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管理变迁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三十年,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见证了管理话题之变、战略要素之变和行业兴衰之变。
  在过去三十年间,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企业必须牢记,对于这样的变迁自己无法“免疫”,因此必须相应地调整战略。
  当我们在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时,必须认识到,记忆总是倾向于将更多的重要性赋予近期发生的事情,而过去发生的事情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从当前的角度去解读过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情的本来面目。基于此,当我试着客观地回答“过去三十年中,企业管理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个问题时,使用了一个我认为最合适的衡量指标——《哈佛商业评论》。我将它视为任何特定时期内关于管理话题的可靠的信息源。
  
  话题之变
  
  我比较了三十年前(从1978年开始)刊登在该杂志上的文章标题,并将它们与2008年的文章标题进行对比,以此观察三十年来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究竟发生了哪些实质性变化。通过对比,我发现了以下差别:
  三十年前,杂志谈论的是计划编制、零基预算(zero-basedBudgets),偶尔会提及领导力话题。而如今。关于计划编制的内容已经全部消失,领导力则是高度关注的话题。
  三十年前提倡学习日本管理模式。或者至少说,曾经非常深入地研究过日本管理模式。跨国公司刚刚开始面对矩阵组织结构的问题,只有一篇文章中提到“将办公室开到莫斯科”的风险。如今,文章更多地谈到日本之外的许多亚洲国家;在与供应链相关的话题上,分析的角度也更为多元化,例如从政治、商业、环境和社会等角度展开讨论。
  相比三十年前,如今社会和环境问题得到管理界更多的重视。
  
  战略要素之变
  
  从战略角度看,2008年1月期的《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迈克尔·波特的一篇文章,文章回顾了1979年(基本是在三十年前)他发表在同一本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这篇文章是战略和竞争力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波特教授如今已经非常知名,而在当时,他还是哈佛商学院一名助理教授,那么三十年来,他在文章中所提到的论点发生了哪些改变?影响战略的新因素又是什么?
  尽管波特将一些现在的因素称为“五力”中的“其他因素”(表明他的文章基本保持了原样),但我认为,应该赋予这些“新因素”更多的重视和强调,将它们作为一个额外的力量加入“五力模型”。或者至少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决定企业战略的因素涵盖进来。
  在这些“其他因素”中,有三种因素特别值得一提: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由于数字通讯系统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和不断降低的成本,网络效应的概念显得越发重要。许多商业活动都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如果孤立地观察它们,战略视野就很不准确。甚至会导致错误。在网络效应逐渐显著的今天,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互为补充。因此企业在针对行业的战略分析中,也必须将网络效应作为一部分加以考虑。
  动态合作。对竞争的强调事实上指向一种零和游戏(一方赢,另一方必定会输),并将竞争视为唯一的战略方式。而如今,双赢的解决之道(正和游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方式是与市场各方参与者——企业、公共部门、NGO等等结成战略联盟。波特本人在最新文章中研究了这一变化,但并没有在他的“五力模型”中对此进行清晰的界定。
  政府的角色。虽然在美国的自由经济环境下,政府的职责只是保证公平竞争,因此在波特的“五力模型”中,政府所占的权重很小。然而在欧洲,政府角色在很多领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此外,公共和私人领域重叠交织的活动以及政策对于大型企业的影响,都使得如今的企业管理要比波特的“五力模型”更多地受到政治的影响。
  
