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余淳真实的底线在哪里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淳在推掉北京台一个节目的录制后,匆匆赶来接受采访。对于自己的戏突然扎堆儿播出,他反应淡定。“现在题材扎堆是电视台要收视率的结果,这会让这个题材加大风险,很多制片人会一哄而上,跟着便有大批内容雷同的剧落马。”
  于淳坦承自己并不算有名气的导演,都市题材的火热荧屏让他的戏通常拍完就播,再也不像前几年要等个一年半载才有播出的机会,这虽然让他免除后顾之忧,但同时期充斥荧屏的雷同之作令他颇不愉快。“老是这个东西,没有新花样,观众一定会烦的。都市生活剧的框架很大,可以延伸出很多枝节,不能眼睛只盯在家长里短上,我们不仅要创新,还要从过去的优秀作品中汲取灵感,也要在生活中学习,提纯真实。”
  其实,我们从余淳的作品名单中,可以看出一种共性:家庭、亲情、轻喜感,是他始终离不开的方向。观众从《老牛家的战争》认识余淳,到《马文的战争》、《李春天的春天》,他的知名度开始攀升,在这段不算短的过程中,虽然余淳并不缺戏拍,但电视剧导演群体整体风格缺失和形象模糊的问题,也使得一批有才华的导演个人形象并不突出,余淳同样经历着戏红人不红的尴尬。若说一点儿不在乎名气,显然有点装,但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让作品说话。当他的一批有着饱满百性情怀和展现小人物内心温度的电视剧渐渐走入观众心中时,余淳也从隐形到显形。
  余淳说,“电影导演可以个性化,但电视剧不能由着导演的个人喜好,它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又不能没有导演的印记,在市场需求和个人风格之间如何找平衡,是一门功课。”
  几年下来,余淳坚持的都是一脉相承的节奏明快、风格质朴的正剧。《马文的战争》《李春天的春天》、《林师傅在首尔》、《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等,这些戏像一场场比赛,虽然奔跑在不同的跑道上,但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余淳说,生活剧是让自己有感觉的东西。
  其实,在《马文的战争》之前,余淳与所有新人导演一样被动,“感觉”这个东西也如段誉的六脉神剑,不能真正做到意指心发。他的前期作品因题材无法统一,风格更加不敢妄谈。而《马文的战争》作为他执导的第四部长剧,他又是制片方最后择定的导演,在进组后所有的场景、主创都已确定的情况下,他这道命题作文打了高分,并遇到一对最好的合作对象,宋丹丹和林永健。此后,他才有了在都市生活剧领域里的发力,也逐渐有了明晰的创作思路。比如:视角锁定平民百姓、演员不用俊男靓女、情感务求平和真实、故事争取喜感不断。
  也许是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艺术审美,宋丹丹曾对余淳说,“以后,我的戏适合你来导的,我会推荐,你的戏适合我来演的,我就接。”
  此后,他们又合作了《李春天的春天》。据余淳回忆,当时“剩女话题”已经过剩,在项目策划时期,主创本想打出“李春天”这张剩女牌,但余淳认为故事本身的细腻情感比任何时髦话题都更易深入人心。
  “一对大龄都市男女,一个有精神洁癖,一个受过情伤,而且他们的爱情阻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两个人的内心,这样密集的心理戏,在没有强烈矛盾冲突的情节里,反而更清新,更文艺,也更容易与这个层次的观众产生共鸣。同时,这也相当考验演员的功力,宋丹丹和徐亚军是最大的功臣。”
  确如余淳所说,这部剧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反响很大,他们对人物的探讨和分析也十分深入,并在豆瓣上打出8.1的高分。这给了他新的惊喜和触动,“这部戏之后我一直在想,真实和造梦到底要如何平衡。我拍《老牛家的战争》时,有意识地还原了生活中真相残酷的一面,而这部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观众喜欢看梦,但更喜欢扎实的、健康的、有生活基础的梦。”
  有了两部戏良好的合作基础后,宋丹丹又与余淳合作了《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和《妈妈的花样年华》。余淳说前一部是他个人印记最明显的都市轻喜剧,华录百纳作为投资方,原本的剧本里设计了一个婆婆,但被余淳大胆删掉。他对制片人说,我不想再出现婆媳的问题,我们要跳开固有的思维模式,我想把视角放在成家立业后的90后面对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如何去一一化解。
  “这部戏多少是有点重口味的。我拍的时候也比较疯,演员也演得很奔放。丹丹姐还开玩笑说,‘这样行吗?行吗?怎么能这么拍啊!’我说‘我们就是要用力猛一点儿,不温不火的戏观众也都看腻了。’不过,有一点很难得,虽然演得挺猛,但情感是非常踏实的。”
  余淳导演拍纪录片出身,这也决定了他对现实题材和艺术真实的执迷。他坦言自己不想拍战争剧或古装剧,他认为那些东西很虚假,而写实的,有情感有温度的现代戏反而对他更有挑战。“越是生活剧越要求真实感,往往这又是最难体现的地方。电视剧用影像来完成,对真实地还原导演和演员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而我知道真实的底线在哪里,我也喜欢去探寻生活的原态。”
其他文献
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个有着海外背景,自许自己更像个社会活动家,懂得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外表温文儒雅的浙商,一直在阐述一个观点:我们与国内电影人的理念不同。那么,他和他的电影真的就能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奇迹吗?这样一部由国际团队打造,没有任何知名演员加盟的影片,想要在中国这块电影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在笔者看来,他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文化产业要接地气需要有非常高的情商  《影视
