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午后,阳光炙热地从百叶窗缝隙挤进来,郑培民教授的办公桌上随即泛起了刺目的光亮,他平静地看着沈佳妮。
  沈佳妮继续说:“希望您能帮我!”话毕,眼圈里恰到好处地盈着泪。郑培民仍然没说话。沈佳妮下定决心,不再掩饰其中的威胁意味:“我知道那个事件。”
  郑培民眼里闪过一丝讶异:“什么事件?”
  沈佳妮轻声说:“先称为三月扬州事件吧。”
  一阵头痛向郑培民袭来,偏在此时,阳光玩闹般地愈加热烈,办公桌上沈佳妮的博士论文审查意见亮得炫目:论文抄袭,建议不予通过。
  郑培民有些疲惫地挥挥手,沈佳妮识趣地走出了办公室。一想到三月扬州之行,郑培民仍有些失神。
  那次扬州物理学年会,由于沈佳妮正忙于毕业论文,郑培民便带了二年级博士生唐琬参加。唐琬是郑培民欣赏的弟子,科研能力强于大弟子沈佳妮。当晚主办方招待晚宴很隆重,郑培民醉得厉害。
  唐琬一路扶着郑培民来到酒店房间,房间里润湿的空气混着清冽的酒香。她小心地让郑培民倚在床头,用热水打湿毛巾替郑培民擦脸。唐琬还从没这么近距离接触郑培民,那一刻,仿佛醉在酒里的不是郑培民,是唐琬。
  沈佳妮经常开唐琬的玩笑,说唐琬对郑培民盲目崇拜。唐琬并不否认她对郑教授学识的钦佩,其实,在唐琬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份她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愫。平日里,她一直将这份隐秘的心意藏匿到自己也打捞不到的心海深壑里。
  那夜,郑培民始终是恍惚的。他只依稀记得在他面前曾晃动过一抹鲜丽的红色,那抹红纯粹、奔放。
  从扬州回来的这段时间里,郑培民和唐琬尽力维系彼此交往的惯常状态,只是显得尤为刻意。唐琬内心有些苦闷,她在某个无法排遣情绪的深夜同沈佳妮讲了三月扬州的事。虽然她一向把沈佳妮视作闺蜜,但事后她仍为自己的唐突而懊恼。
  夏夜,闷热。郑培民躺在床上,夫人挨着他平躺着。半梦半醒间,郑培民头脑里无来由地涌起一片清明,他仿佛又看到了那抹鲜丽的红色,就那么明晃晃地出现在眼前。他忽然感到一阵憋闷。这憋闷来得真切,他忽地直起身来。啊,莫不是梦?他睁开眼,望向床头,却惊出一身冷汗!床脚竟出现了刚才梦里的那抹红。
  原来,夫人养了一年多都没开过的玫瑰,竟不知什么时候开出了三朵十分鲜艳的红色花朵!
  夫人被他起身发出的响动吵醒了,颇不耐烦:“干吗呢,你?”他急促地问:“这,这玫瑰是啥时开的?”“都开一周了!唉,你这人眼神……”
  第二天清晨,夫人早早去美容院赴闺蜜的约会。
  郑培民见夫人走远,连忙起身,拿出剪刀,下床把床脚仍在盛开的三朵玫瑰剪下,如老工匠般仔细地将玫瑰包进了精美的彩纸中,小心翼翼地放入漂亮的礼盒,连同写好的一张卡片。
  郑培民带着礼盒来到办公室。他在窗口深吸一口气,转身到办公桌前拿起沈佳妮的论文审查意见,郑重写下:尊重学术委员会意见。
  唐琬很听郑培民的话,直到晚上回到宿舍,才打开礼盒。三朵红色玫瑰静静地躺在礼盒中。在宿舍昏黄的灯光下,唐琬把三支玫瑰插入瓶中,其中两支已有些失色,偏有一支却仍开得鲜艳,灯影下红得发亮。
  唐琬又慢慢地打开礼盒中的卡片,郑培民那飘逸的字迹映入眼帘,唐琬内心莫名地颤动。
  卡片前面写着:“开到荼蘼”。
  卡片后面写着:“花事了”。
  (补记:郑培民因一封“扬州事件”的举报信,被迫离开了东方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王小东,满族。2018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长春市作协会员,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理事。曾在《歲月》《精短小说》发表小小说作品,在《天池小小说》以作者小辑形式发表作品,作品曾入选《小小说选刊》、花城版小小说年选、《微型小说选刊》等,作品曾荣获东北三省首届“坤健灵芝杯”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
其他文献
一年前,在那个雪雨交加的春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如早些年父亲去世时一样,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都选择了沉默,耳畔悠远的琴声仿佛骤然消失了,让我们的内心一阵阵地空寂。往日朝夕守望、心有灵犀的母子之情顷刻变得无言可对,这不免让我和姐妹好长一段时日都难以平复内心的不安与遗憾。  母亲生前总爱回忆过去,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深藏着好多既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每逢家人聚在一起,母亲常常以很享受的样子絮絮地讲起一桩
期刊
