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化”与文学的力量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艺术和人生是没有隔阂的,人生就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塑造出上乘之作。本文从人格和艺术的完整性、修辞立其诚、人生的严肃主义、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四个方面对《这些字,那些事》的艺术价值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以此寻找文学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这些字,那些事》;人生的艺术化;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38-03
  在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最后一篇《慢慢走,欣赏啊》表达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艺术和人生是有距离的,但不能因为错误理解了实际人生和整个人生的关系,而认为二者有隔阂。“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①因此,人生就是一种广义上的艺术,唯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经营好自己这部艺术品。
  若把生活比作做文章,在朱光潜看来,必是毫无增减的完整有机体,至性深情的表露,取舍有度的恰当评估以及“至高的善”,才算是篇美文,即完美的生活。作为对“这些年的喃喃自语,匪夷所思,飘忽情绪,瞬间思维”的真实记录,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用“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和“那些事”四卷,共41个字词,记叙了其生活中的点滴和从教十年的心路历程。虽阅历尚浅,文字朴素,但能够将记录生活的意义放大,已足见其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笔下的人生也必有可取之处。
  一、人格和艺术的完整性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②完美的生活就是人格的表现,亦是艺术杰作般的生命史。
  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由于本我总是受到压抑,所以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很难保持平衡,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与此相关的是他的‘力比多’理论。他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对于文学创作,弗洛伊德也持这种泛性论的观点,认为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本能的欲望’的驱使,文学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升华作用,作家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③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正如生活不只有称心如意,还难免会遇到想做而又无法去做的事,特别是没有机会表达的遗憾和羞于开口的愧疚,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字,那些事》中,既有生活的美好,亦有遗憾和愧疚,完整的生活剪影将作者的人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例如,在卷一“友”字篇中,作者表达了对渐行渐远的昔日挚友的美好祝愿:“能将一段感情平静地记叙下来,内心除了时时泛起温暖,无怨言,无挂念,无纠结,足已证明此事已逝去。愿美丽的她大胆地穿喜欢的颜色,说敢说的话,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在卷四“愧”字篇中,作者对自己为人师的悲观情绪进行了自省:“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追着学生要作业,批评不按照我的要求走路的、说话的孩子。考试,批评,功利的比赛,虚伪的夸奖。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说同样的话,写一样的作文,拥有一样的答案,我为自己无法改变的现状感到羞愧。”
  二、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④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真实”,叙事作品如此,抒情作品更是如此。《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文学需要的是情真意挚,外部世界的纷繁变幻,人生经历的曲折坎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内心,真情实感随之而来,无需装腔作势和矫揉造作。“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和激动情感的,所以观察者对于所观察的作品不能不了解。”⑤如冈察洛夫所说,他只写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爱过的东西”,“清楚地看见和知道的东西”。⑥
  虚情假意的伪君子,是朱光潜认为的世间生活最不艺术的两种人之一,另一种则是俗人。缺乏本色、没有“源头活水”的俗人只会东施效颦,迷于名利而苟且地活着,人生毫无美感可言,满篇陈词滥调的文章正如此种俗滥的生活一般。一个成功的抒情诗人,他必定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文学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和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⑦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80后”、“90”后作家异军突起,青春文学充斥文学市场的今天,对于校园、爱情、友情和成长的无病呻吟已一发而不可收拾,虽不乏精品,但过多雷同的看似唯美浪漫的虚构内容和为了打动人而过于矫揉造作的情感抒发,除娱乐消遣外根本无法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阅历尚浅的他们虚构出的东西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同是“80后”作家,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记录的是她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她的真性情。例如在自序中,她这样描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之所以像跳梁小丑一般在课堂上,用身体语言演绎一些具有独特以为的汉字,除了加深字形的印象,帮助理解字义外,还有一些原本可以完全放弃的,却怎么也舍不得的内容,我认为这些更重要。”