宋词人周邦彦在《琐窗寒》中就怅惘道:“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而到了草木凋零、断雁西风的深秋,枯黄飘零的桐叶就更易引起诗人无限的伤感与凄凉,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喜欢选择梧桐来悲秋了。如唐代戎昱《客堂秋夕》:“寂寂江城无所闻,梧桐叶上偏萧索。”南唐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代欧阳修《千秋岁》:“高梧冷落西风切,未语先垂泪。”沈端节《江城子》:“秋声昨夜入梧桐,雨濛濛,洒窗风。短杵疏砧,将恨到帘栊。”李清照《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秋色梧桐图》
  秋桐不仅是古典诗词吟咏的对象,同样也是古代画家热衷的创作题材。如明代“武林画派”的创始人、浙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的蓝瑛创作的《秋色梧桐图》(图1),绢本,设色,纵65厘米,横3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字田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蓝瑛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蓝瑛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之为“后淅派”。


  画面上一片秋高气爽的气氛,上垂红枫一枝,一只美丽的山鸟神气逼肖,悠闲地栖立于梧桐枝上,形象生动自然。这幅画在构图上采用传统“折枝”的方法,截取梧桐与丹枫的枝头横斜下垂之势,枝叶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山鸟基本以墨画成,略施淡赭色彩,令人感到素雅可亲。
  《梧桐秋月图》
  《梧桐秋月图》(图2)系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福建画家宋珏的代表画作,纸本,设色,纵82.4厘米,横30.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珏,字比玉,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生,福建莆田人,国子监生。擅诗文、工书法,尤精于绘画,用笔苍老秀逸,不拘于法。
  此画描绘了烟云迷蒙的秋夜,月光笼罩夜空,梧桐掩映处有书斋楼阁,楼上正有两个人倚槛赏月,林间小路上则有两个人仿佛在边走边谈。画面上的梧桐树叶墨色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充分表现出秋夜里月光下梧桐树叶多姿多彩的神韵,更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虚静清明的韵致,表现了清幽的意境。画家自题五言诗一首:“书楼高百尺,岿峙出梧桐。倚栏话秋月,忽听云外钟。”赏画品诗,可知此画原来是宋珏夜访山中友人,登书楼赏月,触景生情后的佳作。
  《梧桐仕女图》
  清代江苏人王素,仕女画成就较高,南京博物院藏有王素的《梧桐仕女图》(图3),立轴,纸本,设色,纵134.6厘米,横30.9厘米。
  王素(1794—1877),字小梅,甘泉(今江苏扬州)人。王素是一位艺术才能全面,既有传统功力又能吸收外来经验的人物画家。他的传世作品较多,以人物画成就最大,尤其是仕女画,清新文秀,享誉甚高。


  画上题有李清照的《醉花阴》词,显然依据词意而画。画中以粗笔大写山石及梧桐树叶,点叶勾花写秋菊数丛,笔法纵逸,意境冷峭。画中倚窗而立的女子纤弱秀美,凝望菊花,忧郁伤感,形象地表现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境。而画中的梧桐,则挪借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词意,拓展并丰富了这幅词意画的画意,令人读画后悲哀伤感之情更为深切。
  《梧桐双兔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清代山东画家冷枚所绘的《梧桐双兔图》(图4),绢本,设色,纵176.2厘米,横95厘米。


  冷枚大约生于1669年,卒于1742年,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宫廷画家。他擅画人物、界画,尤精仕女。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其画法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冷枚供奉画院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皇帝,在我国宫廷画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历经沧桑,传世较少。
  画面左侧是两株梧桐,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桂花飘香,画面中的梧桐叶隐现枯黄,应为深秋时节而作。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整幅图画疏密有致,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受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手捧一杯清茶,关上窗外的车水马龙,关上门外的浮躁和喧闹,穿越数百年的光阴,在古人的秋桐诗画中,品味难得的淡泊和宁静,真是人生中美好的享受!

其他文献
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2月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人民日报》  “国际儒学论坛·2013”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11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一件家具就如同一册史书,一个时代的家具则无异于一部史籍。  大唐盛世、气吞山河,这一时期的家具也雄浑壮美,由于正处在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过渡的高潮时期,低型家具与高型家具经常同室而居,这些特点,在唐代绘画中均有所表现。宋代,高型家具日渐平民化,至南宋初年,垂足坐完全替代了席地坐,高型家具就此定型,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宋代的国力完全无法与唐代相提并论,也就收起了大唐的张扬,反映在家具造型上,一改唐代的雄
期刊
滚滚红尘的凡俗世界中,不堪重负的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方世外桃源的生活。隐士,进入我的梦境中,似乎久远,却日益紧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士是真正的生命修道者,是在空谷幽兰中追问终极人生意义的人。今天的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生命的本来面目。在忙茫盲中,失去方向,在财货的堆积中窒息,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失真,在尘劳的困扰中沉沦,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迷失。人生,到底所为何来?  隐士,心灵
期刊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经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做事原则性很强,最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朱自清先生在辞去图书馆代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在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在原则问题上,闻一多先生也是不会“来事”、不懂得“做人”的。汪修荣先生《民国教授往事》介绍: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吸鸦片的陋习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首发式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来源/新华网
期刊
天涯何处归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谈到元散曲,永远也避不开马致远。他的名字本身就给人无尽遐想:一匹瘦马远赴天涯,苍凉无奈之感顿生。人们惊羡他的才思,九个意象连用,连缀出一幅秋郊游子漂泊图。而结尾像极了美国西部片惯用的画面:硕大的血红色落日将天地之开阔放大成一个痛心的梦境,那瘦马上心碎的旅人只留给我们一个单薄的背影
期刊
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合天道人道也。”这是说,《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道理的书,也就是说它是一部讲“天人合一”的书。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
期刊
诗中有画的山水诗  琴曲《欸乃》,又称《渔歌》或《北渔歌》,它的曲意,承袭着柳宗元七言古诗《渔翁》中的情致,曲风清新,律动鲜明: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琴曲本身当然就具有音乐美,然而它还具有更辽阔的画面美,是柳宗元诗歌《渔翁》写就的,由七弦以琴的方式转述。  《渔翁》此诗,正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 
期刊
10月16日,来自76个国家的391名师生抵达中国,开启第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之旅。  此次活动主题为“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云南省政府联合主办,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师范大学、云南省广播电视台承办。活动将从10月16日持续至11月2日,来自76个国家92个海外预赛区的391名师生来华参加决赛,是历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参赛国家、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期刊
历史玄机  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思想土壤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汉武帝前期,一时曾经奇峰突起的法家群体,随着贾谊、晁错等一批执“申、商、韩、苏、张”之言的法家能事之臣,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西汉法家的势头已经大为衰减。从学派态势上说,此后基本上是道家“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儒家,则正在积蓄力量渗透上层。  当此之时,忽然发生了一个越往后越觉意义重大的事件。  这件事,是汉武帝忽然以“诏举贤良、方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