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讲述了自己上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作者以孩童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她在巴学园度过的快乐的童年时光,展示了小林先生独特的教育方式。反观我们身边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沉重的学习压力,借鉴巴学园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们都能够有一个轻松的童年。
【关键词】:《窗边的小豆豆》;问题学生;小林宗作;尊重;自然;黑柳彻子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先生的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黑柳彻子从一个“问题学生”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和从小在巴学园受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写道:“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小林先生一直以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也从不请家长,而是耐心地听每一个孩子的解释。“即使孩子找的是借口,先生也会认真的听下去。当的确是“孩子做错了”,而且,“孩子自己也知道错了”的时候,先生会说:“请为这件事情道歉。”[1](P181)
被大人看作“问题学生”的小豆豆一年级就被退学了,原因就在于她的“好奇心”强到干扰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因为学校的课桌抽屉和家里面的不同,她可以不停地摆弄;因为喜欢宣传艺人,就在上课期间站在窗户旁边和他们打招呼.....“当洪水冲向村子时,每个自重心的人都会收拾起他要随身携带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去寻找高一点的地方。没有大哭大叫,没有跑来跑去,也没有惊慌失措。在赤道暴风雨像飓风一样袭来时,人们也是这样自我克制。在日本,这样的行为是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哪怕他不能完全做到。”[2](P79)这样看来,小豆豆的行为是“不自重”的,虽然她的性格本来就非常开朗,不容易把事情放在心上,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但是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并没有因此而对小豆豆冷眼相看。初次见面的时候,校长先生耐心地听小豆豆一个人说了四个小时,小豆豆对先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1](P22)。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豆豆,你真是个好孩子!”是小林先生常常对小豆豆说的话。这间接在孩子心中植入了“好孩子”的信念,不需要大人的过度强调,孩子也会不自觉的把它当做标准时刻反省。巴学园有几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为了不让他们因此而感到自卑,小林先生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他们着想。小林先生主张大家脱衣服游泳,并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1](P70)可见,小林先生对人的尊重是方方面面的,这对小豆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大后的高桥君仍然只有读一年级的时候那么高,他从明治大学的电气工学系毕业后在滨名湖畔的安藤电气公司担任“协调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他表示“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心理”[1](P252)
小林先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表现于此,他的尊重和包容更是不分国界、性别和年龄的。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所有的学校都取消了英语课。但是,小林先生却接纳了从美国回来的宫崎君,并允许他在巴学园里教孩子们英语。“美国人是鬼!”政府这样宣布。而这个时候,巴学园的孩子们却在齐声地念“‘美丽的’,是‘beautiful’!”日本人描绘的人生弧线是一根U形曲线,两头大,底部浅,允许幼儿和老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和任性。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各种的限制。“9岁时,班级分成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男孩子们很重视互相之间新建立的男性团结。他们排斥女生,不让别人看到自己和女生说话。女生呢,也受到了母亲的警告,与男生交往是不合适的。”[2](P143) 但是在巴学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男孩女孩们在一起都是很好的朋友。当大荣君拉小豆豆的辫子把她弄哭的时候,小林先生还教育他“要尊重女孩子”。所以,在巴学园,和年龄没有关系,所有的人知道别人的困难,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二、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小林先生一直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的大人们损害,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
小林先生很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的教育方式力求满足孩子的需求,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接触自然,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到知识。巴学园的校门是两棵大树,教室是废旧的电车改装的,透过电车的窗户可以看到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而且孩子可以每天自由选择喜欢的座位。先生把新增的电车布置成图书室,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原生态”的校园,不仅是小孩子,就连成人去上课也会是心情愉悦。学校的课程安排是最特别的,学习的顺序没有规定,孩子可以根据喜好自己安排,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上课时总是待在酒精灯旁,埋头看物理书的阿泰后来成为了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费米国立加速研究所”的副所长。可见“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的学习方式,使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941年的日本《国民学校令》中小学改称为国民学校,教育目的变成培养造就“皇运扶翼”的国皇民,以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为主。此期间的课程增设了武道课,所有的教科书都增加了军事和日本精神的内容。[3]小林先生是童年的发现者和捍卫者,他从来不让孩子们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导。他用“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告诉大家要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不要养成偏食的习惯。他鼓励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弄脏弄破衣服”的心理负担,可以尽情的玩耍。学校也会安排各种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比如说,每天下午自由的散步时间,大家可以在亲近自然中无意间学习到生物和历史的知识;在礼堂里露营,小林先生教大家怎么支帐篷,给孩子讲外国旅行的故事;小林先生还请“旱田”老师(九品佛附近的农民)教孩子们种庄稼。他认为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排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知不觉的就知道了很多:欺负比自己小的、弱的人是可耻的事情;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到别人等等,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们心里。就从这一点看,小林先生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童年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有独特价值的。正因为小林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为小豆豆这样的“问题学生”打开了成长的窗口,让他们的童年不至于留下阴影,拥有健康正确的真善美心态,也为他们日后的成人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巴学园在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中被烧毁,战后小林先生在废墟上创办了幼儿园,但他还来不及重新创办自己的小学就与世长辞了。但是他教会了孩子们“爱与生存的能力”,他的教育理念也深深烙在了黑柳彻子和其他学生的心中,也给了我们许多的教育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2]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M].北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3]王立娟,李文英.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的演变及其思考[J].日本问题研究,2007(4).
