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一本书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za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而阅读有许多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摘评。但若用摘评法来读余华的《活着》,就很容易发现,这部小说其实并没有太多段落和金句可供摘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本好书的价值不光体现在语言,还体现在思想,摘评法虽然能够帮助我们撷取语言精华,积累好词佳句,记录短小的读书感想和评论,但却不能帮助我们梳理整本书的脉络。
  阅读既是感性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索。我们不能光积累语言,还要学会梳理作者的思维轨迹,整理一本书的框架结构,更要学会顺着一些书的共性,去挖掘每本书的个性。我们常常说,要学会把厚书读薄,其实指的便是梳理结构与整理要点。当我们要“把厚书读薄”的时候,思维导图是绝佳的利器。借助思维导图,我们便可以实现“一图读懂一本书”。
  对于作家余华,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人选教材,而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等小说也是同学们熟悉的课外读物。在小说《活着》中,余华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悲剧,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下面,我们就以《活着》为例,借助思维导图,来探究“一图读懂一本书”的方法。
  你能读出整本书的“整”吗
  我们强调“整本书阅读”,即不能只读出碎片化的内容,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条分缕析式的阅读,但只读局部,不读整体,无异于管中窥豹。就一部小说而言,我们至少要读出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关键事件、矛盾冲突、人物关系等要素,还要识别作者所用的写作技法。此外,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质疑也很宝贵。这些共同构成了阅读整本书的兴奋点和切入点。
  上图帮助我们确立了小说阅读的基本角度和内容,即使是阅读不同的小说,我们都可以参考这张图来抓要领。当借助上图打开一本小说时,我们便能摆脱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从宏观上抓住整本书的要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丰富的细节。这便是把厚书读薄,再从薄读到厚的过程。思维导图给我们简洁清晰的直观印象,便于我们梳理结构,提炼升华主题,完成积累。
  《活着》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我”(“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这个“我”也许是余华,也许是余华塑造的具有自传色彩的叙事者;另一个人物是福贵,是整个故事的叙事者。如果说《活着》是福贵的自传,那他就是传主。小说有明显的段落标识,也有人物转换叙述方式的提示。
  就人物形象而言,余华在小说《活着》中精心塑造了一个逆来顺受、艰难活着的普通中国人——福贵。围绕主人公福贵,作者又让若干次要人物登场,他们分别是福贵的父母、与福贵赌博的龙二、福贵被抓去当兵时的战友、福贵的妻子、儿女、女婿、外孙……他们竟然一个接着一个以戏剧性甚至荒诞的原因比福贵更早离开了人世,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变化中不停反转。他们或死于落魄,或死于疾病,或死于意外,或死于狂热,或死于不幸,或死于饥饿……唯有富贵一个人还活着,他与一头同样老态龙钟的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
  类似这样的梳理,可以让我们从文字细节中发现许多不同角度下的“线索”,当我们分门别类地把整本书中关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要素梳理出来,就实现了从不同角度来读懂整本书。用思维导图展示这一过程,就是我们从文字细节中走出来,站在更高处看整本书的过程。
  “福贵”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
  《活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那便是福贵一生经历的苦难。但《活着》讲述的故事又不简单,小说中所有人的故事都与福贵有关,作者通过福贵不断经历苦难的一生绘制了一幅展现时代与芸芸众生的长卷。美国《时代周刊》评价《活着》说:“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我们透过福贵和与他有关的人所经历的一切,能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巨变。
  “苦难”二字无疑是解读《活着》的关键词。梳理福贵在整本书中经历的苦难,无疑能帮助我们总结福贵的一生。综观全書,福贵所经历的灾难大致如上图所示。
  《活着》的人物有怎样不同的命运
  《活着》中经历苦难的不只福贵一个,当我们梳理出福贵一生经历的苦难后,再把关注投向《活着》中的其他人物。他们各自命运又如何?我们还可以把小说中除福贵外的人物梳理出一张“命运图”来。
  《活着》中,众人经历了不同的命运,他们共同演绎了变迁时代中的百态人生。余华善于把人物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写人物进退两难的心理,无论是欣然微笑还是黯然落泪,都以一种平静的甚至是屈服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
  《活着》中有哪些深深打动你的细节
  美国《西雅图时报》评价说:‘《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的确,当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时,始终能通过福贵感觉到“活着”的苦,不知多少次在余华和小说人物冷静地叙述中流下热泪。而这种“苦”是通过许多细节呈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读,我们需要聚焦细节。以凤霞出嫁的细节为例:
  二喜对我和家珍说:“爹娘,我把凤霞娶走了。”说着二喜自己拉起板车就走。板车一动,低头笑着的凤霞急忙转过头来,焦急地看来看去。我知道她是在看我和家珍,我背着家珍其实就站在她旁边。她一看到我们,眼泪哗哗流了出来,她扭着身体哭着看我们。我一下子想起凤霞13岁那年,被人领走时也是这么哭着看我,我一伤心眼泪也出来了,这时我脖子也湿了,我知道家珍也在哭,我想想这次不一样,这次凤霞是出嫁,我就笑了,对家珍说:“家珍,今天是办喜事,你该笑。”
  我们怎能不随着福贵、家珍和凤霞的心情而波澜起伏?再例如福贵与苦根的对话:
  苦根是个好孩子,到他完全醒了,看我担着担子太沉,老是停住歇一会,他从两只箩筐里拿出两棵菜抱到胸前,走到我面前,还时时回过头来问我:“轻些了吗?”
