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如茶道 醇香并致远徐钟琴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校本教研可以如同茶文化的熏陶,引领教师在教与研的理性享受中完成个体修养,从而实现校本教研的和谐之道。
  一、制度把关,汲泉烹茗
  好茶的冲泡必须有好水的加入和火候的到位,学校建立教科研领导小组和制定制度就如同这好茶冲泡前的预备程序。
  1.设立教科研三级网络负责制。校长任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每年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提出科研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分管校长、教科处长和教研组长研究部署与检查督促教育科研工作的具体活动,积极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各科教师认真完成教科研工作,收集和整理一手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总结。三级网络负责制通过“三会一研”逐级负责,层层到位。“三会”即科研领导小组会、教研组长工作会、教学研讨会,“一研”指每周四下午进行的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点面结合,可使学校的教研工作不空、不假、不偏,步步推进,扎实有序。
  2.教科研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制定并完善多种制度,以制度约束、规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激发教师参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宽松有度的教科研氛围。在校园网上增设“教研快讯”,力求涵盖全面、内容丰富,全方位、动态地呈现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二、立足课堂,好茶三泡
  明代许次纾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未尽矣。”教研也可探索一课“三泡”的模式,即选择同一课题由三位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执教,执教前经过组内研讨和调整教案,以课堂教学为“香茶”,以教研为“甘泉”,慢慢冲泡,教和研螺旋式上升。如:五年级《晏子使楚》一课,第一位教师上“家常课”,犹如好茶冲泡的第一道,平常而朴实,但不免有些许杂质。执教者围绕课文重点,层层理解,分析透彻,但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的学习不够自主。教研组通过研讨,提出多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建议,于是进行二次冲泡——“研讨课”,拂去“茶沫”,闻香品味。第二位教师打破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们在课后体会到:跳出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旧模式,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堂”,同时又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够这一问题,想方设法。有了理念的醇香,着手三泡“功夫课”,品赏茶韵。第三位教师吸取了前两位教师的经验,抛开了固有的阅读模式,采用“小记者现场报道”这一生动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同时播放《周恩来万隆之行》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感悟,于是课文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正是这“三泡”,让教师感受了教学“这杯香茶”的诱人,愈泡愈醇,愈泡愈香,意犹未尽。恰如苏辙所言:“茶品天下高,倾身不知劳。”
  三、着眼教研,好茶三品
  创设浓郁氛围的教研形式,教师置身于“辩驳”“讨论”“叙谈”……研究文本、学生、教法。好茶让教师们品质、品味、品教学,寻求最优化的教学之路。
  1.品出课堂教学的“质”。教师感同身受,锤炼文本是“向40分钟要质量”的关键。在听了“家常课”“研讨课”后,全组教师将他们的教学设计与“功夫课”执教者预设的教学流程進行比较,找到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再出谋划策,修订完善“功夫课”教案,这就像好茶经过反复浸泡后香味醇厚,经过反复研讨,大家找出了问题所在,达成了共识。教学的成功就是对文本反复锤炼的成功。
  2.品出教研主题的“味”。有了“三泡”的举措,教研组以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为教研主题,“品”出真滋味。教研组长带领教师们选题,设计方案,边教学边研究。如,语文教研组针对学生习作缺乏生动描写、详细叙述,文章空洞而平乏的现状,开展了“调动学习兴趣,使习作生动起来”的研究。围绕主题,有的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的教师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有的教师从培养阅读习惯着手,选择不同角度探究同一主题。教研组内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教师们及时交流对比一段时间内研究的方法、心得、困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品出校本教材的“特”。在上课、研课中,教师发现了教材的利弊,找到了研发校本教材的突破口。如,美术教研组立足“红土地”资源,开发了五类地方教材;音乐教研组开发了“体艺特色课”教材;英语教研组则进行了低年级“快乐英语”的教材创编。学校将上述三种校本教材整合为独具特色的“美育课程”,与国家课程相得益彰。教师在这样的品、析之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学艺术,积累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一杯香茗暂留客,两腋清风醉欲仙。”茶叶是迷人的,也是醉人的。在这悠悠茶香中,教研相合,神清意定,愈醇愈浓香……(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鹰潭是一座与“鹰”紧密关联的城市。相传信江边的龙头山(现在的市人民公园)曾有许多大樟树,而山麓下有一个深潭,许多老鹰经常在这一带盘旋,“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鹰潭市因此而得名。  鹰潭一中的校歌是这样开头的:  “雄鹰展翅翱翔万里  我们的青春从这里开始  五星红旗在我们的心中  继往开来为中华崛起……”  校歌中那展翅的雄鹰喻为学校的莘莘学子。如今,“打造名校”的号角在该校已经吹响,鹰潭人又