心理学家称,家是内心最柔软的归属。在孙海芳的书中,提到亲人时也最动情。在卷一“祖”字篇中她写道:“当我们寻思着买一辆好车的时候,不如陪着父母,给双亲买一双适脚的鞋子;当我们日日混迹于各种酒桌饭局之际,想想双亲亲手做的臊子面,那饭香缭绕的味道。人生太短,孝顺不难,唯有陪伴。”   此外,全书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即每一篇文章都由一个中心字为引领,将文字的故事和人生的故事串联起来,其间穿插着学生们在读书识字过程中的绘画作品,凸显了作者作为小学教师对汉字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真情,可谓没有落于俗套。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立足于记录当下的美,在全书中对家乡兰州风土人情的介绍随处可见,不经意间传达出浓厚的乡情。例如,作者在卷三“钟”字篇里这样对朋友说:“兰州这个城市,很多人骂着离开,又在梦回牵绕的时刻怀念她。”基于如此复杂的情愫,作者记录下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脚步中消逝的生活痕迹,她笔下的兰州,有黄河穿城而过,有羊皮筏子上飘荡着《黄河谣》,还有武艺高强的西北刀客,说着地道的兰州方言,讲着老城的陈年往事,告诉人们兰州不只有拉面和风沙。因为一本书而记住一座城,是书的魅力所在。
  三、取舍有度的人生态度
  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生活态度即决定人生的质量。善于生活的人只会对生活彻底认真,而不敷衍了事,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⑧小节不轻易放过,大节更不消说,这就是朱光潜主张的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伟大的人生就是在严肃中执着,又能在豁达处摆脱,就是游刃于恰到好处的取舍间的艺术化人生。
  强调人生的严肃主义,是因为文学创造要以高尚的情感态度去“裁判”社会生活。“有这样一个命题:优美的艺术只可能是优良道德的结果。这是柏拉图首倡的,地理学家斯特拉博给出了一个更为简单的说法:‘一个人除非先成为一个好人,否则就不可能做一个好诗人。’”⑨所谓“文如其人”便是如此。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与社会发生关联,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也同样具有社会属性,“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的感受同时意味着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谈。正如华兹华斯所说:‘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⑩于是,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就必须在文学创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芳后世的文学作品,总是与真实的社会人生息息相关,直面人间悲喜,其爱恨好恶皆与真爱、正义、奋斗相契合,使读者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激发出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即文学创造对于“善”的价值追求。
  浸泡在快餐时代中一路走来的“80后”,常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感的一代”,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为不切实际的梦想和爱情所累,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但一经打击就一蹶不振,在无谓的惆怅和消极的人生观中顾影自怜,无法正视生活和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人又何谈严肃的人生态度。但从教十年的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体现出了其对于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待理想的执着。例如,在自序中她提到对汉字文化传承的“身负责任之感”:“我们小学教员是最不该忽略这些汉字的群体,我们的忽略,是一种背叛,是放弃。如果我们在内心里不尊重她们,将这样一件庞大的工程简单化,势必导致语言的口语化,文学性日渐枯萎,失去诗意的温润,那样的生活将是机械、重复、了无生趣的。” 在新殖民主义笼罩下,汉字文化的确亟待拯救,作为青年教师,孙海芳能够感到自己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实属不易。
  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严肃人生态度最好的诠释。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开篇第二个字就写到了“歌”,文中的地下歌者是一群灵魂丰富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为理想而活着。“在现世的繁华焦躁中,有谁能静下心来,唱一首发自内心的歌谣?写一句实实在在的话语,做一件具体的事情呢?”同这样一群坚持理想的朋友一样,孙海芳对自己的教师职业也始终如一的执着着。
  四、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文学创造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11“有目的的审美就是有为而为的审美。审美从根本上讲是有目的的,但这个目的人们很少意识到也没必要意识到,正如康德曾认为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12审美事实上是无目的和有目的的辩证统一。拥有艺术敏感的艺术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超过日常意义的美,积极开掘日常现象的深层意味,这也是艺术家迥异于常人的特点所在。
  艺术家同哲学家和科学家一样,对于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艺术家和俗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觉得生活中的事物有趣味并积极寻找趣味,欣赏生活的人就是懂得生活的人,情趣化的人生就是艺术化的人生。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谈到美,大概没有比幸福更美的事了。在《这些字,那些事》卷二“福”字篇中,作者对幸福有这样一段解读:“在生活细节处寻找幸福。幸福就是你处在幸福当中时能感觉到幸福的存在,你能真实地享受这样的氛围。幸福是细节。早晨的一杯牛奶;雨中校门口的等待;骄阳下大半的遮阳伞;一块公用的橡皮;体育课后的一口冰棒;生病时同学的看望;陌生人善意的微笑;白发前辈的指引;知己的不言而喻;上学路上的一轮红日;蝉鸣蛙叫,婆娑柳影,生活里美好的事物都在我们身边,体验到了这么丰富的生活,哪来的隐晦?”生活中的很多微小细节总是容易被人忽略,而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因此产生幸福感,作者就是这样懂得欣赏懂得生活的人。在卷四“逝”字篇中,作者对生活中的美有更进一步的诠释:“有一种美,在当下。她没有鸟语花香般的诗意与纯净,没有高山流水与阳春白雪,没有道德高尚与纯洁,没有一尘不染的纯粹和高调,她存在于生活本身。”正因不愿这些平凡的美逝去,才有了这本记录“美”的《这些字,那些事》。
