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de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础载体,承担着传授法治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情感的重要使命。当前,中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发挥有限。本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目标、手段与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法治认知;法治意识;法治情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培育青年学子法律认知与法治意识的载体,融入着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多重内涵。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的三个维度
  法治教育是关于“法治”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教育的方法,“将有关法治的知识、观念、思想、现状等内容传播给大众”。
  1.培育法治认知
  法治认知是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首先需要“说清楚”的问题。认知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相当程度的法治知识,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情感。法治认知教育的内容既包括法律的基本常识,也包括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
  2.塑造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强调个体在对法的本质、价值与目标具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能够理智地看待社会中法律运行的状况,并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捍卫法律尊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要增强全社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基本环节,需在传授法治知识的同时,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法治的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
  3.发展法治情感
  培育当代青年的法治情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法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最高价值。法治情感指“主体基于对法治的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法治的情感体验,包括对法治的信赖感、法治的幸福感与守法的神圣感。”法治信任作为一种正向的法治情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情感培育功能的核心。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现状研究
  笔者以法治知识、法治意识与法治情感为基本维度,设计《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问卷》。在重庆市大学本科生中抽取150名学生,其中已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75名,未开设相应课程的学生75名。
  本研究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的三个要素进行开课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当差异显著时,说明该因素在课程中取得明显效果。结果表明,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未开设该课程的学生在法治知识、法治意识与法治情感方面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法治情感与法治意识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呈现反向变动的趋势。
  此外,通过研究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情感功能发挥呈现性别差异化特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引入性别作为参考变量,考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法治教育功能发挥上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在法治情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的法治情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法治情感培育方面对女性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提升措施
  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主要从明确教育目标、完善教学方法与构建教育长效体系三方面入手。
  1.明确法治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科学的法治教育目标包含三个层次,即法治认知、法治意识与法治情感。法治教育需以提升学生的法治知识、法治意识与法治情感为具体指向,在法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校正目标,确实发挥预期效用。
  2.改进法治教育方法,实现教学多样化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是导致其法治教育功能发挥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要更注重法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吸引力。
  3.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指向的综合作用机制。法治教育既体现在课堂的知识教育中,也反映在社会与家庭的实践活动中,两者相互统一,构成完整的法治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邢国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作者简介:
  王若宇(1981—),女,河南南阳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公平正义研究。
  蒋捷(1994—),男,福建厦门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本科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度重慶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考量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2013PYML02)。项目负责人:王若宇。
其他文献
摘 要:人口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人口政策频繁调整,说明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问题,而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进入换挡期,如何正确看待人口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问题,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益的相关问题,先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再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相关人员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口结构搬迁;经济增长;效应  近几年我国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信息的传播不再只是平面媒体及电视传播的专利,知识的取得更是随着数字化的趋势,由传统的教室教学进展到多媒体教材以及线上虚拟教室学习。往往只需透过鼠标,就可将全世界的网络资源,尽呈现在眼前,如此快速而又有效的学习过程,已经悄然地深植入我们的中职教学中。网络可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透过网络,有天涯若比邻的效果。经由网络可带来很强大的信息流,提供很多的学习资源。网络全日24小时运作
期刊
摘 要:要让学生学数学写日记,就要让学生乐于学数学写日记,就必须时时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他们就是数学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写日记成功的快乐。  關键词:学生;日记;数学  鲁迅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学生学数学写日记,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数学写日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农村学生们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英语,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利用直观教学,简化课堂内容”,“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确立崇高理想,以致引趣”,“开展课外活动,以趣引趣”,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智引趣”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
期刊
摘 要: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教育而言也是一场巨大的革命。本文主要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习支持服务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探讨在网络自主学习的背景下适合开放学生的更为有效的学习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现状述评;含义;学习模式;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知識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快速兴起为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同时对于施教方学校而言也
期刊
摘 要:“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所讲究的立身处世之本。“诚”乃诚实、诚恳;“信”乃信用、信任。它教人要以诚取信于人,还要懂得给他人以信任。有许多经典著作都谈过“信”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等等,这些珍贵的论点都说明为人处世必须守诺言、讲诚信。  关键词:诚信;教育  教师,无论是广义上传授知识、经验的人,还是狭义上在教
期刊
摘 要:在传统历史和死板教育的背景下,将高中历史课堂比做成“背书课堂”,教师没有精彩的讲解和精美的分析,只有学生大声的背诵,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讲“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真正的起到该有的作用了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课堂,将高中历史课堂提到该有的地位上,不再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咬文嚼字,只背会书本上面浅显的知识,没有及时的了解更深一层的知识,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师和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用在教学上已不足为奇,但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说课容易出现一些误区,通过参加比赛和聆听专家的讲解,对信息化背景下的说课略有见地,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  2016年12月,笔者很荣幸在全国中职计算机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笔者并不想炫耀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而是一位专家建议把心得和見解写成一篇论文,会是一篇有事实依据,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型资讯传播方式,其中包括互联网、微信、微博、数字报纸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对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主要研究出发点,重点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大学生思
期刊
摘 要: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Y大学就业存在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创业率较低问题,经过现场调研,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强应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关键词:教师教育;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对口率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
期刊