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和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
一、设计有目的性的问题
每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重难点。要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并突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就应抓准方向,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难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6课《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课时,教学中的重难点要落实两个内容:其一,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其二,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道问题:
1.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含义是什么?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2.消费者维权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怎样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这些知识点都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知识,它们对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这就需要多提出一些充分开放的没有“天然标准”的答案的问题。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学科的争论,疑难或前沿。它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
三、设计真实性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真实性。真实性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四、既要面向主体,又要针对个体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问题中来,不要只提问一小部分成绩好的同学。这样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分层次来设计本课的问题。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出一些本课的基础知识问题,这种题目难度不大,无论提问哪个学生都能来回答。其次再设计出本课知识拓展的问题,让一些学生“蹦一蹦”、“跳一跳”就能会。这种问题可能不是所有同学都会,但是通过会的同学能够带动那些学习上有点吃力的同学,最后实现全体同学学习的共赢。因此,提出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又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20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本课的几个问题:
1.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是什么?
2.环境问题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
这些问题能直接在书上找到。一般的同学都能回答。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材料]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一年排放工业废水183亿吨,工业废气122亿立方米,工业废渣115亿吨。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深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出我国正面临着什么问题?
(2)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什么国策和战略?
这是两个拓展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理清思路,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回答出来。这时候,往往老师的提问对象都是成绩很好的那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教师再及时进行总结,那么,全班同学就基本掌握了。此设计通过补充新材料为学生创设了新的情境,然后根据材料和教学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一、设计有目的性的问题
每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重难点。要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并突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就应抓准方向,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难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6课《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课时,教学中的重难点要落实两个内容:其一,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其二,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道问题:
1.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含义是什么?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2.消费者维权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怎样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这些知识点都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知识,它们对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这就需要多提出一些充分开放的没有“天然标准”的答案的问题。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学科的争论,疑难或前沿。它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
三、设计真实性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真实性。真实性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四、既要面向主体,又要针对个体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问题中来,不要只提问一小部分成绩好的同学。这样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分层次来设计本课的问题。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出一些本课的基础知识问题,这种题目难度不大,无论提问哪个学生都能来回答。其次再设计出本课知识拓展的问题,让一些学生“蹦一蹦”、“跳一跳”就能会。这种问题可能不是所有同学都会,但是通过会的同学能够带动那些学习上有点吃力的同学,最后实现全体同学学习的共赢。因此,提出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又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20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本课的几个问题:
1.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是什么?
2.环境问题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
这些问题能直接在书上找到。一般的同学都能回答。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材料]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一年排放工业废水183亿吨,工业废气122亿立方米,工业废渣115亿吨。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深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出我国正面临着什么问题?
(2)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什么国策和战略?
这是两个拓展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理清思路,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回答出来。这时候,往往老师的提问对象都是成绩很好的那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教师再及时进行总结,那么,全班同学就基本掌握了。此设计通过补充新材料为学生创设了新的情境,然后根据材料和教学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