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561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达情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歌唱的灵魂。情感的表现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通过歌唱艺术所表达的感情,则是一般情感的升华,更具有典型意义。准确而又真实的情感表达对于歌唱有着内在的助推作用,可以帮助歌唱者达到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作品分析法,选取了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情感表达是歌唱的灵魂.
  【关键词】:歌唱情感;灵魂;恨似高山愁似海
  一、歌唱情感的概念
  法国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 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情感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其特点为愉快、悲伤、愤怒等种种感受,从表现方式可分为:激昂、自省、舒缓三种较为典型的状态,歌唱情感指的是演唱者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所持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即从作品的音乐语言和歌词中获得的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的体验并以歌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自古以来,歌唱活动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深刻的真实情感,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歌唱活动的产生也是众说纷纭,但究其本质来讲,可以归纳为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正如古人所指出那样“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咏歌云”肯定了音乐是表达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这些足以表现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二、概述歌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征
  2.1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是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由延安鲁艺文学院集体创作。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形式,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这一特殊时期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这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中国民族歌剧虽然发展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在发展中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格局形式。它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试图借助歌剧这种载体,通过外来的艺术形态来反映我国的社会动态、 群众生活现实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4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的创作在多种途径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的问世使中国歌剧走向辉煌,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新时代歌剧的里程碑。因此它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中担当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2.2喜儿的性格特征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像我爹似的了。”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正是一系列苦难的折磨,培育了她对地主阶级的不共戴天的仇恨。
  《白毛女》以喜儿命运的悲喜沉浮为主线,铺叙了一系列曲折动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恶霸地主黄世仁通过地租和高利贷,残酷压榨农民,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并把她奸污后又要害她,后来逼得她逃进深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这些情节,深刻地表现了长期受着深重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命运的悲惨,也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凶残、狡诈、贪婪、腐朽的本质。剧作最后描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喜儿和广大农民报仇雪恨、翻身解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白毛女》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这部优秀歌剧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因此在演唱这部作品的时候,要对喜儿性格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拿捏准演唱风格并运用好技巧,这也是以情带声,并会在演唱的过程中有新的体会。
  三、《恨似高山仇似海》的作品分析及其情感表现
  3.1《恨似高山仇似海》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4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的创作在多种途径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恨似高山仇似海》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彭丽媛都演唱过。它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写作手法类似西洋歌剧的咏叹调。旋律高亢、激扬,散板的运用使这段唱腔充满鲜明的朗诵性与戏剧性冲突。《恨似高山仇似海》讲述了喜儿从藏身的苇丛中走出,在山洞中躲藏,发出“我不死,我要活”的呐喊,她下定决心要向地主恶霸报仇雪恨。风吹雨打,寒冬酷暑,严酷的野外生活,使喜儿头发从黑到灰,从灰到白,最后成了鬓发完全雪白的白毛女。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野兽搏斗,忍饥受冻。然而,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表明她对不公命运的强烈控诉
