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3D》市场圈地运动与技术恋物癖煽动的集体狂欢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泰坦尼克号3D》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是一个/一群电影技术恋物癖煽动的集体狂欢。只是,更欢乐的是暗地里数钱的好莱坞制片商们。
  十几年了,对好莱坞而言,中国电影市场“人傻、钱多、速来”一直没改变。15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不足9亿元,《泰坦尼克号》却一片独大,在数月间吸引了1800多万人前往观看,创造了3.6亿元票房,占据当年票房的40%。15年后的2012年4月10日零点,《泰坦尼克号3D》上映,影院门庭若市,有超过153万中国人冲到了影院。影片放映首周6天,票房4.68亿元,观影人次1050万人,放映场次11.30万场。《泰坦尼克号3D》进入2012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十已无悬念。《泰坦尼克号3D》在中国市场开门红的喜讯传遍了好莱坞,更令各种大片的制作人们大流口水。2011年,中国号称拥有9200余块银幕,其中7700来块数字银幕,4800来块3D银幕。不曾想,因《阿凡达》点燃的3D银幕建设之火,着实为《泰坦尼克号3D》熊熊燃烧了一把,使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圈地运动正在逐步推进。
  本文不想探讨电影市场视域的民族大义,只想就《泰坦尼克号3D》的中国市场表现乱弹几句。探寻《泰坦尼克号3D》横扫中国电影市场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3D和IMAX技术的提升、影院增多,中国人口红利等等。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无外乎两点,一方面是国片整体质量的低下,另一方面则是当前中国观众的技术恋物驱动下对集体狂欢的渴望。
  国片质量的问题不用论证,我们总在号召“精品工程”,但近年来的精品仍有如元青花一样稀罕,稍微出个《失恋33天》就令业界哗然,所以国片市场才常常被打得落花流水。就在邻国日本,《泰坦尼克号3D》首周两日票房为106万美元,观影人数5万971人。影片仅列该周票房排行第4位,第二周更掉到第8位。但同日公映的本土影片《剧场版:SPEC~天~》首周票房4亿6870万日元,观影人次高达35万1473人。日本电影市场全面开放进口影片发行和放映体系,年公映量的350来部影片中有60%以上都是好莱坞大片。但是符合和引导国民观赏趣味、独辟蹊径的国片,已经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票房市场份额。而且,这些国片的大部分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小制作,成本不到5000万人民币但回报率几十倍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市场越开放,才越能走向成熟。
  两部《泰坦尼克号》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作品对象、作品本体和作者的技术恋物癖倾向。泰坦尼克号游轮极尽科学之精粹,是人类船舶史上伟大文明的象征,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在布景、服化道、拍摄、后期方面极尽当时电影制作技术之精粹,是人类电影技术史上的一大标杆。《泰坦尼克号3D》花费1亿多人民币和60周的制作时间,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将2D影像转变成3D,尽管其中显示出效果盲点——影片后半部分人物与船体等物品之间的比例失调造成的观影眩晕感。在这几重追求技术极致的表象下,是导演卡梅隆的技术恋物情结贯彻始终。
  当前中国观众仍然存在明显的技术恋物趋向。这从近几年来《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等影片的票房即可看出。这种影院观影习惯表现出来的是追求电影视听效果的极致化,即重视影院的集体狂欢氛围,而忽视电影叙事本体带来的观影愉悦。其促成因素是多重的,一是盗版碟和免费网络点播培养起来的对好莱坞叙事的认同,二是基于影院观影性价比的下意识选择,三是大众传媒对观众的洗脑。当然,它与我们当前对影院建设数量、电影拍摄数量、电影数字化程度的追求不约而同。其根本原因,是身处前现代文明的人们,心怀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而希望通过技术指标,首先达成“形似”的急切表现。大多数观众,就处于前现代观影文明。
  在这样的观影习惯语境下,《泰坦尼克号3D》中单维度的技术恋物癖与当下中国社会流行语之间构成一种滑稽的互文。《泰坦尼克号》是一场矮矬穷成功勾搭白富美的恶俗故事,并且加上了矮矬穷奋不顾身白富美至死不渝的结局,来升华地位悬殊的乌托邦式爱情。豪华的技术轰炸抵消了其情节的烂俗,使观众自觉地选择睁开眼睛、打开耳朵,加入到一场观影的集体狂欢。这一次观影行为只是一种单纯的视听感受,通过对“美得波涛汹涌”的女主角的消费,在3个小时内对等级、权威进行了消解,达成了对影片非逻辑性、世俗化、粗鄙化的认同。
其他文献