【关键词】:《窗边的小豆豆》;问题学生;小林宗作;尊重;自然;黑柳彻子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先生的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黑柳彻子从一个“问题学生”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和从小在巴学园受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写道:“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小林先生一直以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也从不请家长,而是耐心地听每一个孩子的解释。“即使孩子找的是借口,先生也会认真的听下去。当的确是“孩子做错了”,而且,“孩子自己也知道错了”的时候,先生会说:“请为这件事情道歉。”[1](P181)
被大人看作“问题学生”的小豆豆一年级就被退学了,原因就在于她的“好奇心”强到干扰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因为学校的课桌抽屉和家里面的不同,她可以不停地摆弄;因为喜欢宣传艺人,就在上课期间站在窗户旁边和他们打招呼.....“当洪水冲向村子时,每个自重心的人都会收拾起他要随身携带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去寻找高一点的地方。没有大哭大叫,没有跑来跑去,也没有惊慌失措。在赤道暴风雨像飓风一样袭来时,人们也是这样自我克制。在日本,这样的行为是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哪怕他不能完全做到。”[2](P79)这样看来,小豆豆的行为是“不自重”的,虽然她的性格本来就非常开朗,不容易把事情放在心上,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但是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并没有因此而对小豆豆冷眼相看。初次见面的时候,校长先生耐心地听小豆豆一个人说了四个小时,小豆豆对先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1](P22)。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豆豆,你真是个好孩子!”是小林先生常常对小豆豆说的话。这间接在孩子心中植入了“好孩子”的信念,不需要大人的过度强调,孩子也会不自觉的把它当做标准时刻反省。巴学园有几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为了不让他们因此而感到自卑,小林先生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他们着想。小林先生主张大家脱衣服游泳,并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1](P70)可见,小林先生对人的尊重是方方面面的,这对小豆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大后的高桥君仍然只有读一年级的时候那么高,他从明治大学的电气工学系毕业后在滨名湖畔的安藤电气公司担任“协调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他表示“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心理”[1](P252)
小林先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表现于此,他的尊重和包容更是不分国界、性别和年龄的。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所有的学校都取消了英语课。但是,小林先生却接纳了从美国回来的宫崎君,并允许他在巴学园里教孩子们英语。“美国人是鬼!”政府这样宣布。而这个时候,巴学园的孩子们却在齐声地念“‘美丽的’,是‘beautiful’!”日本人描绘的人生弧线是一根U形曲线,两头大,底部浅,允许幼儿和老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和任性。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各种的限制。“9岁时,班级分成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男孩子们很重视互相之间新建立的男性团结。他们排斥女生,不让别人看到自己和女生说话。女生呢,也受到了母亲的警告,与男生交往是不合适的。”[2](P143) 但是在巴学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男孩女孩们在一起都是很好的朋友。当大荣君拉小豆豆的辫子把她弄哭的时候,小林先生还教育他“要尊重女孩子”。所以,在巴学园,和年龄没有关系,所有的人知道别人的困难,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二、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小林先生一直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的大人们损害,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
小林先生很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的教育方式力求满足孩子的需求,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接触自然,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到知识。巴学园的校门是两棵大树,教室是废旧的电车改装的,透过电车的窗户可以看到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而且孩子可以每天自由选择喜欢的座位。先生把新增的电车布置成图书室,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原生态”的校园,不仅是小孩子,就连成人去上课也会是心情愉悦。学校的课程安排是最特别的,学习的顺序没有规定,孩子可以根据喜好自己安排,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上课时总是待在酒精灯旁,埋头看物理书的阿泰后来成为了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费米国立加速研究所”的副所长。可见“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的学习方式,使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941年的日本《国民学校令》中小学改称为国民学校,教育目的变成培养造就“皇运扶翼”的国皇民,以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为主。此期间的课程增设了武道课,所有的教科书都增加了军事和日本精神的内容。[3]小林先生是童年的发现者和捍卫者,他从来不让孩子们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导。他用“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告诉大家要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不要养成偏食的习惯。他鼓励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弄脏弄破衣服”的心理负担,可以尽情的玩耍。学校也会安排各种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比如说,每天下午自由的散步时间,大家可以在亲近自然中无意间学习到生物和历史的知识;在礼堂里露营,小林先生教大家怎么支帐篷,给孩子讲外国旅行的故事;小林先生还请“旱田”老师(九品佛附近的农民)教孩子们种庄稼。他认为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排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知不觉的就知道了很多:欺负比自己小的、弱的人是可耻的事情;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到别人等等,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们心里。就从这一点看,小林先生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童年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是有独特价值的。正因为小林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为小豆豆这样的“问题学生”打开了成长的窗口,让他们的童年不至于留下阴影,拥有健康正确的真善美心态,也为他们日后的成人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巴学园在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中被烧毁,战后小林先生在废墟上创办了幼儿园,但他还来不及重新创办自己的小学就与世长辞了。但是他教会了孩子们“爱与生存的能力”,他的教育理念也深深烙在了黑柳彻子和其他学生的心中,也给了我们许多的教育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2]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M].北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3]王立娟,李文英.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的演变及其思考[J].日本问题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