  《恨似高山仇似海》这部作品还具有感染听众的作用,它大量运用了女主人公的哭腔唱法。用自己的身世和内心的痛苦,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悲苦的命运。歌剧用了许多延长音,加重音调,反复吟唱,使听众感觉置身其中,用音乐和情感来打动每一个人。
  这部作品使全剧达到了高潮,也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喜儿从黄家逃出,受尽凌辱,自己的父亲被黄世仁活活逼死。前面的剧情发展到此,可见喜儿的怨恨是何等的深,喜儿的性格发展进入了第三的一个阶段,主人公运用了控诉的唱法,“喜儿唱腔的咬字吐字,就是运用了快咬慢发,延长字尾的方法。”这种唱法加深了歌曲的力度,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旋律坚定有力,表达了喜儿内心爆发出来的仇恨和力量。 正因为女主人公那如此坚定的唱腔,也预示了我们的斗争终究会取得胜利,引出第四幕喜儿获救后的众人大合唱,虽然旧社会满是黑暗,但我们的广大劳动人民终将冲破黑暗迎接光明。   由此可见,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在白毛女歌剧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主人公那种憎恨分明的情感也得到完美的体现,同时也点出了作品的主旨。
  3.2《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曲式分析
  歌剧《白毛女》采用我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在音乐风格方面吸收戏曲音乐的特点,借鉴了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加以二度创作成今天的近现代歌剧,它是新时代歌剧的里程碑。《恨似高山仇似海》是喜儿在剧中较之经典的一首咏叹调,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哭诉来感染听众,旋律高亢、激扬,并运用了戏曲紧拉慢唱的手法,使这段唱腔充满鲜明的朗诵性与戏剧性冲突。
  它是一首非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组成,作品的音乐是通过主人公喜儿内心情感的演唱来营造情景。这首歌曲还吸收了叙事歌曲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塑造了剧中喜儿这一悲惨形象。下面我们就从歌曲进行不同的分析,来体会主人公演唱这首歌曲的真实情感全曲的音乐结构为不完整乐句的自由多段体。
  喜儿开口就是一句高亢、悲愤的扩充乐句“恨似高山仇似海”(第3小节有自由延长记号),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思想。
  接下来的三句用坚强果断的口吻叙述她的由来。
  三小节间奏后进入情绪激动悲愤、富有反复抗性的第二段喜儿在这里向上苍控诉她有“千重恨,万重仇”,期望“老天爷睁眼”看看她的悲惨遭遇,体会了解她的冤屈。她家破人亡,遭受侮辱,孤身一人躲在深山野林中过着非人的生活。音乐吸收了秦腔中的哭腔手法,使人肝胆欲裂,催人泪下。
  通过对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创作手法分析,了解此作品是借鉴西洋歌剧的音乐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的结合,并为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此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作品情感表现的分析,也使人们在演唱此作品时有较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本质,并能完整恰当的表现作品的情感。
  3.3《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旋律与歌词分析
  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是女主人公在歌剧《白毛女》中的一首经典唱段,我认为这部歌剧的创作手法是借鉴西洋歌剧的音乐创作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的结合,使演唱者演唱风格更具特色,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同时这部作品从它的旋律、节奏、及唱词上多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表现。《恨似高山仇似海》讲述了喜儿从藏身的苇丛中走出,在山洞中躲藏,发出“我不死,我要活”的呐喊,她下定决心要向地主恶霸报仇雪恨。然而风吹雨打,寒冬酷暑,严酷的野外生活,使喜儿头发从黑到灰,从灰到白,最后成了鬓发完全雪白的白毛女。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野兽搏斗,忍饥受冻。但是,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表明她对不公命运的强烈控诉。这也体现出了激昂的情感表现方式。
  《恨似高山仇似海》多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深刻地体会到女主人公的仇与恨,同时也使歌剧《白毛女》人物情景发展达到了高潮。喜儿反复吟唱自己的身世和遭遇,点出了整个歌剧的主旨,表现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恨比山高,仇比海深的情感。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我们年轻貌美的喜儿却变成了白发女,喜儿非但不喜,简直就是“苦儿”。是解放军进了杨格村把这“苦儿”从深山野洞解救出来,从此由“鬼”变成人,“苦儿”才真正成为“喜儿”,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悲”与“喜”的矛盾变化有力地表现了剧本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此部分有三十五个小节。此部分使全曲达到了高潮,更加深了主人公的仇和恨。开始的间奏有五个小节,运用了三连音和下行音阶,将喜儿的悲愤情绪推向高潮,虽是下行力度,恰恰是渐强进行。本部分采用了歌词、叙述性的语言,音乐较为疏散、宽广。“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一开始就点出自己的冤屈,并运用二度音程,给听众一种凄惨的感觉。“大河的流水你要记起,我的冤仇要你作证”喜儿用控诉的语言向苍天呼喊自己要报仇。“喜儿怎么会变成这模样”运用反问句,体现主人公对旧社会恶势力的无比憎恨之情。“为什么问你”旋律运用了鼓点敲击的创作手法,反问苍天为什么不作声。从“难道霹雷闪电”开始速度略慢,反复吟唱“我”,更加证明了喜儿受到的冤屈。此段反复运用了反问句,使全曲达到高潮,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事实,主人公用了一句“鬼好”更令人深思,到底“鬼”好吗?字中有意,这更能体现喜儿受到迫害、忍辱偷生,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的情绪。最后继续运用三连音,强调自己是屈死的鬼、不死的鬼,终结全曲。歌曲虽然唱完,但我们的斗争还没有结束,我们将和旧社会的恶势力拼搏到底。
