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习作设计新亮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yi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统编本教材在习作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排,紧紧抓住“学会读书”“学会习作”两个核心点,践行读写结合的理念,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就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谈谈教材中习作设计新亮点。
  一、编排独立化
  阅读六年级上册整本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习作编排上的一大特点是: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习作的编排自成体系。
  大部分习作都与课文阅读相配合,即根据本单元所教的阅读主题和语文要素,把习作要点和阅读内容进行统一。如第一单元主题是“走进自然”,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设置的习作内容是“变形记”,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第二单元主题是“革命岁月”,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内容是“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写一次活动,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写场面时,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还要写出自己的体会。也有些习作没有紧紧依附于阅读单元,这个定位为习作自成体系提供了根本保证,使其不再完全受制于单元主题和文体。比如,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习作内容是“有你,真好”,要求通过具体的故事写一个人,写出“有你,真好”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的编排为学生制订了一个能力培养的序列,每次习作话题都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使学生懂得习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编排立体化
  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统编本教材每册都编有八个单元习作,撑起了习作的框架,但是每学期只进行8次习作,训练量肯定不够。学生达不成习作教学目标怎么办?为此,教材在很多单元都设计了小练笔,小练笔或者位于课后习题中,或者位于“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
  小练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依托于课文的语言材料。如《穷人》的课后第4题:“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这个题目以课文中的句子作为支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对桑娜的第一次沉默心理进行想象补白。题目提供了素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把课文的第12~20自然段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在体味人物语言的基础上联系具体语句来猜想桑娜的心理,然后分别站在桑娜和渔夫的角度去想一想,这第一次沉默,桑娜可能内心正在想该如何跟丈夫开口,想丈夫会不会答应收留孩子,也可能做好了即便他不同意,自己也要设法收留孩子的心理准备。从课文的朗读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把桑娜的紧张和欲言又止写下来。(2)也有部分小练笔,没有给出直接模仿的语段,而是提示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表达。如《草原》课后第3题:“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草原》记叙了作者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为学生描写人间真情打开了思路,可以作为学生练笔的范例。(3)还有的小练笔既提供了课文中可模仿的段落,又给出了课外读物上相类似的段落,让学生写一写类似的情景。如“语文园地三”的“词句段运用”第2题要求学生写一写对某事入迷的情景,这个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小练笔就是为落实单元习作要求而设置的练习。
  除了单元习作、小练笔,教材中还有一些单项练习。如从《开国大典》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热烈、庄严气氛的句子后,在旁邊作批注;《桥》最后才点明老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和学生讨论这样写的好处等。这些都是统编本教材中习作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项训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立体网络,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题材生活化
  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好的作品,作者因为有所感,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提起笔来才能行云流水。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表达,统编本教材编写的总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时代性。翻看六年级上册教材,编排的习作题目都呈现出生活性,习作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
  这8个单元的习作,题目有全命题和半命题两种,都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而来的。“变形记”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多彩的活动”是写一次活动,要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其他文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备课。教师吃透了《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了名师的教学实录,还从网上下载了不少精典的教学设计,不是用心良苦了吗?问题就出在这里,《教师教学用书》也好,名师课堂实录也好,经典的教学设计也好,哪怕学得再像,仿得再真,那也只是他人的见解,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  所以,借鉴,永远只能是借鉴。没有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没有把握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伪阅读”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在阅读,实际上并没有融入文本,没有与文本进行真正密切的对话,阅读效果甚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呢?  一、在追问中真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惯性或者懒惰心理,经常会出现被动应答或者表面应答的现
选入统编本教材的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感受,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文眼处入手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凝练成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个词语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诚然,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的与语
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值得学生细细品析。于是,很多教师将较多的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表达与交流,看似呈现出开放的课堂,但学生的动态生成缺乏统整,认知层次停滞不前。如何将经典文本中零散的信息进行统整,笔者结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主题,让零散信息不断聚合  小说的核心主旨是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特点而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拥有怎样的识字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很大。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我们只有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逐步落实语言运用,才会为以后的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具
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简洁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成为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堪称上乘之作,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还描摹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感受诗句中描摹的画面之美。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远近对比,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与文化、提升语言和表达、培养审美和创造的任务,还担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儿童哲学阅读”这一概念,通过阅读引发儿童思考,形成哲学思辨。哲学阅读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重在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并“寻找自己的意义”。  一、儿童哲学阅读的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也从以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恰当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
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