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买清末民初民窑瓷吗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清末民初的民窑瓷器被当成了古玩市场中的垃圾而乏人问津,而当今火爆的收藏投资热却让它越来越像是一个蒙尘的“灰姑娘”,成为市场后来者的新宠。殊不知,清末民初时期的民窑瓷器不仅已拥有高高在上的价格,且赝品也已大量出现。
  在《文物天地》收到的求鉴照片中,清末民初时期的民窑瓷器占了相当部分,赝品率很高。民国瓷器只真不假的状况,早被几年前行情上涨蜂拥而入的赝品打破。针对近年才进入市场的收藏投资者而言,能在市场中见到真品的机率不多,恐怕有的收藏投资者收藏生涯的开始就是由赝品引领的。现在首先需要提醒大家的不是如何鉴别真赝,而是你是否还要留在这个市场、这个领域。
  


  目前市场中,不要说“捡漏”捡到明代永乐、宣德时代的陶瓷珍品,就是能用正常的市场价格买到一件档次稍高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民窑瓷器已非易事,市场中更多的是铺天盖地且水平不一的赝品。
  利润引导着赝品是市场的永恒主题。官窑是赝品的主攻对象,仿品成本与真品价格之间的巨大价差是仿品涌现的动力。
  这是一件仿清光绪官窑斗彩婴戏纹碗,款识写法有几分相像,但书写拘谨。底足粗糙,碗外壁纹饰画工呆滞。婴戏纹在此时期的真品上常有出现,但此碗图案既不像光绪朝仿自康熙时期的婴戏纹之生动,也不如光绪本朝官窑器婴戏纹之规整,更多地是加入了仿制者本人的想象。纹饰所用青花呈色和彩釉呈色与真品差别明显。其旁是一件明成化官窑斗彩瓷器仿品。两者相较,几多相近之处,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照片1)
  清光绪官窑四方斗彩笔筒,底足楷书红彩官窑款识写法规整,但拘谨而无生气。底足处理粗糙,大概仿制者至今不明白封建皇权如何至高无上,这就是时代的印迹。如果明清官窑粗糙到此等水准,如何能在拍场上屡创“天价”?笔筒外壁纹饰和图案与光绪时期真品特征相差甚远,彩色更接近现代瓷器的特点,纹饰图案的特点介于明成化器与清雍正器之间。画工虽细,仿制理念和水平却低。看来,仿制者没怎么动脑子。(照片2)
  这件现代仿品放在陶瓷批发市场鲜有人问津,但放在一堆古旧工艺品中,或古董店里就能诱人上当。摊主自言销路尚可,当不是瞎说。仿制水平高吗?不高。只能说明收藏投资者的水平有待提高。其釉面有人为做旧痕迹,纹饰画工既无官窑之精细,又无民窑之自然流畅,仿者只是机械地描摹。盘上黄、紫、蓝诸色与真品呈色差别大,有经验者一眼即可断其真伪。(照片3)
  粉彩折沿盆刚出现时,的确引得不少藏友慷慨解囊。仿制者唯利是图的本性,却让大量同样的粉彩折沿盆上市,从而教育了市场参与者。同类者尚有青花花卉纹折沿盆,大小、器型相同,只是敷彩与纹饰略有区别,其胎较白,釉色白中闪青,与晚清民窑的白胎不同,釉层略厚,更适于仿明末时期的景德镇民窑瓷器。明辨这一点,只要多看即可。(照片4)
  在清末民初的瓷器发展中,“珠山八友”是不能忘却的,同样牢记“珠山八友”的还有那些在市场中观风望雨的造假者。邓碧珊款鱼戏纹饰瓷板画还真有人伸手。是以假为真欲入迷途,还是明察秋毫观假求真?不得而知。
  在邓碧珊瓷板画旁,摆放着一件明成化官窑款红釉大碗和许多红釉盘的底足残片,自然也是从江西景德镇地区烧出来的低档仿品。(照片5)
  


  瓷板画的收藏与投资,由“珠山八友”波及到清末民初的其他艺人。作为造假者,惟妙惟肖地仿烧出“珠山八友”的作品求之不得,但实际仿制水平和市场需要压制了仿制者向大名家范围以外寻求发展,当时的小名家和普通艺人的仿品在市场中泛滥,而小名家和普通艺人的真品长期不受重视,能明鉴者甚少。所以,从瓷板画本身和附着物的特征中发现破绽,不失为方便之法。
  这幅瓷板画应一眼辨真伪。瓷板画的胎釉和彩色皆新,无磨损痕,而所镶木框却已破烂不堪,只凭其一就可立判其伪。不得不说的是,近两年来,景德镇的造假者的摹写文字水平越来越高,除了元青花仿品上的“至正×年”等字迹歪七扭八外,仿清末民初瓷器的文字漂亮了许多,应该是仿制者中又注入了新鲜血液。(照片6)
  四扇屏瓷板画的木框很新,心迷者完全可以偏解成木框系后配所至。通观画面内容,人物身着古装,画法、立意却是近年风格,无清末民初时期的时代风貌(照片7)。
  方型双联笔筒,无经验者难从器型、胎釉、纹饰看出破绽。其上的文章题跋写得流畅,纹饰画工勾描仔细。然而,若熟知这一时期真品特点,就会发现字体过于流畅,片面追求漂亮。而这所谓的漂亮,不是清末民初时期笔下功力的积累,却更像现代书家的华而不实。这是当代所有清末民初仿品文字题跋的通病。另外,纹饰画工过于现代。这些败笔,只要鉴者多接触真品就会发现。(照片8)
  掸瓶无论是在百年前,还是在几年前都被视为寻常之物,“文革”时损毁甚重。随着收藏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和藏品的减少,清末民初时期的民窑掸瓶被纳入了藏品行列,市价在十年中上涨了十几倍,赝品随之涌现。这些待价而沽的赝品被人大批量买走,流散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店和中小城市的旧货市场。鉴别它们其实不难,但如果只凭书本上的特征对照,则不易辨识,因为造假者也是对照真品竭力而为。但许多特征尚仿不到位,藏友有条件藏一真品,对照观察,应事半功倍。(照片9)
其他文献
我家有一块金砖。金砖并非是黄金藏品,乃是泥巴做的方砖,只是专门进贡紫金城的三大殿而用,故称金砖。  其实,姑苏人家,只要祖上是官宦或书香门第,家里有块金砖是不希奇的。因为制造金砖的御窑就在苏州近郊的陆墓乡,金砖制作要求非常高,出窑时常有些次品,督造又严,次品决不能进贡,物件又沉,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流落进了喜爱附庸风雅的姑苏深宅大院里。  记得解放前夕,我们举家从甪直古镇迁移到苏州来,父母亲在靠近观
期刊
