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已经是央企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线职工越来越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11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在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这番话,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共申请专利9681件,占中央企业2010年申请专利总数的18.5%,授权专利5460件,占中央企业2010年获授权专利总数的17.8%,征集合理化建议182.5万条,形成技术秘密和先进操作法2.7万项。这些成果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有力地提升了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领”成为创新主体
“我的大学在宝钢。”宝钢股份技能专家孔利明发自肺腑的感受引来场下热烈的掌声。
孔利明原为宝钢股份运输部普通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我的大学”里刻苦钻研,逐渐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上海市工人发明家,甚至成为人才院的兼职教授。孔利明目前已拥有190项专利,是上海市个人职务发明专利第一人。20多年来,孔利明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主导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宝钢式创新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每天产生6件企业技术秘密,其中40%由一线职工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宝钢有3位。宝钢现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完成课题19902项,自主管理小组14728个,实现成果12446项。近三年来,宝钢职工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48.9万条,申报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
在各大央企,象孔利明这样立足岗位、勇于创新的“蓝领”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孔祥斌、王洪军、巨小林、韩明明等一大批受人尊敬的“工人发明家”“金点子大王”“专利能人”,以及向东班、铁成班、国华班、余梦伦班组等不计其数的创新标兵班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央企,一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蓝领创新”的群众性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热情,也夯实了央企冲向世界一流企业前列的人才基础,更为其他企业和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视角和方向指引。
“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推动中央企业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姜志刚副主任强调指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期间“一五三”發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它对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步伐,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为“蓝领创新”培育成长沃土
近年来,中央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逐步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一些企业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认识不到位,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未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性、可持续性。这些因素都造成某些企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滞后。
此次交流会上,宝钢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表示,掌握丰富劳动经验和技能的职工,是“蓝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应成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岗位创新之间的接合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及中国北车集团也就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交流。
为什么以宝钢为代表的这些中央企业,在职工创新方面迈出了如此可喜的步伐?
在宝钢“蓝领创新”活力旺盛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宝钢的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形成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职工创新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等六个梯次,逐步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由个人到团队、由低端到高端的创新格局。同时,还建立了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职工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宝钢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管理,搭建了职工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创新活动基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支‘职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以激励职工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对标一流、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这些构成了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丰富内涵。”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高度评价了宝钢在职工创新方面的举措,并对宝钢生产现场职工创新平台表示了赞赏。
姜志刚指出,要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定位职工技术创新的宏观意义,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再次推上全新的发展阶段。他还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央企业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提高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科学化水平;立足基层,重心下移,把班组和岗位建设成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培育典型,营造氛围,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打造成精品工程;创先争优,增强活力,奏响央企职工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共申请专利9681件,占中央企业2010年申请专利总数的18.5%,授权专利5460件,占中央企业2010年获授权专利总数的17.8%,征集合理化建议182.5万条,形成技术秘密和先进操作法2.7万项。这些成果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有力地提升了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领”成为创新主体
“我的大学在宝钢。”宝钢股份技能专家孔利明发自肺腑的感受引来场下热烈的掌声。
孔利明原为宝钢股份运输部普通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我的大学”里刻苦钻研,逐渐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上海市工人发明家,甚至成为人才院的兼职教授。孔利明目前已拥有190项专利,是上海市个人职务发明专利第一人。20多年来,孔利明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主导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宝钢式创新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每天产生6件企业技术秘密,其中40%由一线职工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宝钢有3位。宝钢现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完成课题19902项,自主管理小组14728个,实现成果12446项。近三年来,宝钢职工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48.9万条,申报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
在各大央企,象孔利明这样立足岗位、勇于创新的“蓝领”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孔祥斌、王洪军、巨小林、韩明明等一大批受人尊敬的“工人发明家”“金点子大王”“专利能人”,以及向东班、铁成班、国华班、余梦伦班组等不计其数的创新标兵班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央企,一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蓝领创新”的群众性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热情,也夯实了央企冲向世界一流企业前列的人才基础,更为其他企业和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视角和方向指引。
“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推动中央企业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姜志刚副主任强调指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期间“一五三”發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它对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步伐,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为“蓝领创新”培育成长沃土
近年来,中央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逐步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一些企业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认识不到位,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未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性、可持续性。这些因素都造成某些企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滞后。
此次交流会上,宝钢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表示,掌握丰富劳动经验和技能的职工,是“蓝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应成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岗位创新之间的接合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及中国北车集团也就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交流。
为什么以宝钢为代表的这些中央企业,在职工创新方面迈出了如此可喜的步伐?
在宝钢“蓝领创新”活力旺盛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宝钢的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形成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职工创新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等六个梯次,逐步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由个人到团队、由低端到高端的创新格局。同时,还建立了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职工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宝钢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管理,搭建了职工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创新活动基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支‘职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以激励职工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对标一流、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这些构成了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丰富内涵。”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高度评价了宝钢在职工创新方面的举措,并对宝钢生产现场职工创新平台表示了赞赏。
姜志刚指出,要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定位职工技术创新的宏观意义,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再次推上全新的发展阶段。他还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央企业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提高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科学化水平;立足基层,重心下移,把班组和岗位建设成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培育典型,营造氛围,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打造成精品工程;创先争优,增强活力,奏响央企职工有力量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