  3.4《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演唱分析及其需要的情感表达
  古今都有云:“声无情声虽美则淡如白水,声有情声似有生动人心弦”。 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歌唱家都希望并要求自己能歌中有情,以情带声,从而使声情并茂。在《白毛女》喜儿形象的演绎中,我们的歌唱者就要靠艺术家天赋的想象力和敏感的审美体验进入到喜儿当时的特定情境中去,感受她的悲,她的喜,她的痛,她的恨,她的坚强,她的希望,她报仇的决心与无奈……
  当我第一次接触《恨似高山仇似海》这部作品的时候,那会是大二下半学期,也许,这首唱段对于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比较大。然而,在前一周老师布置了这首歌,到我去老师那儿上第一节课后,老师对我说:“我以为你拿不下这首歌的,但你拿下来了。这首歌比《海风阵阵愁煞人》又会难一些,唱好这首歌,你又会进步很多。”我时刻记着老师的这些话。
  随着慢慢的成长,思想的成熟,我开始了解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我不可能就用这一个学期就可以把这首歌唱得有多么的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阶段性的幸福不可能把一个将来的无限的东西放在今天都实现。
  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找谱、查找有关《恨似高山仇似海》的资料、白毛女的基本情况、观看了电影《白毛女》、芭蕾舞剧《白毛女》,还听了郭兰英演唱的《白毛女》及彭丽媛演唱的《恨似高山仇似海》等等。做了准备工作后,我便开始投入学习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   歌曲从一开头就点明了题目“恨似高山仇似海”,从“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这段歌词,女主人公直抒胸怀,告诉听众自己还活着,自己还没有死。路断星灭我等待”中“待”字,刻画了人物,此时的悲愤情绪,旋律带有哭腔,因此演唱时共鸣焦点也随之集中在口腔,声音位置与前面有所降低,恰是音乐情绪所需。“天灰地暗,雷暴雨翻天”的场景表明了喜儿生在黑暗的、凄凉的环境中,给听众制造可以联想的空间。两个“哎”字又讲述了喜儿的一种控诉,喊冤的情感。歌曲从前奏开始,反复运用三连音,旋律音节较高,体现了一种强烈、急促、紧张的感觉。在这种场景下,引出开头。
  喜儿的唱腔中运用了顿音,第一句唱腔则引出主题“恨似高山仇似海”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此段落旋律起伏较大,使整段音乐高亢激昂。在此段落中多处运用倚音,来体现主人公那种悲和仇的情感。此段落节拍是四四拍,节奏运用了散板的形式。节奏与速度稍慢,体现了一种紧拉慢唱的手法。总体来看第一部分体现了主人公对旧社会充满无比的“恨”。 同时也点明了主题。
  说到思维和想象,这也是我在考试时能够将讲台想象成庙台的发源地。他的产生离不开我在之前做的功课学习,从大量卓有成就的人物讲述中,我们早已认可了生活给予他的内容,我想说是兴趣和执着赋予的力量。
  到今天回过头来看自己当时写的学习笔记,不禁会感慨,刚刚开始的学习是多么的钝拙与吃力啊,而这样的经历,又让我获得了什么呢? 他的产生离不开我在之前做的功课学习,从大量卓有成就的人物讲述中,我们早已认可了生活给予他的内容,我想说是兴趣和执着赋予的力量,也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教会了我成长,在生活的磨砺,让我再次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时有了不同的感受。
  郭兰英与彭丽媛两代歌唱家对《恨似高山仇似海》的真情演绎,本色演出,让我受益匪浅。也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才有机会学习演唱这个经典唱段,它使我的演唱水平提高了,掌握了欲强必先弱的这一技巧,并以情带声的运用上了这一技巧;还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及念白,对中国文化又有了一些了解。极大的扩大了我的艺术视野,也深刻地认识了历史,使我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与亲人。
  结语
  情感是歌唱之灵魂,歌唱艺术的情感来源于人性、文化和大自然的创意,是具有艺术气息的情感反应,是把自己感受到的真切体验通过歌唱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在人类生活的长河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歌唱艺术则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大的亮点,即艺术再现。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而艺术则以情感人。歌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针对心情、表现心情。它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听到欢快的乐曲时会情不自禁地有跳舞的冲动;当听到悲伤的乐曲时则会感到十分压抑,有时还会不自觉地掉下眼泪。
  我们可以从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就能看出,一部作品他的情感是命脉,是整首作品的灵魂,不同情感表达出的意义及内容也是不相同的,通过了解我觉得自己对歌剧《白毛女》选段《恨死高山愁似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掌握这方面知识,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曾经说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唱歌就是唱情,声音只是一个工具。”歌唱的初衷就是“唱情”,声音贵在以情动人,歌唱者应以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优美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将作品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入歌曲的意境中,把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才能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收到演唱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2]《论歌唱的情感表达》作者.赵宇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阿庚 风靡半个世纪的《白毛女》 文史精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王畅 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J] 文艺理论与批评.江汉大学学报.1995