  我心里高兴啊,就说:“轻多啦。”
  “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活着》中简单质朴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善与困难生活中的小幸福。再例如福贵一家人偷着吃粥的细节,有庆偷偷看羊、喂羊以及福贵买羊的细节等,余华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简单叙述的一个细节,就能让人潸然泪下。介于每个读者对细节的感受不同,笔者在此就不用思维导图呈现了,同学们可以尝试自行整理关于细节描写的思维导图。   你从《活着》中读出了怎样的主题
  我读完《活着》后,只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活着不易!活着就是生活的唯一目的!阅读小说与阅读散文或者议论文有所不同,小说想表达的主题要么深深藏在人物言语中,要么藏在作者冷静的叙述中。想要读出小说的主题,必须透过作家的叙述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即便如此,我们也能通过“活着”这一关键词,发现一些直接与主题有关的句子: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也心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就该知足了。
  当然,他也会死去。他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随地准备死去:他的床头,悄悄地保留了十元钱,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用它的。
  他有时想想很伤心,有时想想又很踏实,家里的人都是他送的葬,全是他亲手埋的。
  “活着”是一个事关所有人的命题。这些句子或关于“活着”的目的,或关于“活着”的原因,或关于“活着”的态度,或关于“活着”的方式,它们都关乎一个主题: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这种感悟是真切的,也是可靠的。“活着”有时是残忍的,福贵一边忍受着生活的磨砺一边活着。在读者看来,他甚至是屈服于命运的,但是他的屈服并不是自甘沉沦,他也有许多奋起的表现,例如他在父亲病亡后彻底戒赌,他与苦根相依为命时仍旧坚韧地活着。与春生的受辱上吊相比,与长根的乞讨行为相比,福贵是不屈的,他始终靠自己的本事活着,他是“活着”的英雄。
  与“活着”相对的,是死亡。《活着》中许多人物经历的,都是通往死亡的道路。在春生被批斗,不堪受辱時,福贵安慰春生:“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家珍以另一种方式劝慰春生:“你还欠我们一条命(有庆的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但春生最终仍旧不堪批斗,上吊自杀。福贵对家珍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活着,有时真的很难。生与死的话题在《活着》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反复出现。这既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思考,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作家余华也许只想通过这部小说证实一句话:人活着的反面就是人生的死亡。也许他只想通过福贵的一生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在世,活着至少比死去好。活着,才是硬道理。健康地活着、有道德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有价值地活着……所有的“活着”只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活着。
  经过上述思考后,我们可以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呈现《活着》的主题:
  读《活着》,你有困惑与质疑吗
  阅读小说的过程,是吸纳,更是发现和创造。在阅读中,总有一些问题想不明白,可能是因为知识局限,可能是限于人生阅历,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不管作者如何说,作品中人物如何说,阅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站在福贵的角度思考:福贵是在怎样的信念下活过来的呢?过去的中国人是如何熬过来的呢?有庆死于献血过多,苦根吃豆子撑死,这样的情节是否有悖生活真实?福贵最后与老牛相依为命,作家的这种安排是一种隐喻吗?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从余华的结尾中,你读到了怎样的“召唤”?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一本书,不但要用心走进去,还要用清晰的思维走进去,学会提出问题,你就会发现更多。
  当我们分门别类地把整本书中关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要素梳理出来,就实现了从不同角度来读懂整本书。用思维导图展示这一过程,就是我们从文字细节中走出来,站在更高处看整本书的过程。
  美国《西雅图时报》评价说:“《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的确,当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时,始终能通过福贵感觉到“活着”的苦,不知多少次在余华和小说人物冷静地叙述中流下热泪。而这种“苦”是通过许多细节呈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读,我们需要聚焦细节。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一本书,不但要用心走进去,还要用清晰的思维走进去,学会提出问题,你就会发现更多。
其他文献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好的句子,读到好的段落,读到好的书,心中大为感动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通过每月的阅读打卡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把这个月读到的让你感动的句子、诗歌、段落摘抄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悟,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阅读独唱团》吧!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聯系方式哦!
