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抗日英烈魏拯民纪念馆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_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在吉林市风景秀丽的北山公园瞻仰了抗联英烈魏拯民纪念馆,又受到一次荡涤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
  魏拯民,是一位与杨靖宇齐名的抗联将领,东北抗日游击战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生前曾担任过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在吉林的历史上是第一位中共吉林省委书记;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委、副总司令、军党委书记;是杨靖宇将军、朝鲜金日成主席的亲密战友。1940年2月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牺牲后,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的重担全都落在他的肩上。1941年3月,魏拯民终因多年征战、积劳成疾而病逝于抗联的桦甸密营中。其卓越的革命功绩、伟大的革命生平无不令后人怀念和敬仰。2000年9月3日,魏拯民烈士的遗骨从桦甸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河子移至重新修建的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自此,魏拯民烈士的墓与纪念馆浑然一体。这位文武双全的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将永垂青史,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魏拯民纪念馆高高矗立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的中部,与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遥相呼应。经过2008年再次扩建后的纪念馆为四合院式琉璃瓦起脊建筑,是中国典型传统式建筑。中共中央原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了“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名。中共中央原副主席陈云为纪念馆题词:“抗联战士艰苦奋战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吉林省委、省政府确定魏拯民烈士纪念馆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前广场中央立有仿青铜全身戎装的抗日英雄魏拯民塑像。凛凛正气,威武里透着秀气。让我想起了朝鲜前国家元首金日成在其自传《世纪之行》中对魏拯民的怀念:“他的外貌,很像个大学教授,是个文人型、思索型的人。若不是闹革命,他很可能是为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奉献一生的人。魏拯民,作为一个人,是位出色的优秀人物,作为革命家,也是出类拔萃的优秀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永远为人民所纪念的崇高而壮丽的一生”。然而,让我对英雄魏拯民更加感慨的是,这样一位受到东北人民尊崇的抗日将领,在他山西省屯留县的故乡,却是在他牺牲的42年之后,英魂才回归故里。在民政部1983年为他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和1984年金日成委托朝鲜驻华大使到山西省长治钢铁厂子弟学校看望了魏拯民的儿子关民珠,并转达了金日成对老领导、老战友的一片敬慕、缅怀之情时,家乡才得知他走出家乡之后的生平和事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悲壮激越的诗句,正是对抗日将领魏拯民人生的真实写照。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衬托在红色背景中2.5米高的魏拯民白色半身浮雕像镶嵌在黑、灰、白三色石材交错形成的巨幅画面,表现出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血洒长白的宏大场景。雕像的对面陈展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题词,顶棚采用红色调,悬浮式变化,象征着旗帜。抗日英雄魏拯民纪念馆共有“求索与成长”、“奔赴抗日前线”、“转战长白山”、“丹心映山红”等四个展厅。各展厅展出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还展出了许多珍贵实物。通过观看和解说员的讲解,使我对英雄魏拯民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对英雄更加敬佩。
  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关有维,字伯张,魏拯民是他到东北后的化名,寓意是以拯救民众于灾难为使命。他9岁在本村私塾启蒙,13岁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16岁的魏拯民考入山西省立太原第一中学。此时,正是国民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各种进步报刊传入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吸收马列主义知识,立志投身革命,报效中华民族。第二年,他在省立一中参加共青团,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山西军阀阎锡山也开始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太原的党组织遭到破坏。魏拯民被迫于5月回到家乡屯留县,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是家乡屯留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并创办了党刊《锄耕》,由他在北平负责编辑、印刷、装订后,转屯留等地散发,积极开展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揭露贪官、土豪劣绅的罪行,指导家乡人民的革命斗争。后来他在太原、北京等地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2月,屯留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后,魏拯民去北平(今北京)考入私立宏达学院,一面学习,一面从事革命活动。 1930年11月,魏拯民受党指派,考入军阀石友三办的安阳军校,从事兵运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收复失地、坚决抗日的主张,选派大批干部赴东北直接参加抗日战争,魏拯民即是其中之一。1932年春,魏拯民到达哈尔滨,先后担任市委组织部长、道外区委书记和哈尔滨市委书记。
  魏拯民是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典范。九一八事变后,针对东北已经成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的事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东北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东北各级党组织下发《一·二六指示信》。但是,东满(今延边地区)在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曲折和反复。东满特委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因执行“左”倾关门主义的土地革命政策,与其他抗日武装处于对立状态,而日本侵略者又乘机挑拨离间,提出“专打人民革命军,不打山林队”的阴险口号,独立师处于被内外夹击的危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冬,中共满洲省委派26岁的魏拯民到东满任特委书记。他正确处理了开展了三年的“民生团”等问题,和金日成一起烧毁了“民生团”的全部材料,保护了一大批朝鲜族党员和革命者,并将他们重新编入抗日联军,重新拿起武器投入抗日斗争。20世纪50年代,金日成同志对中国访朝官员说:“魏拯民同志对朝鲜革命是有功的,大家应该很好地纪念他。”