老铁匠  五十年代东北一座小城,马拉的花轱辘车和胶皮车到处可见。在通往小城商贸中心的路边上,有一家铁匠铺,门口埋了两根粗木桩,中间横着一根铁杠子,它是挂马掌用的,这便成了铁匠炉的招牌。  铁匠炉设置在土坯房内,一个砖砌的大火炉,炉旁有个大风匣,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徒弟小曹正在拉风匣,“呱嗒呱嗒”响,炉膛很大,冲上敞开着口,在它之上有个铁制的圆帽子罩着,中间空膛走烟,通向烟道。炉膛里的火苗像无数条小金蛇
期刊
于夫先生临逝时是以画猫驰名的。  对他不甚了解的人,以为于夫就是个画猫的。其实,于夫的漫画盛行好多年。因当美工、做美编,不仅使他成为一个美术上的多面手,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于夫的文化意识和新闻敏感。故于夫画猫能有大成并不奇怪。  除了美術,摄影创作同样是于夫花费大量心血的一门艺术。他的摄影名气在哈尔滨可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形容。究其原因,是于夫第一个吃了螃蟹,首开先河成了黑龙江第一位专业摄影家
期刊
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山,棱角分明。  山脊上的小路,像一条干渴中挣扎而死的蛇,僵硬扭曲。  一个好似梭形黑色甲壳虫的东西,朝前倾斜着躯体,沿山路向山顶缓缓移动。  从足够近的距离可以看清,沿山路向山顶缓缓移动着的是一只油亮油亮深棕色的倒扣着的独木舟。  再靠近一些可以看清,用力抓住船帮中间部位的手指也是深棕色,并由于长时间用力抓握指甲变得苍白。  同时还可以看到,从倒扣的独木舟下方伸出两只脚踝和双脚
期刊
亮子哥被判刑那年,亮子刚好高中毕业的年纪。  到了高中毕业年纪的亮子其实并没有念过高中,初二没念完他就顶替母亲的工作进了工厂,刚好那时国家有子女接班的政策,亮子妈看亮子也不是学习的料,索性早早退休,趁着国家有政策先把孩子的工作问题解决了。  亮子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在亮子工作之前,也都谈不上好坏地有班在上着。  亮子妈用心良苦给亮子安排的工作并没有被亮子足够珍惜,或者说它没有好到能让亮子
期刊
一  我家住在河西后街,那里住的全是机械厂的职工家属。  爸爸当年从山区招到机械厂,进城时爷爷把家里最好一床被子让他带走,临走时一再叮嘱爸爸,嘴巴是吃饭的,也是招祸的,进了厂子少说话,多干活儿。爸爸照爷爷的话熬到八级车工,顶天了。论手艺,爸爸在机械厂堪称一绝,做出来的活儿讲究地道精细。他人也出奇的老实,厂里随便拨出个人就能管他,是人不是人的都敢戳着他的脊梁骨,他也不恼,对谁也只是嘿嘿一笑。  爸爸
期刊
若干年前,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那个位于皖南深山峡谷里的一座大型矿山——那里曾经红火了一个时代,聚集着上万人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工、技术员、工程师和各级别的干部,男男女女操着南腔北调……甚至在我当年幼小天真的宇宙观里,那里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故地重游,我卻完全惊愕了。你会问,一定是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或焕然一新、旧貌变新颜了,不,完全不是那样——那里变得极其衰败、破烂、简陋,弥漫着荒
期刊
1  公元2000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年份。且不说地球转着转着就转到了一个新世纪,平民百姓一般不太琢磨地球的事儿,关键是这一年我的日子出现了拐点,就是说拐好了,拐得很好很好,我把几十年住房困难的所谓帽子摘掉了。按当年时髦的说法,是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了,太平洋离我们太远,吹吹牛可以,没有谁做得到。  我买的是一套二手房,据说原来的房主人升迁了,有了更好的去处。二手房和二婚女人有很大不同,二婚女人
期刊
儿子小鲁十五岁,自制了一款《侦探游戏》,下载到老许的手机里,要老许根据图片提示去做。老许不明就里,又不敢逆着儿子。  妻子祁梅半年前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小鲁在车祸中受到刺激,从此痴迷下载外国电影和手游,做事没有前兆,让人心惊肉跳。儿子一再催促,老许点开游戏界面,手机屏幕上出现三张图片,哎呀小鲁,你怎么把我的三个发小弄这上了?小鲁不语,指手机,手机出现一行字:你们四人为何都叫一个名字?请回答。  老许
期刊
西班牙  大学时的我,有一年暑假在欧洲背包旅行,当时的最后一站是西班牙马德里。结束行程之后,我准备坐飞机返回英国开学。当时买的是很便宜的廉价航空机票,基本是全天最冷门的时段了,我到达机场的时候已经将近午夜。记得我并没有托运行李,直接过了海关安检。起飞之前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太宽裕,找好了自己的登机口以后,一个人背着挺大的行囊,沿着几近空旷的廊厅走得飞快。  忽然,隐约感觉到旁边有人在看我,好像还不止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