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筑设计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传统建筑设计思维和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包含的建筑理念、逻辑被越来越多地重新整合到新时代建筑设计中。结合快速发展的材料行业,我们能够用更加节能和经济的材料来实现比以往更加复杂而坚固的结构构件,这使得更多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逻辑得以在当下低碳建筑的大时代趋势下在建筑设计与建造上呈现。我们尝试从传统造园逻辑中攫取出“堆山叠石”造园手法的内在逻辑点,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关键词:堆山叠石;传统文化;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空间设计;CAD;Setchup。
一:课题背景
根据项目组在知网,万方等文献平台上的查阅,发现各类文献对于园林中堆山叠石艺术手法的研究非常详尽具体,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颇有成果。但有关于堆山叠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却刚刚开始,能够搜寻到的文献大多有关于景观设计和地域性符号的剖析,但很少有人去探索和研究叠石瘦透漏皱的形态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启发。本项目组旨在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项目组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攫取园林叠石堆山的传统技法和堆叠方式等部分,对于新中式建筑空间组织逻辑和建筑文化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從而初步探究传统文化逻辑和新时代绿色建筑建造上的平衡。从浅层上讲,是对于如何把小体量中国传统叠石艺术的美感和逻辑依据合理建筑尺度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初步尝试。从深层次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从而使现代建筑表达出一种对于传统堆山叠石艺术理念的认知。
三:研究内容
查阅研究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文献资料,结合年代背景,深入学习各个地方堆山叠石的运用,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在现代的普及与运用。
(3)赏析融入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现代建筑,探究如何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实现更大化的继承,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四:研究创新点(难点)
研究创新点:在推动建造绿色低碳建筑的全球大背景下将建筑空间组织引入中国传统堆山叠石逻辑,从尺度、平面逻辑、体块组织逻辑,细部构造上实现堆山叠石手法的演进。而非简单将地域文化符号拼凑。
难点:现城市内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现代建筑较少,能做参考的建筑较少。现城市的可用空间较少,如何实际的运用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或运用于何种建筑。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汇总与整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课题进行剖析,提出研究思路并确定研究方法与内容。
2、实地考察。项目成员实地探究融入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现代建筑。
3、案例分析。项目成员将实地考察的成果和线上查阅资料的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完善堆山叠石空间组织逻辑的架构。
4、统计分析。将所在组成员调查的资料及数据统一整理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5、软件模拟分析法。使用软件Sketchup、Rhino、Revit等进行建模,实践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六: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十分重要的手法之一。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网络上有关大量堆山叠石手法在造园上的运用,但是很少有将此手法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例子。但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有关古典园林方面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经验手法从而将小体量中国传统叠石艺术的美感和逻辑依据合理建筑尺度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上。
在园林相关资料中有提到“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 基于这样的理念,园林之中往往“开池浚壑,理石挑山”。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虽无法处处做到山水兼具,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到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刚柔相济之特点,将其灵活运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虽没有江南古典园林堆山叠石手法下层叠复杂的空间,但现代简洁的空间设计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同时,堆山叠石的特色,也都始终贯穿在博物馆的设计之中,使各个空间相互串联、相互对话。
中国传统堆山叠石传统手法介绍:
堆山叠石的艺术手法
(1)堆山以土石山为宜,有石有土。有石可成形,有土可草木。
(2)宾主分明,要突出群山的主山与主峰,要主次分明,且不仅仅表现在一个视线方向上,而且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移步换景的姿态去感受堆叠的技法。
(3)层次深远,将逻辑方式与处理手法由片面到深层次,由虚到实得到升华。
(4)呼应顾盼,园林设景前呼后应,互相关联,气脉相通,将传统园林逻辑运用在其中。
(5)起伏曲折,山麓到山顶形成波浪似的起伏,峰回路转之势蕴藏在山峦迭起彩云间。
(6)疏密虚实,为整个艺术手法披上一层薄薄的蒙纱,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同时又能全盘托出不留悬念。
提取体块关系:
赏石四字诀:瘦、透、漏、皱。
1.“瘦”是指石态纤瘦,形状怪异,石体挺拔,线条清晰,但也要求瘦中见奇,奇现筋骨,骨有坚贞,坚贞出神,神中凝气,“瘦”不单单只是石头体态的嶙峋,更是体现出的凛然气质。
2.“透”是指石体玲珑剔透,纹理纵横,但又透中见深,透中见光。建筑的体态要具备一定的深度,给人一种纵深感,各个空间的有机串联体现出流动感。
3.“漏”是指体态玲珑,连环透空,虽然通透却也变化多势,灵气十足。在建筑中,体态的变化尤为重要,但也不能为变而变,一定要具备“灵气”,灵气即是建筑之魂。空间组织层层相连,既连为一体又依据功能而分成各个部分,正如卡斯特的“流动空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4.“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凹凸有致,线条若明若暗,要求皱中有变,变中有态。在现代建筑中虚实结合可以体现出这一手法。
与现代逻辑的相似联系之处:
1.因山势的不同,则构成不同的特征,如太行山雄奇秀丽,悬崖峭壁,泰山稳重,华山险峻,黄山以云海,怪石,奇峰温泉著称,有国画始祖之称。
2.不同的山石材料,质地与表达的意境不同,如,太湖山,质地细腻,运用普遍;黄石,棱角分明,呈现出苍劲古拙,质朴雄浑,材料的变化带来了叠石风格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米切尔·席沃扎,建筑学的建构哲学,建筑文化研究(1),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张静,卢涛.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造景艺术手法研究[J],2006.
