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让阅读向深处漫溯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文本细读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难以深入、细致、全面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致教学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段的表面分析上,阅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本细读主要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对修辞手法的解析、对语言风格的体悟以及对文本写作特色的关注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文本细读作为教学阅读的有效方法。
  一、细读文中的“小事”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叙事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大事,也有一些小事,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事,往往蕴含着“大”道理。教学时教师要就教材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之处引导学生品析,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所隐含的意蕴。
  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是吴冠中所写,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是歌颂母爱的文章,描写父爱的文章很少,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在那平白如话的语言里,却饱含着浓浓的父子情,这与作者的选材与独特的表达是分不开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所描写的事情虽然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却小中见大,把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如父亲为了省钱带“我”住便宜小客栈,被臭虫咬醒,父亲很心疼“我”;父亲带“我”逛庙会,给“我”买好吃的,替“我”做万花筒;父亲背“我”上学,替“我”铺床,给“我”缝补棉被……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可是事情越小,越能体现出父亲对“我”爱得深沉。教学时,教师要从这些小事入手引导学生细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那深沉的父爱。
  在《父爱之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父亲为“我”做的一些小事上,鼓励学生细读,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使学生由衷地感悟到:连一些小事都为孩子考虑周全,一心为孩子着想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爱会是多么深沉。
  二、细读平淡的语言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语言优美,有的语言看似平淡无奇。这些语言是真的平淡无奇吗?当它们被选入教材的时候肯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就文中平淡中见神奇的地方进行细读,能帮助学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四年级下册《猫》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老舍的文章一般很少有很长的句子出现,而且以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较多,每句话读起来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但是细细品来,你就会发现他那深厚的语言功底。如读着“说它贪玩吧……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些句子,让你不由得会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宠溺,就像是亲耳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感觉是那么亲切。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就这些语言细读慢品,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猫》一文中,老舍那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学生只有在细品中才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并进行品读感受,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细读重复的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经常会有同样的文字内容多次出现的现象,这往往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凝聚着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不同用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就课文中那些看似重复的句子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语义丰富、灵活运用的妙处。
  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里,作者在一段话中重复出现了两次“掌声”,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对这些看似重复的句子进行细读,就很难感受到隐藏在这些掌声背后的真正内涵。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文本中“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进行细读,并让学生思考这两次掌声背后的意义是否一样。在联系上下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这段话中教室里第一次响起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支持、加油与鼓励,第二次响起的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故事讲得好的赞许、表扬、佩服……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样的句子,学生从中读出了不同的味道,真切体会到了隐藏在两次掌声背后的不同含义、不同情感。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到文本中多次出现的同样句子的时候,教师不要无视,置之不理,而是要停下教学的脚步,引导学生就这些词句进行细读,以使学生在同样的句子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意蕴和内涵,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四、细读课文的空白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在作品中设置一些留白之处,这些留白之处就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一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
  如五年级上册《搭石》一文第2自然段中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上了点年岁的人……只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作者在这里只写了上了年纪的人顺手摆搭石的情景,村子里还有年轻人、小孩、学生等,他们在看到上了年纪的人还在摆搭石的时候又会怎样做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展开想象并说一说。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有学生说:“一些正在赶路的人在对缺少搭石的地方不屑一顾的时候,看到老人的动作感到很惭愧,就连忙转过身来,去看看还有没有地方的搭石没有摆好。”有学生说:“看到大人在摆搭石,一些学生和小孩子也有样学样,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那些年紀大的人看到这些心里甚是欣慰。”……在学生的想象说话中,他们读出了无字之外的精彩,对作者家乡的人们的感受更深刻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想象说话。这样教学,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丰富与充实,更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从而使作者心目中的家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出了超越课文内容之外的精彩。
  五、细读独特的表达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侧面描写可以更好地烘托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教学时教师从文章表达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表达的好处,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表达运用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文主要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赞扬了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这篇课文为什么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这与作者那独特的表达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刷子李》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刷子李的技艺是多么高超,而是以曹小三的表现来间接衬托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文中曹小三“半信半疑”与刷子李的“艺高胆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分别画出描写曹小三和刷子李在刷墙时各自的特点的句子,并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之处引导学生细读,可以使读者由衷地对刷子李进行肯定和赞叹。这样引导学生细读,抓住了阅读重点,可以促进学生对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特点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在教学中,教师从文章的描写方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读出文章的独特魅力,还让学生在细读中收获了更多的阅读精彩。
  文本细读就是指教师应寻找到文本中的“缝隙”,引导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声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的“缝隙”处,见缝插针,引导学生细读。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阅读精彩。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值得学生细细品析。于是,很多教师将较多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表达与交流,看似呈现出开放的课堂,但学生的动态生成缺乏统整,认知层次停滞不前。如何将经典文本中零散的信息进行统整,笔者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主题,让零散信息不断聚合  小说的核心主旨是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特点而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拥有怎样的识字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很大。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我们只有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逐步落实语言运用,才会为以后的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具
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简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成为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堪称上乘之作,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还描摹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受诗句中描摹的画面之美。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近对比,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与文化、提升语言和表达、培养审美和创造的任务,还担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儿童哲学阅读”这一概念,通过阅读引发儿童思考,形成哲学思辨。哲学阅读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重在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并“寻找自己的意义”。  一、儿童哲学阅读的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也从以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恰当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
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统编本教材在习作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排,紧紧抓住“学会读书”“学会习作”两个核心点,践行读写结合的理念,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就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谈谈教材中习作设计新亮点。  一、编排独立化  阅读六年级上册整本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习作编排上的一
所谓应用文,《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收据等。”教材入选的应用文都尽量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其生活实际,能在生活中有效运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但应用文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和语言特色,和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比较而言,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课堂教学容易产生程式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艺术。教学中,可针对应用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统编本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中有单元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再通过课文的学与用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宏观把握,联结语文要素  小学阶段语文要素具有连贯性和螺旋式上升性,只有深度研读教材,才会更好地落实到每一年级、每一单元、每一课以及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就语文要素“观察”而言,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要素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统编本教材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可谓下足了气力,无论是书后练习还是语文园地,处处可见语用能力实践的元素。作为意蕴丰富的母语,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句本身的理解和品悟上,还要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词句本身独特的味道,从而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积累词语,积淀语感。笔者以教材中一些词语教学和片段的阅读为例,谈谈自己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