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无从逃离的命运悲剧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k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链接
  19世纪的欧洲,法国七月革命中金融资产阶级推翻了波旁王室的统治,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了进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加上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资本主义在欧洲获得全面胜利。当资本主义为社会创造出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经历过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的欧洲文坛,转而对社会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遵循着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记录和批判现实。
  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这时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的代表,生于农村,长于自然的哈代,对工业文明社会有着极度的不适应与疏离感,始终眷恋着乡村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带着这种眷恋之情,他目击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威塞克斯乡村的无情渗透,并用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记录了这两种文明的冲突,创作了一系列“威塞克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正是其中之一,哈代通过农家姑娘苔丝的悲剧命运,批判了当时不平等的社会、不公正的法律,以及维多利亚时期虚伪的宗教和社会道德。
  注
  威塞克斯是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是哈代家乡六个早已消失了的乡村的古名,其地域南到英国海峡,西到康瓦尔,北到牛津,东到温莎。
  01
  哈代的命运观念:天神与飞虫
  哈代的命运观是悲观、宿命的。他认为人是渺小、脆弱的,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而命运往往具有邪恶的本质,在与人的争斗中占上风,人归根结底是邪恶的命运之神的玩偶和牺牲品。这种命运观也体现在他的小说中,他在《德伯家的苔丝》的序言中引用了《李尔王》中葛罗斯特的话:
  天神掌握着我们的命运,正像顽童捉到飞虫一样,为戏弄的缘故而杀害我们。
  这句引言也暗示了苔丝故事的悲剧性。苔丝大概是哈代最喜欢的一个女主人公,他在小说副标题里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哈代赋予她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好品质,把她精心描写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苔丝天生丽质,自然纯朴,充满女性美和青春活力,是标准的“村花”,令人过目难忘。她真挚善良、勤劳淳朴,吃苦耐劳且敢于自我牺牲,从不期望借助婚姻“飞上枝头变凤凰”,而是自尊自立,诚实劳动,追求自由。但正是这样一个外形美丽、灵魂纯洁、道德高尚的女子,在生活和命运的残酷摧残下,走向了毁灭。哈代在精心塑造苔丝的同时,也为她规划了走向死亡的路线。
  首先给苔丝带来直接灾难的,是物质、暴力、恶势力的代表——亚雷·德伯。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苔丝的内心是明朗、欢快的。这种清贫而快乐的日子随着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老马“王子”的死而结束。苔丝为了维持家庭,听从父母的话,带着羞愧和胆怯之心去德伯家攀亲戚,得到了在德伯家帮工的机会。德伯家本是富裕的经商人家,后来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亚雷只是一个凭借钱势在乡中为非作歹的人。亚雷玷污了苔丝,尽管后来他看似在宗教的帮助下改邪归正,但他再度遇见苔丝时,又迅速忘记了宗教的戒律,再次纠缠、欺骗、威逼苔丝。而此时苔丝的父亲病逝,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危机,苔丝的母亲接受了亚雷的接济,苔丝只好委身做了他的情妇,并在绝望中沉沦。