  行业之变
  
  最后,我还要指出一个有趣的变化:三十年前什么行业更为“活跃”?如今又是什么行业更为“活跃”?所谓“更为活跃”,我指的是从中期角度看,该行业的企业能够比其他行业的企业创造更高的平均利润。根据我的观察,在1985年至1995年之间,平均而言。最具吸引力的行业是制药业;1992年至2006年,根据波特在2008年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数据,最具吸引力的行业是证券经纪和交易行业。试想,这种行业活跃度的变化与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会不会有所关联呢?
其他文献
我们需要从“未来是湿的”角度理解社会性软件和社会性网络。原因无他,中国社会太干巴巴的了,需要加湿。  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  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  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  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  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  互联网,就,是中国的加湿器,未来的加湿器。    互联网和其他技术进步给群体动力学带来了一系列改变,使有机组织的产生穿越了地理和文化的鸿
期刊
“威士忌”一词由苏格兰盖尔族语“生命之水”衍生而来,是苏格兰民族的骄傲,亦在全世界范围内盛销不衰。2008年,苏格兰威士忌出口超过30亿英镑,相当于每秒钟出口97英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十分钟情于威士忌,他在《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里喃喃低吟:“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你接过,静静送入喉咙即可,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  作为洋酒的种,威士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十
期刊
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微软与vc有类似之处,但也有深刻的不同,微软比VC更有长远打算,更注重发展战略。在微软创业的本质,是“在微软成功”,公司在文化、激励、人才培养等各个层面,建构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在公众眼中,微软公司就像它的软件产品一样,是一个严谨的可以精密运行的系统,但事实上,包括内部创业在内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却让这家公司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每个员工不仅能够乐在其中,从公司的成功感受到自
期刊
商人的国度    杨晨:当前中国的企业家更多的意义上还是商人。传统的商人是低买高卖,依靠差价赚钱。从盈利模式上来讲,可能企业家是先采购原材料,然后进行研发,在价值链当中增值。不单单是赚取差价,还要担当社会的公益、股东的利益,他更多的是兼顾民众、政府部门,这可能是西方现代意义上现代企业家的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十几年内形成的,超越商人意义的企业家有娃
期刊
近10年前,管理创新成为热门话题,现在再提起这个词,有着非常的意义。  这一段时期,美国模式不断带给各国企业以警钟与镜鉴,其中通用汽车的命运尤其引人反思:就是这家企业,曾经帮助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写成了《公司的概念》和《管理实践》两本巨著,因此被喻为了现代管理学的发源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它却行将破产倒闭。  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策略大师加里·哈默在著
期刊
几近崩溃的全球金融系统显示出该系统在结构上的缺陷和监管上的问题。如何防御“系统性的缺陷”再度发生,二十国(G20)峰会开始重新审视整个系统。  不幸的是,二十国峰会依然老调重弹。依然遵循着金融稳定论坛、美联储和其他机构的做法。这些做法包括针对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过度金融杠杆作用,过于庞大的金融机构,逃税天堂和对金融大亨贪婪的报酬奖励,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等问题的方案。以上的问题都很重要,但唯独忽
期刊
长远的社会史和经济史,与生命有机体一样,都在经历一个产生、发展、衰变、毁灭和再造的重复形式。这种周而复始的破坏式创新在诸多层面上都发生着作用:从个体企业到整体行业,从单一部门到整个国家经济体。  我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周期是短暂的。以股票市场为例,时常面临着许多随意的波动,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模式可循。无论管理学大师们试图告诉我们什么,历史并不会在个体企业或商业部门的层面上重复自己。正如古希腊哲人赫
期刊
经济低迷时期,高管最需要激励还是最不应该激励?答案不言自明。可悲的是,在公众看来,理解薪酬激励机制远比炒作薪酬数字麻烦,所以我们看到的报道中总是充斥着让人胆战心惊的数字,却很少能看到理性的分析。  出于工作需要,我订阅了关键词为“高管薪酬”的邮件新闻。这服务还真好,每天自动把你想看的新闻送到你的信箱,风雨无阻。早上一上班,我总会满怀期待地打开电子邮箱,好奇地看看那些平日里风光无限的商界成功人士们到
期刊
中国的企业管理有何特色?人情?低效?家长制?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企业界和学界对当代全球管理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却是中国的企业界、管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企业界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还牵涉一个根本的问题——中国企业将向何处去?  如果说在已经过去的60年里,尤其是其中的后30年,中国企业的成长主要还是依赖于外部经济制度创新的推
期刊
在高度创新的组织中,CEO在推动管理边界和组织设计上应起到怎样的作用?西蒙·考尔金(simon caulkin)通过对三位不走寻常路的叛逆领导者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蒂姆·布朗和艾德奥公司:最具创新力    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艾德奥公司是一家被人们认为经理人很无趣、管理很差劲的公司,但这并没有阻止这家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创新意识的公司之一。最近的一次统计表明,该公司的5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