在艺术品市场这个行当里,一提“调整”,人们就犯怵。大家都明白,美其名曰“调整”其实说白了就是下调。从去年开始就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的佛教艺术品市场有可能进入调整期。这年头,说起“预测”不由自主就得打个问号,尤其是艺术品市场,那简直是跟“六月的天气”一样没谱,真是应了那句时髦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而关于艺术品市场行情的预测自然也就像 “天气预报”一样“仅供参考”了。    早春三月,远在纽约的佳
期刊
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春秋战国开始,陶俑在古代墓葬随葬品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就人物俑而言,汉代的古拙气势、魏晋的气韵生动、唐代的丰满华丽,各有其美的特色。而河南巩义出土的唐初彩绘人物俑既留有魏晋的遗韵又有唐代的艺术因素,别有意味。  男侍俑,高29厘米。头戴幞头,弯眉细目,高鼻梁,口微闭,嘴角微微上扬,呈现出古风式的微笑。颈细长,身材略瘦,仍有南北朝时“秀骨清像” 的人物遗风。
期刊
2007年11月,“和谐之美——醴陵釉下五彩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京城拉开帷幕。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釉下五彩陶瓷艺术的首次专业展览,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也唤起了人们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关注。在明清景德镇陶瓷占据收藏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今天,醴陵釉下五彩瓷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特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或可成为收藏者独辟蹊径的一个品种。  首先,短暂的生产历史使醴陵釉下五彩成为稀有品种。  醴陵釉下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室外演奏的场景。  五个或坐或立的民间艺人与两匹憨态可掬的母子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上,其中四个坐俑高约10厘米,立俑高约15厘米。其质地为含沙较多的缸瓦胎,俗称大缸料,局部施以褐色釉。整体雕工粗拙,但形神兼备。五位吹奏俑与母子马围成一个U字型,吹
期刊
一位雍容华美的仕女骑着一匹绛红色的马,头戴一顶黑色垂黄纱的帷帽,透过面纱露出丰腴的面庞,细长的柳叶眉,挺直的鼻梁,红色的樱桃小口,更增添了一份妩媚。仕女上身着粉白色地碎花长袖衣,下身着绿地树叶纹长裙。裙上部齐胸,双脚穿黑色长靴,并蹬于脚蹬,昂首挺胸。马身为深褐色,颈部与臂部两侧、马头前额中间饰有白色圆点,圆点内用褐色装饰点缀,马的四蹄呈白色,马笼头以及马身上的装饰均以黑色线条勾画,并在黑色线点下绘
期刊
4月9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书画专场取得了14851.125万港币的总成交额,265件拍品成交219件。该公司中国书画拍卖历来以近现代书画为主,今春的这一结果,给中国区域的近现代书画拍卖带来了相当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此之前,由于2005年以来近现代书画行情的调整,中国书画拍卖步入了一个长达三年的调整期。直到2007年秋拍,在以《赤壁图》为代表的一系列古代书画精品天价成交的带动下,书画拍卖的行情方
期刊
清朝末年,天津艺林中出了一位名扬中外的传奇式人物,他就是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张明山。他的作品生动传神,就像把真人浓缩了一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泥人张”。有人说他把泥炼成了仙丹,简直绝了。徐悲鸿先生则把他和世界著名的雕塑大师相媲美。  泥人张彩塑从张明山开创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统形式,吸取了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特点,在处理写实与夸张、塑与彩的关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
期刊
4月9日,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刘小东2004年绘制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张晓刚1995年绘制的《血缘系列:大家庭三号》各以6192.75万港币、4736.45万港币创画家本人作品成交纪录。电视节目主持人播报后以“松了口气”评说。在股市“哀鸿遍野”、楼市“曲高和寡”、奥运火炬传递频遇干扰之际,中国艺术家作品在国际市场受到追捧,着实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市场中的多米诺骨牌    在中国
期刊
引子:中国玉器的衰落期与复兴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并正式结束了玉器这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典章制度史上发挥过的独特功能。拥有几千年悠久玉文化传统的国家在一夜之间似乎突然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脊梁,反传统的事件接连不断,令人难以理解的狂逆举动日嚣尘上,一浪高过一浪对传统制度与文化的摧残,中华文明备受磨难,物质载体或灰飞烟灭,民俗精神或湮沦变易。在玉器这一具象上的表现则是曾经拥有宗教、政治、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