  但苔丝是勇敢的,光是肉体上的伤害、物质上的贫瘠,还不至于使她走上绝路。要给苔丝致命一击,必须击垮她的精神。安吉·克莱尔,便是哈代塑造出来摧毁苔丝精神的刽子手。不同于亚雷的粗暴无礼,出身牧师家庭、身为知识分子的安吉对待姑娘温文尔雅,对待恋爱也严肃认真。他虽然是一个公子哥儿,但每日和牧场的农民一起干农活,他勤劳、随和、思想开明进步。看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再加上安吉锲而不舍的追求,苔丝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可惜的是,安吉的爱和苔丝对他的爱并不相同,安吉对苔丝的爱是一种对理想的投射,他认为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是纯洁的象征,完美无瑕。所以当苔丝向安吉坦白自己曾被玷污时,安吉心中理想的形象幻灭了,他的爱立刻停止了,而且感到自己被愚弄了。他无法接受这样“不完美”“不纯洁”的苔丝,他对新婚妻子的深情视而不见,拋下苔丝远走巴西。安吉的冷酷无情揭开了他先进、开明的表皮,实际上,他仍按照旧的封建道德标准要求女性,因此他可以轻易原谅自己曾经“二十四小时的放纵”,却对苔丝的不幸失身耿耿于怀。苔丝曾经憧憬过安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但安吉的遗弃使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彻底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安吉所代表的是无理的传统道德对苔丝的迫害,它吸走了苔丝生存的希望,也彻底摧毁了苔丝。
  物质的贫乏逼迫苔丝走向恶魔,而精神支柱又被深爱的人全盘摧毁,苔丝生命中两位声称爱着她的男性挥霍着苔丝短暂的生命。
  留心作者的暗示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一定要留心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线索,在开始读小说之前,不妨翻一翻作者自序,留心小说的副标题,在读完小说后,也不妨再把序言读一读,看一看作者的后记。仔细寻找作者留下的暗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哈代就在《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跟序言中为我们留下了解读小说主题和主人公苔丝的线索。“一个纯洁的女人”是作者对于苔丝的定义,而命运如天神,人类若飞虫,既体现了作者的命运观,又暗示了苔丝被无情命运捉弄的悲惨一生。至死纯洁的苔丝却被视为一个堕落、罪恶的女人,这将促使读者思考,究竟是谁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02
  环境暗示命运:象征与巧合
  在哈代的小说中,命运的意志往往通过昏暗阴沉的自然景物、迷信风俗、一连串偶然因素或巧合体现出来。哈代比当时任何作家都更依赖象征和巧合,超自然的力量似乎始终围绕在苔丝身边。
  在小说的开头,苔丝和她深爱的安吉的初次见面就能使人感叹命运无常。当时苔丝的家乡正在举行五月节舞会,安吉碰巧路过,他参加了舞会,却没有选择乡中最美麗的姑娘苔丝作为舞伴。“如果那样,我能在四年之前就拥有你的爱情了”,苔丝与安吉初次见面的阴差阳错,滋生出种种焦虑、失望和灾难,演绎出后续的一幕幕悲欢离合。   苔丝去亚雷家攀亲戚时,被亚雷带领着,在草坪、花圃等处转悠,一路上亚雷采摘各种草莓,不停地往苔丝嘴里喂,苔丝半推半就,心里既高兴又厌恶。这一画面具有十足的象征意味。鲜红欲滴的草莓暗示着亚雷对苔丝的垂涎,再加上亚雷家伊甸园般的布局,小说中的草莓则更像《圣经》里的苹果,象征着禁果。在亚雷的诱惑下,苔丝不断吃下草莓,这既预示着将有灾难降临,也暗示着苔丝不能抵制诱惑,不得不承受苦难。
  在亚雷的花圃里,亚雷摘了几千朵玫瑰给苔丝,苔丝就像在做梦一样一切听从他的摆布,而在低头看胸前的玫瑰时下巴被花刺扎了一下。按照当地的迷信,被玫瑰刺扎是不吉利的,苔丝察觉到这是不祥之兆。原本象征爱情的玫瑰,在亚雷手里却象征着他的散漫和狂野。亚雷的殷勤并不浪漫,反而给苔丝带来了伴随一生的悲剧。
  苔丝和安吉的感情注定不会顺利。苔丝和安吉在牧场相爱时,苔丝始终为自己过去的失身感到不安,于是在结婚前一天将自己的过往写成信,塞进安吉的房间,打算观察安吉的态度再决定婚事。阴差阳错的是,这封信被塞到了房间的地毯下面,安吉对此全然不知,而苔丝又误以为安吉对此事并不介怀,这直接造成了这段婚姻的悲剧。
  苔丝和安吉登记结婚离开牧场时,突然有公鸡在他们面前打鸣,并且:一再对着安吉啼叫。这只奇怪的公鸡与婚礼的气氛极不协调,加上工人们“下午公鸡打鸣可不吉利”的窃窃私语,这一巧合似乎成了两人婚姻的丧钟,让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
  哈代在《苔丝》中巧设一系列象征和巧合,服务于苔丝的悲剧,令读者叹息不已:如果苔丝的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心,苔丝就不必去亚雷家攀亲;如果苔丝多了解一些人情世故,不那么天真无知,就不会被亚雷诱骗;如果苔丝的坦白信没有被塞到地毯下,或许就可以避免新婚后被安吉抛弃……苔丝生活中的一切都仿佛受到了命运的捉弄。但在这看似缥渺无常的“命运”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
  性格與环境小说
  因为主人公性格、命运同环境的紧密联系,托马斯·哈代的一系列小说被称作“性格与环境小说,包括《远离尘嚣》《还乡X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等,《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典型的一部。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环境的情调变化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环境暗示人物的命运,衬托人物的情感,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反过来又赋予了环境灵气与活力,环境的情调和人物的心灵交相辉映。