  魏拯民和金日成在艰苦的抗战中建立和凝聚了深厚的战友情。一次魏拯民率队到达长白县,与金日成领导的抗联二军六师主力会师。金日成知道魏拯民患有严重的胃病,特意让后勤部为他专修了密营,并多次派人送去药品和食品,魏拯民对金日成也是关心备至,得知金日成的脚被冻伤时,也多次探望。为了让金日成吃上冷面,魏拯民亲自把罐头盒子扎出眼,压出了粗细不等的冷面。就这样,两位亲密的抗联将领在密营中过了一个特殊意义的春节。
  1935年5月,魏拯民作为东北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撤消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洲省委;成立东满、南满、吉东、松江4个省委,任命魏拯民为东满省委书记。1936年2月5日,魏拯民回国,首先向五军和吉东党组织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代表团的指示。五军领导人周保中听取魏拯民的传达后,于2月下旬,在宁安县三道河子,最先把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3月,魏拯民在安图县迷魂阵密营,召开二军领导干部会议。魏拯民传达会议精神和指示后,与会者一致决定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魏拯民兼任政委。1936年6月,魏拯民应邀参加在河里召开的中共东、南满特委及抗联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亦称“河里会议”。鉴于东满特委和抗联二军已撤出东满,挺进南满地区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的形势,魏拯民与杨靖宇商议,把东、南满党组织合并,不再成立东满省委,建立新的南满省委;会议同时决定把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兼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南满省委是吉林省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中共省级机构,魏拯民则成为吉林历史上第一位中共省委书记。
  魏拯民在抗联一路军极端困难时期,充分发挥了南满省委的旗帜和精神核心的作用。1938年7月,魏拯民与杨靖宇在集安老岭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后的形势与对策。会议决定取消一军、二军番号,成立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1939年7月,魏拯民在安图县汉阳沟正式将二军第四、第五两个师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副指挥侯国忠。同年11月5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致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全体东北同胞,“鼓励坚持更加长期的持久的艰难的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月,为贯彻中央的指示电精神,魏拯民在抚松县黄泥河子东北的二道松花江沿岸召开南满省委会议,决定出版省委机关报《列宁旗》,面向中国民众编辑《中国报》。魏拯民亲自撰写政论文章,宣传党中央的关怀和关内抗战的大好形势,在《列宁旗》上发表。“七七”事变后,一路军总部决定由杨靖宇亲自带队远征沈海铁路,配合全国抗战。为牵制、迷惑敌人,魏拯民亲率二军教导团、独立旅一部、六师八团等部队共400余人,进攻辉南县城。1938年初,为同杨靖宇在辑安县会师,魏拯民采用调虎离山计,派一部分部队猛攻濛江、金川一带的集团部落,把敌人调离浑江两岸和通化一带,然后,魏拯民亲率部队300余人突然转向进入辑安境内,与杨靖宇部胜利会师。在辑安,魏拯民与杨靖宇共同指挥了蚊子沟和长岗战斗,彻底消灭了“满洲剿匪之花”索旅。此后,魏拯民又同杨靖宇共同指挥了第二次袭击老岭隧道工程、岔沟突围、柳树河子摸火堆、攻打木箕河等多次在一路军乃至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战斗。1939年8月,魏拯民率一路军第三方面军陈翰章部进入安图县境活动。他巧施围点打援战术,先攻下大沙河镇,引出安图县城和明月沟两处敌人出援。魏拯民把部队埋伏在大酱缸以北的山沟里,伏击从明月沟出援的宫本“讨伐队”,一举将其所乘8辆汽车全部击毁,全歼宫本队长以下近百名敌人。接着,又在大酱缸以南5公里处,伏击从安图县城出援的150余名日军和20余名“朝鲜特设部队”,将其全部歼灭。整个战斗共歼敌500余名,击毁汽车10余辆,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300余支。魏拯民在充分发挥南满省委政治、思想保障作用的同时,还积极配合杨靖宇制定重大的军事方针。1939年10月1日至5日,魏拯民与杨靖宇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一路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一路军各部实行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方针,以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1940年2月,传来了杨靖宇壮烈牺牲的噩耗。魏拯民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他抚摸着杨靖宇送给自己的小手枪,一次次抹去滴在枪上的泪水,他为失去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而万分悲痛。3月15日,魏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东南满省委扩大会议,会议对杨靖宇表示沉痛的哀悼。魏拯民带领大家庄严宣誓:“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杨总司令,我们一路军全体战士,紧密团结,坚决继承杨靖宇的事业,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奋战,克服一切困难,一定把鬼子赶出去!”会议决定一路军余部向北转移至京图铁路以北活动,同时派人赴苏联寻求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抽调干部加强地方工作。会后,魏拯民抱病出征,继续战斗。由于长期处于艰苦战争环境,魏拯民积劳成疾,身体极度虚弱,病倒在桦甸的密营里,缺医少药,还经常断粮。当地老乡陈大爷到密营送粮时,看到锅里是雪水煮树皮,心酸得痛哭不止。1941年3月8日,魏拯民因心脏病发作不幸病逝。魏拯民的卓越才能和巨大贡献,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展览馆最后部分是东北抗联长白山密营的自然光源大型复原景观。人物为硅橡胶仿真塑像,现场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自然植物、密营建筑与人物造型融合的艺术形式,再现长白山深处杨靖宇、魏拯民和战士们当时的生活场景,是目前国内利用自然光源建造的最大一处复原景观,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激动的心情很难平静。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我们不能忘记包括魏拯民在内的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新中国建立所付出的牺牲;我们缅怀魏拯民的功绩,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像魏拯民那样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才有今天的独立和繁荣富强啊!