[5]邵国才.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石[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3.
关键词:堆山叠石;传统文化;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空间设计;CAD;Setchup。
一:课题背景
根据项目组在知网,万方等文献平台上的查阅,发现各类文献对于园林中堆山叠石艺术手法的研究非常详尽具体,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颇有成果。但有关于堆山叠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却刚刚开始,能够搜寻到的文献大多有关于景观设计和地域性符号的剖析,但很少有人去探索和研究叠石瘦透漏皱的形态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启发。本项目组旨在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项目组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攫取园林叠石堆山的传统技法和堆叠方式等部分,对于新中式建筑空间组织逻辑和建筑文化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從而初步探究传统文化逻辑和新时代绿色建筑建造上的平衡。从浅层上讲,是对于如何把小体量中国传统叠石艺术的美感和逻辑依据合理建筑尺度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初步尝试。从深层次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从而使现代建筑表达出一种对于传统堆山叠石艺术理念的认知。
三:研究内容
查阅研究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文献资料,结合年代背景,深入学习各个地方堆山叠石的运用,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在现代的普及与运用。
(3)赏析融入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现代建筑,探究如何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实现更大化的继承,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四:研究创新点(难点)
研究创新点:在推动建造绿色低碳建筑的全球大背景下将建筑空间组织引入中国传统堆山叠石逻辑,从尺度、平面逻辑、体块组织逻辑,细部构造上实现堆山叠石手法的演进。而非简单将地域文化符号拼凑。
难点:现城市内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现代建筑较少,能做参考的建筑较少。现城市的可用空间较少,如何实际的运用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或运用于何种建筑。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汇总与整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课题进行剖析,提出研究思路并确定研究方法与内容。
2、实地考察。项目成员实地探究融入了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的现代建筑。
3、案例分析。项目成员将实地考察的成果和线上查阅资料的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完善堆山叠石空间组织逻辑的架构。
4、统计分析。将所在组成员调查的资料及数据统一整理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5、软件模拟分析法。使用软件Sketchup、Rhino、Revit等进行建模,实践中国传统堆山叠石手法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六: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十分重要的手法之一。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网络上有关大量堆山叠石手法在造园上的运用,但是很少有将此手法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例子。但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有关古典园林方面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经验手法从而将小体量中国传统叠石艺术的美感和逻辑依据合理建筑尺度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上。
在园林相关资料中有提到“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 基于这样的理念,园林之中往往“开池浚壑,理石挑山”。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虽无法处处做到山水兼具,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到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刚柔相济之特点,将其灵活运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虽没有江南古典园林堆山叠石手法下层叠复杂的空间,但现代简洁的空间设计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同时,堆山叠石的特色,也都始终贯穿在博物馆的设计之中,使各个空间相互串联、相互对话。
中国传统堆山叠石传统手法介绍:
堆山叠石的艺术手法
(1)堆山以土石山为宜,有石有土。有石可成形,有土可草木。
(2)宾主分明,要突出群山的主山与主峰,要主次分明,且不仅仅表现在一个视线方向上,而且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移步换景的姿态去感受堆叠的技法。
(3)层次深远,将逻辑方式与处理手法由片面到深层次,由虚到实得到升华。
(4)呼应顾盼,园林设景前呼后应,互相关联,气脉相通,将传统园林逻辑运用在其中。
(5)起伏曲折,山麓到山顶形成波浪似的起伏,峰回路转之势蕴藏在山峦迭起彩云间。
(6)疏密虚实,为整个艺术手法披上一层薄薄的蒙纱,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同时又能全盘托出不留悬念。
提取体块关系:
赏石四字诀:瘦、透、漏、皱。
1.“瘦”是指石态纤瘦,形状怪异,石体挺拔,线条清晰,但也要求瘦中见奇,奇现筋骨,骨有坚贞,坚贞出神,神中凝气,“瘦”不单单只是石头体态的嶙峋,更是体现出的凛然气质。
2.“透”是指石体玲珑剔透,纹理纵横,但又透中见深,透中见光。建筑的体态要具备一定的深度,给人一种纵深感,各个空间的有机串联体现出流动感。
3.“漏”是指体态玲珑,连环透空,虽然通透却也变化多势,灵气十足。在建筑中,体态的变化尤为重要,但也不能为变而变,一定要具备“灵气”,灵气即是建筑之魂。空间组织层层相连,既连为一体又依据功能而分成各个部分,正如卡斯特的“流动空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4.“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凹凸有致,线条若明若暗,要求皱中有变,变中有态。在现代建筑中虚实结合可以体现出这一手法。
与现代逻辑的相似联系之处:
1.因山势的不同,则构成不同的特征,如太行山雄奇秀丽,悬崖峭壁,泰山稳重,华山险峻,黄山以云海,怪石,奇峰温泉著称,有国画始祖之称。
2.不同的山石材料,质地与表达的意境不同,如,太湖山,质地细腻,运用普遍;黄石,棱角分明,呈现出苍劲古拙,质朴雄浑,材料的变化带来了叠石风格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米切尔·席沃扎,建筑学的建构哲学,建筑文化研究(1),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张静,卢涛.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造景艺术手法研究[J],2006.
[5]邵国才.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石[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