  03
  竭力抗争命运:悲剧的生命力
  苔丝的故事发生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占领了生产资料,农民破产后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时代背景下。苔丝不可避免的悲剧,从表面上看是“命运”的捉弄,本质上却是社会环境的无形力量造成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哈代虽然敏锐地捕捉到了农民、工人的悲惨遭遇,却无法认识他们悲剧的深层原因,因此他只能用超自然力量和宿命论来解释他们的悲剧。哈代的这种归因方式虽然有局限性,但他在小说中刻画出的即使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也毫不妥协、全力抗争的精神,使他的小说有了最高层次的悲剧主题——“有价值的事物受到不可逃避的环境的扼杀”
  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悲剧所表现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悲剧主人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例如苔丝,不管她的生活多么悲惨,也不管结局多么惨烈,她从未逃避生活,而是正视残酷的生活现实。苔丝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是相通的。哈代曾阅读和研究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人看来,人的苦乐、爱恨、荣辱、生死都是由不可抗拒且神秘莫测的力量掌握的,他们称这种力量为命运。不过古希腊的悲剧家们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可抗拒就将笔下的人物写成听天由命的人,而是塑造了一系列在命运面前斗争到底的悲剧英雄,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由于父亲的罪过受到了神的诅咒,一出生就被笼罩在“弑父娶母”命运的阴影里。当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企图与其抗争。虽然最终他的力量并没有敌过神的预言,但他在努力挣脱命运枷锁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勇气,体现了人类可贵的顽强精神。知道真相后,俄狄浦斯自己戳瞎了双眼并自行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方式向神明宣告,命运和诅咒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摧毁他们的精神——命运可以将他打倒,但不能将他征服。
  苔丝的悲剧何尝不是如此。苔丝在“命运”——或更准确地说,在社会环境——的摧残下,先是失去肉体的“纯洁”,后来又精神崩溃。最后,安吉幡然醒悟,前来寻找苔丝,苔丝在强烈的打击下(亚雷迫使苔丝相信安吉已经全然抛弃了她,苔丝才放弃了最后的希望委身于亚雷)选择向命运发起毁灭性的反抗。她杀死了欺骗、胁迫自己的亚雷,和安吉出逃,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最后因杀人被捕时,苔丝和安吉身处巨石阵中。巨石阵是异教徒举行仪式的地方,作者安排苔丝在这里被捕,赋予了她反叛者的身份——一个挑战维多利亚时期传统道德的人,一个世人眼中“离经叛道”的人。
  苔丝死后,安吉按照苔丝的遗志,迎娶了与苔丝相貌性格都相似的她的妹妹。当时英国的法律不允许丈夫娶妻子的姐妹,苔丝这样的安排,更体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虚伪道德与社会不平等的不满和反抗。尽管苔丝的悲剧命运不可逃离,她的纯洁善良和她不屈的抗争精神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使她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悲剧的力量
  相较于喜剧,悲剧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悲剧并不是只有毁灭性的力量,它还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观赏一部伟大的悲剧就好像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悲剧主人公不屈的意志、伟大的勇气、顽强的精神等,令读者在悲恸情绪的洗礼后产生一种如获新生的感觉。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代文坛的“寻根文学”热潮退去之后,“新写实主义小说”横空出世。它打破了现实主义小说固有的构思模式,以客观的叙事立场介入小说,将创作的笔触伸向社会最底层,展现底层人物平凡黯淡的人生。以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写实主义作家崭露头角,以犀利冷静的笔锋描写芸芸众生的庸常生活。  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刘震云凭借他活跃的思维方式、犀利的语言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嗅觉,形成
期刊
