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泰戈尔:光风霁月与怒目金刚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yang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光风霁月:泛神论与美的哲学
  泰戈尔恬适静穆、低回曲折的一面多表现在他1912年至1916年间创作的几部抒情诗集中,而正是其中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帮助他获得了欧洲文学界的赞赏,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诗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较集中地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吉檀迦利》是一部颂神诗,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的泛神论与人道主义。泰戈尔将天地、人、万物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是神。泰戈尔的泛神论不是盲目崇拜神,它的前提是人性的觉醒和生命的觉悟,他强调人的獨立:“在断念屏欲之中,我不需要拯救。在万千欢愉的约束里我感到了自由的拥抱。”在这种前提下,泰戈尔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又应节地跳舞。”诗人努力地在诗中提升人的地位、人的自信和人的尊严,拉近人与神的距离,将神融人人的生命里一切有形与无形的活动之中。由于人神的融合,传统的人的生命与生活变得充满幸福与快乐,并感到自身的崇高与卓越。
  以赛亚·柏林评价泰戈尔说,“他一生志在只创造美的事物,只说真话”。泰戈尔主张“文学应该通过优美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它应借助于比喻、韵律和暗示方式来表现”。而我们读泰戈尔,最强烈的感受即是美。除了格调上的美,音韵、修辞等形式上的语言之美,从内容上来说,泰戈尔的诗着重表现恬静的自然风物之美,如秋日澄碧的蓝天、七月沉沉的夜雨、璀璨闪烁的星空;再者是人之美,如怀抱水瓶到池塘汲水的妇人、脚上银镯作响的美丽少女、树影下憩息的农夫。除了描绘动人的面孔,泰戈尔还描绘人的善和内心世界之美。《新月集》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诗,诗人对儿童心理的出色描绘,把读者带回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勾起人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此外,在泰戈尔看来,美不光是自然美、人情美、善,还是神秘和智慧,《飞鸟集》中有不少富于哲理的短诗,寓意深长,发人深思。如:“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二、怒目金刚:爱国与民主主义
  祖国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和苦难在泰戈尔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爱国主义思想犹如冲溃堤坝的滚滚怒涛,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在早期的诗集《故事诗》中,诗人采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猛烈地抨击殖民者。在诗中,他借古代民族英雄之口宣泄了自己对殖民者的满腔仇恨:“去推翻暴君,重整江山,去把侵略者的胸膛用利剑刺穿。”(《戈宾德·辛格》)。他宣传复仇思想(《最后一课》),他歌颂那“穿着礼服,戴着花冠”从婚礼上奔赴战场的古代爱国英雄(《婚礼》)。
  反对殖民统治同样是泰戈尔短篇小说的重要主题。在《履行的诺言》中,他讲述了一个破产农村手工业纺织工人的悲惨命运,用生动的语言控诉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农村经济的破坏:“钢铁的魔鬼突然从海外袭来,用喷出火焰的利箭击败孤立无援的织布机。把饿鬼送进了织工的家庭,同时在工厂烟囱里用蒸气的啸声演奏着它的胜利进行曲。”
  反对封建主义是泰戈尔民主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泰戈尔作品中反封建的主题涉及面很广:既有对封建种姓制度的批判,也有对宗教虚伪的嘲讽;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抗议,也有对封建剥削的揭露。在故事诗《婆罗门》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憎恶与愤慨。在《丈夫的重获》中,他借古代宗教改革家杜尔西达斯的话,嘲笑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愚昧。在《纸牌国》和《弃绝》这些短篇作品里,他或以寓言形式托物言志,或如实叙写现实生活的面貌,揭露印度种姓制度的罪恶。
  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泰戈尔以饱蘸印度人民血泪的笔,深刻地反映了他们苦难的命运,他更以激越奔放的战斗诗篇和小说,歌颂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对祖国的独立、进步和繁荣充满信心。而这正是泰戈尔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的作品深受印度和世界人民热爱的原因。
  三、以和谐为美的文学观
  泰戈尔认为,文学之美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泰戈尔认为文学的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形式为表现它而服务。“我写了许多散文诗,在这些散文诗中我想说的东西是其他形式不能表达的。它们使人感受到俭朴的、日常的生活气息。它们可能没有富丽堂皇的外表,但它们并非因此而不美。”同时,泰戈尔承认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形式的创新甚至能够给内容的表达带来清新的活力。泰戈尔本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学形式方面的创新。给他带来盛名的《吉檀迦利》便是最好的例证,它被视为“把音乐注人散文之中——赋予这种平淡的表现手段以韵律”的一次成功的实验。此外,泰戈尔还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他深受英国抒情诗歌的影响,他还对日本俳句擅长节制地表达感情十分赞赏,模仿着作了许多风格和形式都与之相接近的诗,后来以《迷途之鸟》和《习作》为题出版。
  其次是想象和现实的统一。文学既要反映现实,又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笔录,文学与想象力有着紧密联系。泰戈尔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要把现实的自然世界转化成为我们的心灵世界,做到这一点要借助“艺术家的才华横溢的想象力”。泰戈尔认为文学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文学家必须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改造和加工。“自然创造物与真实的本质存在着差距,文学语言的桥梁,不仅缩短那种差距,而且使自然创造物接近本质。文学赋予那种接近,因此我们称结合为文学’。”