  (责编 孟红)
其他文献
我怀揣朝圣般的心情,重新踏上了这条决定中国命运的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所在城市组织歌咏会,我参加的单位合唱团演唱的就是《长征组歌》之一“四渡赤水出奇兵”。那优美的旋律、胜利的豪情、沉雄的节奏,深深感动着我。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脑子稍有闲暇,雪山、草地、湍流,瑞金、遵义、贵阳,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一个个代表性的词汇就会纷至沓来,激起我的向往。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心愿:只要有机
期刊
从1927年以后的10年间,朱德成为国民党悬赏缉捕的“要犯”。国民党当局的封锁,使朱德与亲友隔绝了书信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德出任八路军总指挥,从此以后才得以与四川亲友书信往来。烽火岁月里,家书抵万金。民族的存亡,亲人的牵挂;战斗的艰辛,打了胜仗的喜悦;抛弃一切,为祖国为民族求生存的抗战决心,被一封封书信连接起来。  “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
期刊
罗英,号国华,江西余干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连长。后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家乡搞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9月,领导县伪警察队起义,参加红军。后一直在赣东北红军中工作,1935年在赣东北的武装斗争中不幸牺牲。    欲俟卒业后而投军,但家严②及家慈③,以佳儿不充兵之习惯膏印脑中极久,未必能相许也。如蒙许诺,当即别
期刊
我国资深外交家、当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的李一氓同志,“文革”后重新在中联部恢复工作,一次见面时他跟我谈及苏联专家在中國的工作,他十分肯定地说:“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应予充分肯定”,“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工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回忆与总结。”的确,在那个时代,作为中、苏“两党两国”友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成千上万苏联专家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农民、军人和学生在一起工作、学习和睦相处,结成深厚
期刊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与此同时,美国军舰炮击我商船,美国飞机轰炸我边境城镇,形势极其危急。不仅朝鲜人民面临灭顶之灾,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支援兄弟的朝鲜人民,为了保卫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了远东及世界和平,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最伟大的战略决策: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迅疾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
期刊
卫恒在1958年至1965年担任山西省省长。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卫恒一贯以工作作风扎实而著称,也是山西人民至今深切怀念的一位领导人。他的故事流传在三晋大地,他的所作所为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研究  经历过“大跃进”年代,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当时山西面临的困难,用卫恒的话来说,就是“到1960年,我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吃的、穿的、用的都空前地紧张起来” 。这场
期刊
一  1954年6月24日,一架银色客机降落在新德里机场,中国总理周恩来站在舷梯口放眼一望,机场上一片欢腾的海洋,鲜花簇簇,人群挥动手里的鲜花大声高呼:“秦尼一信地,巴依巴依!”(即中印两国是兄弟)。  周恩来面带笑容,频频挥手从飞机上走下来,尼赫鲁总理朝他急步走去,张开双臂和周恩来热烈拥抱,相互轻轻拍背,问好。记者们的相机连连闪烁,把这一动人的场面永远留在历史的画册里。周恩来对尼赫鲁说:“中印两
期刊
吴运铎,中国人民兵工的开创者,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写有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被誉为“中国的保尔”,苏联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还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2011年是人民兵工成立8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吴运铎曾任职第一总工程师的北方重工集团所在区——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已筹资1500万元,开拍电影《吴运铎》。  2010年7月16日,我们专程到安徽
期刊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建事变,史称“闽变”,又称“十九路军事变”。 陈铭枢,作为福建事变的实际领导者,在整个事件的策划、发动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事变失败了,但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  创建军队与蒋结怨  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汉族,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民国时期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粤系中亲蒋的代表人物。十九路军的家
期刊
喜迎总理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团出国访问回国到乌鲁木齐时,专程来到石河子视察工作。当时我任宣教科副科长,参与一些接待工作,有幸亲历了周总理视察石河子的整个过程。  周总理来石河子的消息在当时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了迎接总理的到来,整个石河子处于忙碌和喜悦之中。每个单位都在紧张地工作,广大的石河子群众包括附近团场职工在内,都在搞环境卫生,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以提前完成或超额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