自我实现——个人能力的表达和创造性运用——只有在个人面对并经历焦虑后,才有可能发生。身心健康的个体的自由,就在于他能够在面对和克服威胁时,充分运用新的可能性。度过焦虑,才能寻求并部分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自我度量都扩大了。脑损患者最难具备这种忍受焦虑的能力,儿童的忍受力高些,具创造力的成人的忍受度最强。  苏利文主张,“自我”就在小孩的焦虑经验中诞生。婴儿在与母亲的早期关系中,学会分辨许
期刊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访了许多国家,走到哪里,都掀起一股“泰戈尔热”。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目共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类似《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的小诗。徐志摩曾说:“在新诗界,除了几位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外,十首作品里至少有八九首是受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泰戈尔有哪些著名的中国粉丝吧!  徐志摩——
期刊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于是也就有了投机取巧之人,钻研考场作弊手段,企图蒙混过关。为了维护考试公平,王朝统治者与作弊者展开了长达1300余年的“反作弊斗争”。  夾带是科举考试中最常见的作弊方式。但隋唐时,并不禁止考生携带考试资料人场。到了宋金时期,朝廷对“怀挟”行为开始严打:人场前,考生必须经兵士仔细搜身;考场内,有兵士巡行监视,考生之间以墙隔开,每个考生所在隔间称
期刊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创作于绍圣四年(1097)七夕,相传是秦观寄情长沙义倡而作。  义倡:秦观南迁,取道长沙,邂逅了一位艺妓。两人分别之时,约定重逢时,便是长相厮守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南宋文学家洪迈提到常州校官钟将之感其事,为艺妓作传,名《义倡传》。  立意:前人写牛郎织女多突出悲苦离愁,而秦观一反俗套,将旧题翻出新意,歌颂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独出机杼,立
期刊
因为推行仁政失败,孟子决定离开齐国。在昼城住宿时,有个热心人想替齐王留住孟子,就恭恭敬敬地好言劝说他。不料,“不应,隐几而卧”,孟子不仅没有任何回应,还侧倚着一旁的小桌子闭眼打盹。这样“无礼”的行为,谁遇到都会生气,这个客人也不例外。  他愤愤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不敢来见您了。”言下之意,大有“你孟夫子徒有虚名”的味道。  客人说完就想走。也许是看在客人
期刊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在上一期“整本书阅读·实践课”栏目中,我们重点讲解了怎样读懂《红楼梦》的细节,特别强调要“咬文嚼字”“钻求文义”,透过文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好的句子,读到好的段落,读到好的书,心中大为感动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通过每月的阅读打卡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把这个月读到的让你感动的句子、诗歌、段落摘抄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悟,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阅读独唱团》吧!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聯系方式哦!
期刊
对比文本: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周国平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阅读: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思考:  1.在生与死之间,司马迁为何选择了生?  2.司马迁是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人《史记》中的?  3.文中所说的“就自己的生死而言,这也是对权力者的宣言”,指的是什么宣言?  阅读手账不必做得十分漂亮,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它就是有价值的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不单单是……”这种否定句,就体现了思辨性思维的语言建构。在巴金的散文作品《灯》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在说人活着“不是单”靠米,还靠其他东西,巴金认为人活着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保证,更要有心灵生活的滋润和精神生活的支撑。通过“不单单是……”这样一个具有思辨性的否定句,我们就了解了句子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