期刊
对比文本: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周国平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阅读: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思考:  1.在生与死之间,司马迁为何选择了生?  2.司马迁是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人《史记》中的?  3.文中所说的“就自己的生死而言,这也是对权力者的宣言”,指的是什么宣言?  阅读手账不必做得十分漂亮,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它就是有价值的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不单单是……”这种否定句,就体现了思辨性思维的语言建构。在巴金的散文作品《灯》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在说人活着“不是单”靠米,还靠其他东西,巴金认为人活着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保证,更要有心灵生活的滋润和精神生活的支撑。通过“不单单是……”这样一个具有思辨性的否定句,我们就了解了句子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
期刊
背景链接  19世纪的欧洲,法国七月革命中金融资产阶级推翻了波旁王室的统治,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了进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加上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资本主义在欧洲获得全面胜利。当资本主义为社会创造出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经历过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的欧洲文坛,转而对社会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遵循着古希腊、古罗
期刊
一、光风霁月:泛神论与美的哲学  泰戈尔恬适静穆、低回曲折的一面多表现在他1912年至1916年间创作的几部抒情诗集中,而正是其中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帮助他获得了欧洲文学界的赞赏,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诗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较集中地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吉檀迦利》是一部颂神诗,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
期刊
流泛在孩子两眼的睡眠一有誰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的,有个谣传,说它住在萤火虫朦胧地照耀着林荫的仙村里,在那个地方,挂着两个迷人的腆怯的蓓蕾。它便是从那个地方来吻孩子的两眼的。  当孩子睡时,在他唇,上浮动着的微笑一有谁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是的,有个谣传,说新月的一线年轻的清光,触着将消失的秋云边上,于是微笑便初生在一个浴在清露里的早晨的梦中了一当孩子睡时,微笑便在他的唇上浮动着。  甜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好的句子,读到好的段落,读到好的书,心中大为感动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通过每月的阅读打卡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把这个月读到的让你感动的句子、诗歌、段落摘抄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悟,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阅读独唱团》吧!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联系方式哦
期刊
读到一个故事:  有师徒二人,以超度亡魂为工作。这天他们接到一单生意,客户是一个高智商机器人——故事背景是已经实现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个机器人的工作本是照顾人类。按照规定,机器人的寿命会被生产商设定为20年,到了期限就要被銷毁。但是,这个机器人的主人不舍得让他去死,还偷偷地利用技术帮他延长过一次使用年限。这一次,机器人决定自杀,并想要办一个葬礼,做一场法事……  问题来了,机器人为什么想要自杀呢?
期刊
从国内的国际贸易专业转去德国学习工商管理,毕业后,杨敬然又迅速成长为一家有着德国中国双背景跨国公司的总经理。2018年,他重拾放下多年的英语,完全靠自学拿到了令人满意的雅思和GMAT成绩,成功申请到德国曼海姆大学等顶尖学府,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竟放弃了这个绝佳的机会,选择前往伦敦求学。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有人喜欢提早规划未来十几年的轨迹,也有人只争朝夕。从七年前的某个夜晚开始,杨敬然就确定了自
期刊
作家档案  泰戈尔(1861—1941)  全名: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  出生地:印度加尔各答  职业: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主要成就:印度偉大的诗人、哲学家、民族主义者  走近泰戈尔  泰戈尔是享誉世界的印度诗人、文化巨匠,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精通作曲、绘画,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