期刊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和运算的直觉。学生获得数感,不能光靠教师讲解,而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即经历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淀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11~20的认识”并不是全新的知识,他们在入学前大多会从1数到20,认识11~20这些数,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但他们未必清楚数的概念,特别是在数感的体验上并无多大认知与感受。
期刊
[编者按]天津市北辰区地处市区北部,是京津黄金走廊和京津唐高科技产业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北辰区各类教育飞速发展,而北辰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只有过程没有终点,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拥有更高的追求,教育才能不断进步。本文围绕几个关键词对天津市北辰区的教育发展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词之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地区纷纷制订了符合本地区教育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提法从三年级开始有所变化,由“写话”改为“习作”,可见,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说话、写话到习作的过渡阶段。“过渡”就是承上启下。如何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识“过渡”的特点    学生一开始接触写作都会出现“怕作文”的现象,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教师没有充分把握三年级习作 “过渡”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新”,在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在于强化三级课程管理,在于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在于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性课程形态纳入课程体系……  与传统课程模式相比,上述所有的“新”,都让师生们期待不已。  然而,三级课程如何在学校可持续发展?当课程改革不再那么“新”时,当原有的“新”被我们习以为常时,当热闹过去、一道道难题横亘在面前等待我們去破解时,当外
期刊
【编者按】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一“标”多“版”。不管何种版本,正式发行的教材会聚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编者、专家作了严格审核。但百密一疏,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缺陷。当今的教师不再满足于当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敢于审视教材、质疑教材。本期,我们通过几位作者研读教材之后,就教材的编校提出的问题,引发教师重视对教材的审读,期望大家能在教学过程中驾驭教材,或调整教材、
期刊
图画书,是近年国内兴起的一种备受关注而又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起源于西方,英文叫 Picture Books,日文常譯为“绘本”。一般而言,“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更为广义。“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图文合奏。”“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彭懿)图画书与插图书不同,在图画书中,“
期刊
提起阅读教学,我们就会想到一系列与之相关又正风靡的“热点”:文本细读、课堂理答、多元感悟……然而纵观语文课堂教学,唯独忽视了学生的说话质量。在有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或话不成句、词不达意,或絮絮叨叨、结结巴巴;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学生却能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两种课堂,两般情景,直接反映出学生“说”的能力的高下。我们可在特级教师于永正、孙建锋等的三组课堂教学中洞察问题的实质。  【片段一】追寻话语的本
期刊
【片段】  师:我们先从孝文帝改革后北方人民生活习俗上的变化来看。(出示图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服饰,北魏帝后礼佛图)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典型服饰?  生:这些都是汉族的服饰。  师:这种服饰在少数民族中流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上逐渐汉化。  师:与此同时,汉族在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服饰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图片: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生:比较
期刊
【片段】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你们从长相、身份、工作态度、性格特征及为“我”所做的事情等方面对阿长作一番介绍,并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生:她长得黄胖而矮,是我们家的长工,是“我”的保姆,名字也不是自己的,是一个乡下人。  生:她迷信、粗俗,还特别喜欢唠叨。  生:我有点讨厌她的睡相。她睡觉时总是在床上摆一个“大”字,把“我”挤得难以入睡,侵犯了“我”的睡觉权。(众生笑)  生: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