期刊
《黄金大劫案》里有个角色,叫顾茜茜,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白富美”,没有什么经历,没有什么手段,只有一个千金的身份和楚楚动人的花容,但是她善良执著,情感动天,最后硬生生把一个不择手段的混不吝改造成了雅皮。这是一场意外,但是也是一种能力。宁浩说,程媛媛就是这个顾茜茜的不二人选。  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你觉得她既是一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又是一旦陷入爱情就死磕到底的精神伴侣。她有与这个年龄最合时宜的
期刊
在朱志平的办事桌上,堆着厚厚一摞的文件,很是显眼,只是试探性的一问,是剧本吗?答案是出乎意外的肯定:“是,我有空就看剧本,浙商有这么一种精神,不睡觉也要工作。”朱志平轻松一道。这是他这两年来最大的改变,他以往用来打高尔夫球的休闲生活,被看剧本所取代。  朱志平是个典型的浙商,低调、敢闯。少贫而有志,壮富而好善,家足而子贵。在2010年成立同方联合影业以前,曾在风云变幻的股市,在风谲云诡的楼市中呼风
期刊
身为西安人的吴奇,不仅有西北人的爽朗,更兼具着年轻人的果敢。不喜欢按常理出牌,勇于尝试。他坚信只要敢做就有一半的成功初会,犹豫不决才是错,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机会。十几岁就进入演艺圈当演员的吴奇,几年戏演下来,发现自己对制作更为钟情,于是卖掉房子又借来了35万元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好好过》,这也让他收获了第一桶金,从此步入了制片生涯。  短短几年间吴奇自己独立运作了五部中小成本的电影。这些片子虽
期刊
量化就很难精品化  《影视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离开电视台,去组建一个公司开始创业?  程力栋:一种潜移默化的人生规划,我觉得人生主要就30年,一般是20到30岁,30到40岁,40到50岁,这三十年是男人的黄金时间,这三十年不能只做一件事,我觉得,至少要做三件事。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觉得做记者非常好,很神圣,弘扬正义,受人尊敬,主要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当这个愿望在后来得到满足,又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期刊
在《北京爱情故事》的“吴狄”出现之前,很多人问李晨,所有扮演过的角色中哪一个更靠近你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通常很为难,似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影子,但又不尽相同。  直到“吴狄”的出现。李晨非常确定地告诉你,这就是25岁之前的他,毫无出入。因为《北爱》就是他的故事,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生活在他的周围,有血有肉,真真切切。2005年之前,其间六年,几段并不顺利的感情生活全部囊括在这一部戏中,是一次对自己
期刊
“我试图实现电影的多义性,希望你们在一个故事里能获得不同的满足。”  管虎的电影所关注的群体,往往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对象,他的电影所探讨的是社会的边缘化,是一股暗流,却也都相当的合时宜,是一个阶段内既被我们忽略过又被我们想起的群体。地下摇滚,警察,民工,患者。  《斗牛》和《杀生》开始,有一些变化,开始讲究象征性的塑造,村庄,愚民。他的成熟显而易见。但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管虎的电影风格却都像
期刊
有观众总结,“生活剧三大宝,媳妇婆婆小三满屏跑”、“过日子就要闹,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闹”,观众的厌倦情绪可见一斑。  都市生活剧往往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是苦情狗血情感纠葛,要么是口沫横飞没事逗贫,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能在换台的瞬间锁住观众视线,创作者往往把故事极端化。我们从近期热播的剧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剧有一个较强的社会热议话题支撑,但因对话题尖锐度和时尚度的过分依赖,也使得曾经温暖和煦、善良平和
期刊
因为制作时代的缘故,  那时候的电影本身就有一种视觉上的冷,  尤其是《冬春的日子》,  还是黑白片,  况且那个时候自己很年轻,  对当时的环境、  社会的状态、人的状态,  都是很直接的切入。  他戴着一副颜色沉闷但设计很别致的眼镜,普通的黑色休闲夹克,黑色牛仔裤,黑色皮鞋。整个人看上去严肃,眼神里又有些隐晦的桀骜。这就是第一眼的王小帅,隐藏在《青红》和《日照重庆》背后的电影作者。    《我
期刊
问题一:翻拍成风,原创难寻  电视剧的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创作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当下翻拍、跟风严重,为了追求短平快的利益回报,往往忽视真实而闭门造车。  陈家林:我最近看电视剧都总结出规律来了,假夫妻多、女土匪多,漂亮狠毒的日本女特务多,挖掘的生活永远是自己眼前那点事,创作者体验生活做得太少。现在的电视剧偏于类型化,对于人物塑造、生活挖掘远不够深刻,多流于俗套。  郭靖宇:因为我的作品一直坚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