在《北京爱情故事》的“吴狄”出现之前,很多人问李晨,所有扮演过的角色中哪一个更靠近你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通常很为难,似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影子,但又不尽相同。  直到“吴狄”的出现。李晨非常确定地告诉你,这就是25岁之前的他,毫无出入。因为《北爱》就是他的故事,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生活在他的周围,有血有肉,真真切切。2005年之前,其间六年,几段并不顺利的感情生活全部囊括在这一部戏中,是一次对自己
期刊
“我试图实现电影的多义性,希望你们在一个故事里能获得不同的满足。”  管虎的电影所关注的群体,往往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对象,他的电影所探讨的是社会的边缘化,是一股暗流,却也都相当的合时宜,是一个阶段内既被我们忽略过又被我们想起的群体。地下摇滚,警察,民工,患者。  《斗牛》和《杀生》开始,有一些变化,开始讲究象征性的塑造,村庄,愚民。他的成熟显而易见。但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管虎的电影风格却都像
期刊
有观众总结,“生活剧三大宝,媳妇婆婆小三满屏跑”、“过日子就要闹,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闹”,观众的厌倦情绪可见一斑。  都市生活剧往往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是苦情狗血情感纠葛,要么是口沫横飞没事逗贫,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能在换台的瞬间锁住观众视线,创作者往往把故事极端化。我们从近期热播的剧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剧有一个较强的社会热议话题支撑,但因对话题尖锐度和时尚度的过分依赖,也使得曾经温暖和煦、善良平和
期刊
因为制作时代的缘故,  那时候的电影本身就有一种视觉上的冷,  尤其是《冬春的日子》,  还是黑白片,  况且那个时候自己很年轻,  对当时的环境、  社会的状态、人的状态,  都是很直接的切入。  他戴着一副颜色沉闷但设计很别致的眼镜,普通的黑色休闲夹克,黑色牛仔裤,黑色皮鞋。整个人看上去严肃,眼神里又有些隐晦的桀骜。这就是第一眼的王小帅,隐藏在《青红》和《日照重庆》背后的电影作者。    《我
期刊
问题一:翻拍成风,原创难寻  电视剧的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创作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当下翻拍、跟风严重,为了追求短平快的利益回报,往往忽视真实而闭门造车。  陈家林:我最近看电视剧都总结出规律来了,假夫妻多、女土匪多,漂亮狠毒的日本女特务多,挖掘的生活永远是自己眼前那点事,创作者体验生活做得太少。现在的电视剧偏于类型化,对于人物塑造、生活挖掘远不够深刻,多流于俗套。  郭靖宇:因为我的作品一直坚持
期刊
余淳在推掉北京台一个节目的录制后,匆匆赶来接受采访。对于自己的戏突然扎堆儿播出,他反应淡定。“现在题材扎堆是电视台要收视率的结果,这会让这个题材加大风险,很多制片人会一哄而上,跟着便有大批内容雷同的剧落马。”  于淳坦承自己并不算有名气的导演,都市题材的火热荧屏让他的戏通常拍完就播,再也不像前几年要等个一年半载才有播出的机会,这虽然让他免除后顾之忧,但同时期充斥荧屏的雷同之作令他颇不愉快。“老是这
期刊
《影视圈》:做了这么多年制片人,你认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什么?  王平(以下简称王):这十年来,中国的影视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最好”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国家产业战略的转移,使中国影视业成为一个产业焦点。“最坏”是管理机构、影视业内人士和投资人面对热潮,急功近利,准备不足,导致烂片层出不穷,佳作不多,投资失败,这肯定会伤害这个行业。  
期刊
王小康以《中国家庭》系列走入观众视线。此后,他的作品一直以接地气、紧扣社会热点话题为创作主旨,在都市框架内,无论家庭伦理还是励志情感,他均有涉猎。同时,作为有意识树立个人品牌的电视剧导演,王小康有自己的导演工作室,这也使他能够深入到制片领域,从剧本开始对电视剧市场做精准把握。因此,他的很多戏既是电视台的收视保证,又能让投资人赚得盆钵皆满。  反是2011年,他的三部戏《闪婚》、《三十而嫁》、《钱多
期刊
《饥饿游戏》:当电影结合在线游戏  尽管只有8000万美元不到的成本,但是在良好的营销和造势之下,狮门影业的青少年动作电影《饥饿游戏》还是以3.38亿美元的骄人成绩战胜了好莱坞群雄,领跑春季档。而在这部电影长达1年多的推广周期中,它与Facebook等诸多平台合作的线上游戏居功至伟,不少社交网络的用户就是通过这款游戏了解到《饥饿游戏》这部电影的。  早在2009年,狮门影业就通过自己的Facebo
期刊
内地青春偶像剧自《奋斗》肇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摆脱盲目向日韩、港台偶像剧学习,无病呻吟、娇嗲的语境氛围,开始走上青春励志,依托内地生活现实的路线,但是难免在青年个体积极奋斗向上的环节上,还是犯了假大空的毛病。而近期热播的剧集《AA制生活》在复制励志共性的基础之下,重心稍做偏移,不局限于80后青年力争上游,却遭受到现实残酷打击的狗血桥段,更多着眼于青年夫妻的婚前后生活,以现代都市家庭生活、婚恋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