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教育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符合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需要的评价观,开创了学生评价的新视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评价内容上,更全面,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在评价方法上更科学,突破了传统的量化评价的限制。因此,在对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能够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能够让评价优化,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起到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
改变同一性评价,倡导个性化评价
农村初中寄宿生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先天素质和成长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衡量标准都是统一的,这样做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人格的健全、个性的张扬更为重要,这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形成性学生评价一改传统评价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个性化评价。我们的责任是挖掘学生具有的智慧潜质,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鉴别学生的聪明或愚钝。在实施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村初中寄宿生的特长,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防学生的个性被不合理的评价所泯灭。
采用多元价值取向,进行全面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使个体有积极进取的动机。所谓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种类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就评价主体而言,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以评价者为主体,被评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评价形式不利于评价活动的正常开展,直接威胁到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以评价对象为主体以发展主体为理念的教育评价。主张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发挥其积极性。在评价内容方面,传统的学生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经过死记硬背掌握的固定式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多少,而忽视了知识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学生心理、情感、态度、个性的发展,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精神领域的评价。形成性学生评价要求教师等评价者在实施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评价,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强调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关注与整合,这就要求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除传统的纸笔测验外,还要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课堂行为观察、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記录等。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因此学生评价的方法要兼顾多样化,以质的评价统整,与量的评价结合,形成多元的评价方法,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给予关注,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真正落实评价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突出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评价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评价的结果,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评价过程应该生活化、情景化,多数评价项目都应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轻松进行’使评价长期化、动态化。不仅从横向更要从纵向上对学生评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看到每位学生的过去,在纵向上评价其是否进步了,而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而真实的认识,然后学习,自我教育,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宏伟目标。
建构评价共同体
评价共同体是与评价个体相对而言的。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领域中,作为评价者的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是独立和各自为政的,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合作的缺乏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如单个教师所形成的成绩报告单往往缺乏信度,而且难以在平行年级进行参照。显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中需建构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是重要的。首先,评价共同体使得校内的教师群体在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中,逐渐达成了对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理解,并在追求目标时形成了评价的一致性程序。其次,由于将家长纳入了共同体,作为教育利害关系者的家长可以真正明了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因此可以做出正确的相关教育决策。再次,进入评价共同体的社区人员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他们会从非教育的视角来审视评价,常常会带给学校评价者很多启示。第四,将学生纳入共同体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反应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疑问的状况。在评价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而共同体可以使得学生在对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走向全面实施的进程中,基于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的形成性评价和为对于致力于学生评价的改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就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而言,形成性评价促进寄宿生进行自主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淤溪初级中学)
改变同一性评价,倡导个性化评价
农村初中寄宿生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先天素质和成长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衡量标准都是统一的,这样做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人格的健全、个性的张扬更为重要,这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形成性学生评价一改传统评价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个性化评价。我们的责任是挖掘学生具有的智慧潜质,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鉴别学生的聪明或愚钝。在实施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村初中寄宿生的特长,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防学生的个性被不合理的评价所泯灭。
采用多元价值取向,进行全面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使个体有积极进取的动机。所谓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种类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就评价主体而言,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以评价者为主体,被评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评价形式不利于评价活动的正常开展,直接威胁到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性教育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以评价对象为主体以发展主体为理念的教育评价。主张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发挥其积极性。在评价内容方面,传统的学生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经过死记硬背掌握的固定式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多少,而忽视了知识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学生心理、情感、态度、个性的发展,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精神领域的评价。形成性学生评价要求教师等评价者在实施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评价,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强调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关注与整合,这就要求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除传统的纸笔测验外,还要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课堂行为观察、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記录等。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因此学生评价的方法要兼顾多样化,以质的评价统整,与量的评价结合,形成多元的评价方法,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给予关注,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真正落实评价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突出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评价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评价的结果,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评价过程应该生活化、情景化,多数评价项目都应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轻松进行’使评价长期化、动态化。不仅从横向更要从纵向上对学生评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看到每位学生的过去,在纵向上评价其是否进步了,而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而真实的认识,然后学习,自我教育,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宏伟目标。
建构评价共同体
评价共同体是与评价个体相对而言的。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领域中,作为评价者的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是独立和各自为政的,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合作的缺乏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如单个教师所形成的成绩报告单往往缺乏信度,而且难以在平行年级进行参照。显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中需建构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是重要的。首先,评价共同体使得校内的教师群体在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中,逐渐达成了对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理解,并在追求目标时形成了评价的一致性程序。其次,由于将家长纳入了共同体,作为教育利害关系者的家长可以真正明了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因此可以做出正确的相关教育决策。再次,进入评价共同体的社区人员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他们会从非教育的视角来审视评价,常常会带给学校评价者很多启示。第四,将学生纳入共同体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反应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疑问的状况。在评价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而共同体可以使得学生在对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走向全面实施的进程中,基于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的形成性评价和为对于致力于学生评价的改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就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而言,形成性评价促进寄宿生进行自主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淤溪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