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风来——黄悖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娄东诗韵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73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2015年5月9日下午,静观风来——黄悙书法篆划作品展和娄东诗韵——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两场重量级展览在_人仓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双展集中展示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悸的70余件书法篆刻精品,以及当代中国书坛35位著名书法家的60余件书法作品,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今中国书法界的艺术水平。太仓市委常委、副书记张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雪嵘出席开幕式?
  亮点一: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县级市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书法展览,就全国范围来讲,也是比较少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在开幕式上如是说。
  举办静观风来个展的黄悙教授以学术研究和书法篆刻创作的双重丰收享誉书坛,是开拓中国当代书法研究新篇章的代表人物。去年,黄悖教授获得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本次展览展出的黄悙教授代表作中,既有温润雅致的小行草册页、手卷、扇面,也有笔力道劲、气势磅礴的大行草与篆隶立轴、横幅,更有深得古意又别具一格的篆刻。“观黄悖教授的作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金丹表示,此次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黄悙教授数十年来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由蘸悼教授牵线搭桥和参与组纵的娄东诗韵展览则更是群星璀璨、星光熠熠。陈洪武、言恭达、孙晓云、徐本一等,出现在此次展览中。书体齐全、风格迥异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向观众们展示着当今书坛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书法的极致魅力。
  亮点二:丰富的太仓元素
  此次双展不仅规格高、规模大,展览中满满的太仓元素更是让前来观展的市民们倍感亲切。
  “离开太仓数十年,但我对家乡土地的思念却从未曾中断过”出生于太仓的黄悙教授深情地说,此次在家乡太仓举办个展,恰逢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因而,此次展览也可以看做是他对母亲、对家乡的一次致敬。此次展览中还有黄悙教授一方“又见娄水”印章,“在刻这枚印章的时候,心里面特别温暖,满满的都是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
  而以娄东诗韵为名的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所书写的内容均为历朝历代名家吟咏太仓的诗歌,使得此次展览也成为了弘扬与传承娄东文化的平台二“作为娄东画派和娄东诗派的发源地,太仓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汤雪村表示,作为一个太仓人,她很高兴能在家乡看见如此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展览,“特别是这些书法作品的内容还是与太仓有关的名家诗歌作品,更是让我倍感骄傲,与有荣焉”一
  亮点三:特别的陈列方式
  当天,在市博物馆展厅内欣赏名家书法作品的同时,也有小少细心的市民发现,此次展览在作品陈列和展厅布置上,与之前的书法展览大不相同。错落的陈列设计、新奇的装裱手法,让两场展览都呈现出精致典雅又别具一格的展示风格:
  为了使作品更立体全面地展示在观众们面前,工作小组为每一件作品都制定了单独的装裱方案,或是镜框立体装裱,或是木框镂空装裱,尽全力将每一幅作品的意蕴完美地呈现出来。
  展览结束后,娄东诗韵展中所展出的作品将留在太仓,成为太仓市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其他文献
杨子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佳木斯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2年至今任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作品《五月阳光之一》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种),2014年作品《在路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
期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艺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上机制工艺品的激烈竞争,国内苛捐杂税的盘剥,加上自身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发展异常缓慢。但在某些部门由于技艺的创新,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漆器工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个非常概念化的认识,认为清末中国的工艺包括漆器走向衰落,不足一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缺乏深入研究、笼统而无知的看法。  清末的漆器因为失
期刊
刘一闻上海书协常务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篆刻艺术院任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院任研究员。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5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入展:1982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全国首届篆刻评选并获奖,1986年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展并获奖,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展并获奖,1991年
期刊
如果说,当今不少书家给我们以丽日秀月、百里平川、时花美女;或者典谟诰训、鄙俚街谈、伪劣古董;乃至活字印刷、左道画符、牛鬼蛇神……那么,宋季丁先生缔造了别一种艺术世界。这里重岩峭壁,幽壑流泉,古松危石,奇花异草;时而赤虬磅礴、崩云涌雪,时而霜鹤长唳,洞箫低咽……  我们的艺坛往往拜倒于“名家”足下。其实,宋季丁先生称不上“名家”。他生前炫目的桂冠一无所有。似乎有一两次入选省级展览,某次入选一家晚报副
期刊
2001年腊月,赵熊分得了西安文化广厦的一套新居室。这一年是壬午,赵熊53岁,年过半百。不管怎样,对面墙斋里的赵熊来说,这也算乔迁之喜吧。2002年年初,赵熊开始装修。4月,春和景明,赵熊开始在新居的工作室中写字治印。工作室自然不会宽敞阔绰,可是他的心态已经变了,他没有劳烦他的先生陈泽秦夫子,他给这斗室自题日:“风过耳堂。”可是心里似乎不能平静,于是刻了10余种自用印来舒缓他的心潮。在“风过耳堂”
期刊
赵熊是那种特别看重文化生命价值的艺术家,这一以贯之地倾注于F他生命的行走之中,尽管生命表现的样态是丰富的、他的翰墨生活,他的散文写作,他浅吟低唱的诗词,他沤心沥血精研致思的大著《篆刻十讲》,他集数十年之功培植的终南印社艺术群体,以及他对当下的关注和所体现出来的智识,等等。这些看起来零星的生命段落,其精神血脉都源自丁同一个母体——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诉求,这便构造了赵熊“这一个”文化符码,即使置诸于时
期刊
我总是踌躇着。  每天都要从怡园的门前经过,我踌躇着是否要进去看一眼?看一眼怡园里的一株芭蕉。我曾经在那芭蕉下的石凳上聆听宋先生玄谈。往事年深月久,往往不忍去触碰,就让它沉在心湖之底吧,可是怀念的潮水总是袭来。我明白,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他们犹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进去或者不进去,其实,我放不下的是一种心情,飘飘忽忽。怡园里那一株芭蕉,芭蕉荫下的石凳上,那一抹冰凉的秋意。  清
期刊
我与围安结识,早在上世纪的90年的黄河碑林奖时。当时国安作为获奖作者代表来碑林参加活动,与我促膝交流,共研书道。岁月如流,垒今已25年了。2008年苏州成为中国书法名城,举办了不少有影响、有创意的书法活动。我曾多次去苏州,在苏州和国安接触多了,也对国安的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有绪,人文荟萃。苏州的书家追求高雅,重视积淀。老一辈书家费新我、沙曼翁、祝嘉、宋季丁等以碑人帖,碑帖
期刊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每每展卷苏轼的《东武帖》,就会想起诸城的兆德兄。  诸城,是东武故地,宋时密州州治所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个性。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陆放翁所言:“盖其山川气俗,有以感发人意,故骚人墨客,得以驰骋上下。”兆德兄正是这方钟灵毓秀水土的受益者。  作为当地知名青年书法家,丁兆德走了一条师法唐宋,上追魏晋
期刊
李文华 1975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主要从事古代文物的研究、鉴定和文博展览艺术的研究。发表《一般优孟衣冠别样精神血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陶器浅说》《景德镇宋代青白瓷》《江阴余城遗址试掘简报》等多篇论文。现任职于无锡博物院。  《西林园景图册》是明代画家张复所作,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为国家二级藏品。该图册共16开,为纸本,设色。每开纵35 8厘米,横25 6厘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