  正如作者孙海芳所说,这本《这些字,那些事》是她的切肤经历,其中的人、话、印象、事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结构上略显松散,语言表达上也稍显随性,但能够向读者展示一幅生活的全景图,且情感抒发真挚坦率,又把汉字的美融入进生活的美,已基本做到了朱光潜所愿的“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难能可贵。
  [注 释]
  ①②④⑦⑧11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第76页、第76页、第84页、第79页、第80页。
  ③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3页。
  ⑤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6页。
  ⑥⑩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第259页。
  ⑨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12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其他文献
像我这样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最熟悉的莫过于故土。如果花几万元钱出国旅游观光,导游还安排到农村,心里肯定很纠结。可是有一个农村会让人流连忘返,那就是荷兰童话般的小镇羊角村。  坐落在上艾瑟尔省的羊角村是一处田园小镇,有“荷兰威尼斯”之称,这里没有公路,全长4英里的运河水路和纯木质小拱桥是陆路和水路两种交通途径。车辆禁止开入小镇,故撑篙的小船是居民唯一选择。  水中泛舟,最让人陶醉的不是青山绿水,而是
期刊
◆阳 关  苍凉与伤感的象征,凝为一掊黄土,  兀立于遥远的西部,独善其身。  时间的意义在这里已经终止,只有  空间的距离存在于望眼欲穿之中。  无关乎送别,也无关乎诗人的吟唱,  故人始终绕过阳关远去,我行我素,  一路吟唱大风起兮云飞扬。  千里迢迢而来不是为了一望阳关。  到此一游之后索性再往西行,  绕地球一周,故人又回到渭城,  饮那杯送别的酒,醇香如故。  在杨柳青青的客舍,  朝雨
期刊
武昌开往哈尔滨的快客风驰电掣。“各位旅客,前方到站山海关……”  华灯初上时分,列车上的广播让我为之一震,一股遗珠之憾再次在心中油然升起。说实话,对于爱好旅游的我来说,当初商议游程时,倘若不是顾虑去哈尔滨的火车卧铺一票难求,山海关之游是决不会轻易放弃的。  “山海关,人称‘天下第一关’,雄伟的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  在温馨的广播声中,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我情不自禁
期刊
2012年年末,吾友孙海芳新作《这些字,那些事》经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获赠时,她说:“我选了40个汉字,串联了自己的一些小经历,小想法,多提意见。”昨日挑灯夜读至凌晨,虽不敢说是字字珠玑,确是句句诚朴、毫无造作。细细思量,权且将此书归为“文化散文”较到位。  《这些字,那些事》是孙海芳借用40个汉字的出处、引申、演变,将她生活、工作经历的片段乃至兰州的一些历史民俗串接而成,书中旁征博引的资料
期刊
[编者按]2013年4月26日,兰州市作家协会、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兰州铁路第一小学、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举办“孙海芳散文小品集《这些字,那些事》研讨会”。孙海芳现为兰州铁路第一小学教师、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特约记者,其散文小品集《这些字,那些事》于2012年12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这部散文小品集系作者多年的生活感悟与智慧结晶,创作手法新颖,立意高远,将文学创作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别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古代画作中,屏风绘画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图像之一。由于屏风的角色多样以及身份模糊,从而为画家们的艺术修辞手法提供了多重选择。正如潘洛夫斯基所构建的三个体系图像学,①屏风的阐释框架也可在此基础上运用类似这种体系并结合符号学理论来进行研究,在实物、绘画媒介以及绘画图像三者之间转换,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文本与文本之外的转换)。  [关键词]屏风图像;符号学;文本意义;符号修辞  
期刊
[摘要]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由字延伸到生活,讲述了有关兰州的民俗、典故、传说,并加入了作者与字有关的感想与经历,温暖抑或伤感的文字让读者获得精神抚慰。她的散文创作注重对题材的开拓,深入挖掘主题,敢于走出书斋,接受瞬息万变的生活撞击,感情真挚、坦率,以情动人,语言清丽优美、晓畅明快,富有美感。  [关键词]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孙海芳老师的识字教学活动,探讨了识字教学所应具有的理想境界,即在一定《这些字,那些事》语文知识情境中,通过学生与汉字的对话,提升学生创造性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汉字的文化精神浸润中,回归有温度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汉字;识字教学;《这些字,那些事》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通过对汉字进行陌生化处理的方式,从汉字的字形义推演至语言义,并将与这些汉字相关的民俗及文化以故事的形式镶嵌其中,对汉字工具论给文化造成的遮蔽做出了一定的纠正。小品文的图像选择显示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图像作为文字语言的辅助角色出现,增强了小品文的修辞效果,也使得文化以抽象与具象的方式同步彰显。  [关键词]《这些字,那些事》;符号学;汉字  [中图分类号]I207.6
期刊
[摘要]对于文艺作品,往往要求真、善、美的统一。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实,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又有高度的艺术性。本文将通过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这些字,那些事》这部作品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关键词]《这些字,那些事》;真、善、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