  再者便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当我们阅读泰戈尔的诗歌,总会被他诗中的自然之美与人的心灵之美所打动。泰戈尔一方面强调文学对象征神明创造的自然之美的捕捉,一方面强调对人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挖掘。泰戈尔有一句妙语:“世界的呼吸正在我们心灵的芦笛上吹奏什么样的调子,文学也就努力反映那个曲调。”在泰戈尔看来,“外界自然和人类性格每时每刻都在人的内心里取得形式和发出乐声,然后,作家通过语言的创作,把它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动听的歌,这就是文学。
  泰戈尔的和谐统一真理观渗透了他的文学思想的方方面面,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永续的和谐之美。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泰戈尔总是善于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他们接受他高深的教诲。”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则说:“我每日读泰戈尔,读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的一切烦恼都忘了。”在大众印象中,泰戈尔是一个有着佛陀般智慧、超然的老人。但这只是泰戈尔的一面,泰戈尔除了充满光风霁月的神秘主义,还有怒目金刚的一面,他之于印度的伟大,更在于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对民族的热爱。
其他文献
自我实现——个人能力的表达和创造性运用——只有在个人面对并经历焦虑后,才有可能发生。身心健康的个体的自由,就在于他能够在面对和克服威胁时,充分运用新的可能性。度过焦虑,才能寻求并部分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自我度量都扩大了。脑损患者最难具备这种忍受焦虑的能力,儿童的忍受力高些,具创造力的成人的忍受度最强。  苏利文主张,“自我”就在小孩的焦虑经验中诞生。婴儿在与母亲的早期关系中,学会分辨许
期刊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访了许多国家,走到哪里,都掀起一股“泰戈尔热”。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目共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类似《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的小诗。徐志摩曾说:“在新诗界,除了几位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外,十首作品里至少有八九首是受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泰戈尔有哪些著名的中国粉丝吧!  徐志摩——
期刊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于是也就有了投机取巧之人,钻研考场作弊手段,企图蒙混过关。为了维护考试公平,王朝统治者与作弊者展开了长达1300余年的“反作弊斗争”。  夾带是科举考试中最常见的作弊方式。但隋唐时,并不禁止考生携带考试资料人场。到了宋金时期,朝廷对“怀挟”行为开始严打:人场前,考生必须经兵士仔细搜身;考场内,有兵士巡行监视,考生之间以墙隔开,每个考生所在隔间称
期刊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创作于绍圣四年(1097)七夕,相传是秦观寄情长沙义倡而作。  义倡:秦观南迁,取道长沙,邂逅了一位艺妓。两人分别之时,约定重逢时,便是长相厮守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南宋文学家洪迈提到常州校官钟将之感其事,为艺妓作传,名《义倡传》。  立意:前人写牛郎织女多突出悲苦离愁,而秦观一反俗套,将旧题翻出新意,歌颂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独出机杼,立
期刊
因为推行仁政失败,孟子决定离开齐国。在昼城住宿时,有个热心人想替齐王留住孟子,就恭恭敬敬地好言劝说他。不料,“不应,隐几而卧”,孟子不仅没有任何回应,还侧倚着一旁的小桌子闭眼打盹。这样“无礼”的行为,谁遇到都会生气,这个客人也不例外。  他愤愤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不敢来见您了。”言下之意,大有“你孟夫子徒有虚名”的味道。  客人说完就想走。也许是看在客人
期刊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在上一期“整本书阅读·实践课”栏目中,我们重点讲解了怎样读懂《红楼梦》的细节,特别强调要“咬文嚼字”“钻求文义”,透过文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好的句子,读到好的段落,读到好的书,心中大为感动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通过每月的阅读打卡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把这个月读到的让你感动的句子、诗歌、段落摘抄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悟,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阅读独唱团》吧!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聯系方式哦!
期刊
对比文本: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周国平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阅读: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  思考:  1.在生与死之间,司马迁为何选择了生?  2.司马迁是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人《史记》中的?  3.文中所说的“就自己的生死而言,这也是对权力者的宣言”,指的是什么宣言?  阅读手账不必做得十分漂亮,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它就是有价值的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不单单是……”这种否定句,就体现了思辨性思维的语言建构。在巴金的散文作品《灯》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在说人活着“不是单”靠米,还靠其他东西,巴金认为人活着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保证,更要有心灵生活的滋润和精神生活的支撑。通过“不单单是……”这样一个具有思辨性的否定句,我们就了解了句子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
期刊
背景链接  19世纪的欧洲,法国七月革命中金融资产阶级推翻了波旁王室的统治,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了进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加上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资本主义在欧洲获得全面胜利。当资本主义为社会创造出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经历过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的欧洲文坛,转而对社会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遵循着古希腊、古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