  [5]胡星亮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J].社会科学战线. 1995
其他文献
【摘要】:《蜗居》和《伟大的盖茨比》分别是当代华裔女作家六六和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出作品。通过刻画拜金女的形象,这两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女性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凸显了女性自我的迷失。  【关键词】:自我;女性;消费主义;现代社会  引言  20世纪初的美国和21世纪的中国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的社会。两部小说中的女主公都是在一个物质化、商
期刊
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艺术,仅凭声乐理论和教学上面的文字资料去进行歌唱发声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就可谓是纸上谈兵。因为书中的文字很难准确表达歌唱技能、技巧的内涵,加之个人生理条件、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差异,更增加了仅凭文字资料学习的困难。按书上说的方法练习发声、歌唱,练习者本人有时也是无法判断方法的准确性和声音效果正确与否,这样的练习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很可能导致错误的歌唱发声的培养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C.S.路易斯的长篇小说《裸颜》具有独特的叙述形式。文章将从叙述题材和叙述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裸颜》的陌生化,以期挖掘该小说独有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裸颜》;叙述题材;叙述主题;陌生化  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曾这样评价C.S.路易斯的长篇小说《裸颜》“这是路易斯写过的最富深意、最成功的小说”,①评论家也持有这样的观点,甚至路易斯本人也觉得“《裸颜》写得最精湛、细腻”[1]
期刊
【摘要】:园林建筑除了具有与其他建筑相同的实用功能之外还表现出特有的审美价值,园林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更注重立意构景,也强调视觉效果与园林意境的创造,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塑造一个兼具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精神生活空间,并起着协调园林各元素之间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建筑;中日私家园林;审美比较  一、结构与材料  “东方园林特别是中国园林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建筑形成的线性系列,连续排列的积点可
期刊
【摘要】:结合《人境庐诗草》与《静安诗稿》两部作品,对钱钟书《谈艺录》的“照着说”与“接着说”进行分析,明确何为“照着说”和“接着说”,旨在学习钱钟书的文学创作方式,继承与发展钱钟书的优秀思想内涵及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人境庐诗草》;《静庵诗稿》;钱钟书;《谈艺录》  “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大气能成由早慧,人谋有补赖天工。”是著名哲学家吴宓对钱钟书先生的评价。钱钟书一生励志精
期刊
The Analects is a masterpiece of Confucius. It plays the role of a corner stone for Chinese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ects serve not only as a window for foreigners to have
期刊
【摘要】:《张迁碑》结字因字立形,字体方整均衡,运笔行敛意放,结构端庄朴茂,偏旁之间参差错落,通篇浑穆古朴、法度严谨,又寓古朴中多变,拙厚又见巧思,笔短意长,具有神采内敛、肃穆浑朴的艺术美,表现出一种刚峻之力与含忍之力的完美统一。《张迁碑》上承篆书,下开魏晋书风,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清代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大规模临习《张迁碑》的记录,将《张迁碑》的“厚、重、拙
期刊
【摘要】:东海之滨的舟山,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世界著名渔场。舟山渔民画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贴近生活、大胆夸张、色彩斑斓,具有海岛独特的审美趣味。本文对植根于海岛文化中的舟山渔民画进行了研究,解析海岛文化与渔民画之间的互渗关系。  【关键词】:海岛;渔民画;形式特征  一、渔民画发展历程  一幅幅奇趣构思的渔民画是由一群常年生活在大海怀抱的纯朴渔民画家,以大海为寄托用天真纯朴和无限的想
期刊
【摘要】: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的审美本能得到自觉表现的产物,其艺术形象和形式特征都达到了真、善、美的至高无上的统一。民间美术蕴含的审美特性与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是一致的。将民间美术引入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来,一方面使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因民间美术的加入而增加活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
期刊
【摘要】:由于元代文献散佚严重,使我们对元文学认识不够全面,但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依据当前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四库提要中《白云集》的分析,使我们对《白云集》有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释英;《白云集》;精读  白云集,三巻,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钱塘人,唐诗人厉元之后也。早喜为诗,歴游闽海、江淮、燕汴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去为浮屠,盖亦倚松老人饶节之流也。顾嗣立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