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正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小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和教育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就像正在成长中的小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促使其染上各种病虫害。一种现象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成因,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不良习惯行为的形成也是如此。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
第一,判断能力低下,行为从众盲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到足够拥有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又还未脱离幼稚盲目跟从他人行为的心理弱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未拥有足够的见识判断,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既想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同时心理又缺乏底气,就会盲目跟从他人。
第二,学习生活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但又缺乏正确的认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有时还会表现为顶撞老师,发泄犟脾气,小动作不断,骚扰其他同学等不良行为。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客观因素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常常有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是全方面的这一错误认识。许多家长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道德品行等方面,学校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所以在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在上小学,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升学压力又不重,长大了上中学了自然而然就懂事,会好好读书,不好的习惯也就会自己改了。甚至还有绝大部分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利于孩子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的不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家庭中的其他不良因素影响孩子良好课堂习惯养成。小学生模仿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其他家长的不良影响。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等不良行为习惯。
第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習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三,社会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现在的孩子放了寒、暑假,通常会被父母关在家里或送去课外辅导班,要么在家看电视、打游戏、要么在兴趣班学习,很少出去参加社区活动;三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五是社会风气,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不良的暴力电视剧、游戏、电影会引起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
总之,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
第一,判断能力低下,行为从众盲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到足够拥有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又还未脱离幼稚盲目跟从他人行为的心理弱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未拥有足够的见识判断,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既想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同时心理又缺乏底气,就会盲目跟从他人。
第二,学习生活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但又缺乏正确的认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有时还会表现为顶撞老师,发泄犟脾气,小动作不断,骚扰其他同学等不良行为。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客观因素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常常有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是全方面的这一错误认识。许多家长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道德品行等方面,学校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所以在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在上小学,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升学压力又不重,长大了上中学了自然而然就懂事,会好好读书,不好的习惯也就会自己改了。甚至还有绝大部分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利于孩子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的不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家庭中的其他不良因素影响孩子良好课堂习惯养成。小学生模仿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其他家长的不良影响。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等不良行为习惯。
第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習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三,社会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现在的孩子放了寒、暑假,通常会被父母关在家里或送去课外辅导班,要么在家看电视、打游戏、要么在兴趣班学习,很少出去参加社区活动;三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五是社会风气,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不良的暴力电视剧、游戏、电影会引起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
总之,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